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时间:2021-01-28 10:2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01-24 16:30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

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01-24 16:30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得以长期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一批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时代特征的优秀精神如“井闪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等。

作为新中国立国第一战,中国军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抗美援朝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从学术概念上讲是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后才开始逐渐为人所重视和强调的;但从历史文化传统上讲则是对自己故乡、家园、祖国、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旗识下进行了前仆后继式的反抗。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群众自发抗击英军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战炮台清军英勇抗击英法联军,正副统帅身先士卒、相继捐躯;甲午战争中,左宝贵孤军守平壤力战身死,邓世昌残舰撞敌船英勇就义;到抗日战争,国共摒弃了政见分歧,合作抗敌,全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旗巾之下更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抗击日寇的高潮。

朝鲜战争的国际化严重破坏了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威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严重拖累了新中国全面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步伐,严重干扰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民族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国家就是这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中国军民不得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较量。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最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虽然有帮助北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的目的,但抗美援朝的主要目标是保家卫国,保卫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土地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这才是抗美援朝运动的本质所在。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订立爱国公约、开展生产竞赛、捐献飞机大炮和慰问最可爱的人,这些群众广泛参与的,对志愿军作战产生决定性支持和鼓舞的群众运动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基础上发起和成功的。可见,爱国主义才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

只有理解了爱国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核心的意义,才能理解抗美援朝争中志愿军指战员英勇抗敌,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汽的表现。抗美援朝战争幵始后,无论是在前线作战的指战员,还是后方支援的普通群众,绝大多数都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热情。东北边防军在调集时大多已开始担负生产和剿匪的任务,相当部分的指战员转业到地方工作。

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各部队迅速集结北上,一边动员转变思想,一边抓紧训练补充。志愿军第66军在调集时正在秋收,该军坚决执行中央军委调令,直接从秋收地点收拢部队集结北上。担负东线作战志愿军第9兵团,入朝仓促,在长津湖地区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部队没有冬装、枪栓因严寒无法拉动、官兵一两天才能保证一顿结冰的高粱米饭。在严重冻伤减员的情况下,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坚忍不拔的作战意志,将美第10军赶下大海,保证了西线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

作战中,有的连队在冲锋时遭敌火力压制,卧倒后全连冻死在冲击线上。国内更是掀起了参军支前的高潮,仅浙江一省就有100多万农民报名参军。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瞒着妻子报名参军入朝,最后壮烈牺牲在战斗岗位上。东北地区群众在获悉志愿军由于“联合国军”空中优势而无法生火做饭的消息后,立即展幵全民炒面运动,就完成炒面2000吨并送抵前线。当时志愿军军属写给前线亲人的信件都反映出对新中国、新政权的支持和热爱。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志愿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对此,朝鲜战争的参战国美国、韩国以及苏联的官方档案文献资料中都对此表示了称赞。在《科切尔金关于中国军队情况给苏军总参作战部长的报告》中,科切尔金开篇即称赞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坚忍不拔,战斗勇敢顽强,不怕牺牲流血,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气李奇微也承认:“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动进攻”。

在长期的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共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基本都是以弱胜强、以劣胜优。在身处比对手更加严酷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敢打硬仗、恶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同高度现代化、职业化的美军作战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人民战争是根本原因,战术上则要依靠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和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高超指挥艺术的实现必须依靠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予以保障。否则,作战计划制定的再完善,没有坚决彻底地执行,还是要失败的。

战争不是游戏,战争必须有牺牲,双方指挥员考虑的不过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战场条件,用最少的牺牲换取最大限度的胜利。志愿军同优势敌人作战,只能依靠兵力优势、政治工作优势和灵活机动的指挥,这三者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志愿军的战法并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将步兵的作战能力发挥到极致,尽量抵消敌人的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

一方面,兰彻斯特平方律这个著名的战争定量理论告诉世人一卑数量兵力的总体战斗力等于其中每个战斗单位平均战斗力乘以参战单位数的平方。可见,志愿军充分利用兵力优势的做法是符合战争规律的,且实践证明,志愿军进攻作战的伤亡主要是在向敌人运动过程中造成的。同时,在进行攻坚和阵地防御作战时,以极小的损失换取大多数人战斗力的保存并且获得胜利的方法也是合乎战争规律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事,以上这些战法必须要求志愿军指战员都做到英勇顽强、令行禁止,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为集体利益牺牲和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解放军正是这样的队伍。

