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 > 正文

人民日报评论: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从0到1的突

时间:2021-09-22 05:4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人民日报评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 今天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科学成...

人民日报评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来源:本报评论员 9月15日科技管理研究所官网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年前,这个为中国点亮“天眼”的人,闭上了眼睛
人民日报 今天

2017年9月15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

令人悲痛的是仅相隔10天时间,9月25日,这座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一周年

1994年,南仁东提出FAST工程概念,主导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 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关键作用。

七十二载人生路,南仁东像是只为FAST而来
殚精竭虑,以命相搏,成就了一段世间传奇,学界绝唱。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最懂“天眼”的人,走了

遵照南仁东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他的离开也如他生前一般低调, 他不希望被人们记住,但人们怎会忘记他的卓越功绩?

他不愿被关注,却为了FAST项目而高调,但他也有高调的时候,那是为了FAST项目。时间回到1993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听到这个提议后,时年近50岁的南仁东兴奋不已。

“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就有可能领先国际几十年”
一向低调的他坐不住了,跑去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房门,激动地说:“咱们中国也建一个吧!”

对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而言,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造计划大胆得近乎疯狂,无论地质条件、技术条件还是工程成本都难以达到。因此,几乎所有业内专家都不看好这个项目,尽管如此,天生倔强又爱迎接挑战的南仁东,决定坚持这个计划,最艰难的是申请立项那段时间,他深知之前的选址和论证环节,已耗费了大家数年时间和精力,接下来立项必须成功。否则,便意味着先前的所有工作都是白费。

于是,南仁东开始自掏路费,从东北到东南再到西北,他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去谈,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厚厚的立项申请书上出现了20多个合作单位的名字。

2007年7月,历经十几年,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他随性不羁,却被一个项目拴住22年。

上世纪90年代初,南仁东辞去日本的高薪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筹建FAST工程项目,建设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它不仅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电子学,甚至涉及岩土工程等。几十个不同专业领域,且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现场施工环境也异常恶劣复杂,为了给FAST项目选到合适的台址。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每天翻山越岭,走遍了贵州上百个窝凼。

2010年,FAST面临近乎灾难