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新中国以弱胜强的秘诀

志愿军与装备优势的敌军作战,保持昂扬向上的士气是至关重要的。中共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长期处于艰苦环境中,经历过“反围剿”、长征、反扫荡等严酷战争环境的考验。解放军大多由农民组成,绝大多数指战员具备中国农民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承认:志愿军‘‘习惯于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习惯于忍饥挨饿。

他们有高度的纪律性,经受过严格的训练”。中共武装力量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更加提升了这种传统和品质。志愿军政工部门通过通令表彰、组织战斗英雄回国报告英雄事迹和幵展战地慰问活动、创办《志愿军》报等战地新闻媒体宣传战果和先进事迹、以各种方式改善部队入朝后单调的文化生活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立功运动等方式使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乐观的心态,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精神保障。

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来源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辩证统一。朝鲜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鲜半岛一度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互相帮助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派遣十数万大军进攻朝鲜,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政府连续派出大军进入朝鲜作战。经过年连续两次大规模作战,中朝联军最终将日本侵略军赶出了朝鲜,取得了万历朝鲜战争的辉煌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流落到中国的朝鲜人在东北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帮助中国人民杀伤了大量日本侵略军。到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在东北占有绝对优势,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作战的物资补给很长一个时期完全依靠在东北局将北满的物资借道朝鲜转运到南满。因此,从国际主义的角度和国际共运的角度来讲,出兵入朝作战都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义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扶危济困、支援邻邦的高尚品质。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用真情实感礼赞“最可爱的人”
01-28 03:58光明日报记者 李蕾

70年前,志愿军战士为了守护祖国安宁和人民幸福,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书写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70年后,电视人怀揣着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和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敬畏之心,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用短短几个月拍摄制作出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史诗大剧《跨过鸭绿江》,填补了荧屏的题材空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一经播出就领跑收视榜。

1.历史教科书式的严谨讲述既获得亲历者盛赞,又在年轻人中圈粉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过多宣传,《跨过鸭绿江》却制造了老中青三代一同追看、围绕相关历史和剧情展开讨论解读的收视景观。据CSM全国网数据显示,该剧全剧平均收视率1.3%,平均收视份额5.89%,单集最高收视率1.73%,单集最高收视份额7.87%。很多适应碎片化、短视频观剧方式的年轻人为了第一时间追看剧情,也回归了每晚和家人一同守在电视机前的传统模式。

在取得骄人收视成绩的同时,该剧还收获了抗美援朝老战士、志愿军后代、大学生、公司白领等不同领域、各年龄段观众的好评,豆瓣评分8.7,知乎评分9.0。观众毛文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写信给剧方:“我是一个志愿军小兵,在朝鲜战场两年零五个月。但我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是片面的,很有局限。《跨过鸭绿江》展现出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使我视野大开,既了解了上层,又了解了基层,既了解了我军,又了解了敌军。尤其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使我受到强烈震撼。”无独有偶,大学生观众储平如在评论里也感慨:“我们都读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但由于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这些‘最可爱的人’在我脑海里有些面目模糊。看《跨过鸭绿江》后,他们的脸庞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可能长相质朴,皮肤黝黑,但一定笑容灿烂,目光真挚,他们就是剧里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他们真的很可爱。”

和“当年的小兵”、今天的大学生一样,每一个观众观剧时都像翻开了一本历史教科书,在创作者客观的讲述中,逐渐了解了这场恢宏战争和那段峥嵘历史的来龙去脉。

2.主创们用70年前志愿军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完成了一次艰难的任务

冲锋号已经响起,创作者也同当年的志愿军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两个编剧团队分工合作,分批送审,边审边改;摄制组分ABCDE五个组,跨五省市拍摄,动用20多台摄像机;演员300多人,群众参演4万多人次;涉及国内外场景300多个,全靠自己造,200多个工人昼夜赶工;主要战役十几场,用了三万多个炸点;后期工作前置,直接精剪,几个导演白天在现场拍戏,晚上进机房剪辑……

“玩命,绝对是玩命!那段时间我们住的宾馆每晚都是灯火通明,凌晨四五点都能看到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该剧导演董亚春回忆起那段创作时光动情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在用70年前志愿军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克服各种困难把戏拍好。该剧总制片人王雁则对牡丹江的拍摄过程印象深刻。“我们经历了三次台风、一次暴雪。由于秋冬季东北亮天时间短,为了赶白天戏份,工作人员半夜一点就得出发,把坦克等设备开到现场。在拍摄‘冰雕连’的镜头时,演员们在雪地一趴就是两小时,拍摄时还不敢随意呼吸,因为嘴里会冒气。等拍完,有的人已经冻得爬不起来了。”

虽然从拍摄周期看是部“急就章”,创作者却用赶超电影的细腻质感来对标这部作品。据董亚春介绍,剧组还原了毛泽东的菊香书屋,为了让家具符合拍摄比例,道具组反复做,拍摄时用的是第三套。上万本线装书里夹的每一张书签,都找人按照毛泽东的字体精心仿写。拍戏当中少不了地图、电报、地名、番号,他们每一样都认真核对史料,反复请教专家。拍摄山洞戏份时的光源,也专门找制作灯光的公司设计。为了避免因语言问题被观众诟病,剧中不同国家的人物说不同的语言。俄语、英语、朝鲜语等语种的对白都反复核对,做到准确规范,连口音都要经得起推敲。正是创作者的艰辛付出和多方的支持,《跨过鸭绿江》于2020年11月杀青,2020年12月27日播出,并以超高质量和史诗风范赢得了各界的满堂喝彩。

3.为什么很多观众看后热泪盈眶,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打动了他们的心

从飞虎山阻击战到血战长津湖再到上甘岭战役,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志愿军装备差、伙食少,我们靠什么取得战争的胜利?靠的是人。《跨过鸭绿江》要打动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心,也要靠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该剧的人物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表现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决策层如何坐镇指挥、运筹帷幄,二是描写以彭德怀为中心的指挥者如何在前线指挥,三是基层指战员,这里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人物。他们没有大演员小演员之分,不计报酬,不计角色。”总制片人王浩总结道。

虽然已在40多部影视剧中饰演毛泽东,唐国强仍然对《跨过鸭绿江》里毛泽东这个角色充满创作激情,做了大量功课。他说,我能出演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的电视剧作品,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抗美援朝的时候,毛主席五十多岁,我现在的年龄大出了十岁,所以演的时候得特别注意,脸上的褶子稍微一动,就暴露了。第一次出演彭德怀的丁勇岱为了做到形神兼备,也下了大功夫。“和彭德怀比,我的嘴比较薄。为此我专门去看医生。他说是牙小的缘故,所以帮我在牙上贴了东西。我还模仿彭德怀微微驼背、倒背着手的体态,开机前每晚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练习。坊间传彭德怀不苟言笑,我却在很多照片资料里看到了他的笑脸,尤其是和战士们在一起的时候。所以在和导演商量之后,我决定表现彭德怀爱笑的一面,让角色更生动,更具亲和力和凝聚力。”拍摄期间,邓华的扮演者刘之冰为了尽快进入状态,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感动,从每一个早上开始。我用这种方式唤醒自己的激情,争取表现出当时的人眼睛里的那种纯净和真挚。”

有多少志愿军离家时还是少年身,归来却已成报国骨,剧中着力塑造了一批这样的战斗英雄形象。在黄继光选角时,剧组试了好几个演员都达不到要求,后来干脆在跟组的战士里定了张峰。张峰自信地说:“我当了八年兵,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军人的气息,别的演员是没有的。拍第一天时,重拍了很多遍,总觉得差点意思。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我看到现场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那种胆气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就奋不顾身地往前冲了。”饰演邱少云的侯俊光面临的是另一种挑战——在表现火势蔓延至邱少云全身的牺牲场景时,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特技导演只给15秒的表演时间。“我一边默数时间,一边想着火势燃烧的程度,一边想着邱少云的疼痛感是如何一步一步叠加的。”这段表演经历将令他终生难忘。

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在这些演员们忘我的演绎之下,剧中人物不只是英雄,也成了普普通通的你我他,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力,从而思考“如果是自己,是否会做同样选择”的问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对此评价:“虽然时代在变,但每一个时代的人向上奋进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角度看,《跨过鸭绿江》能够将历史照进现实,是一部应时代之名、人民之需而作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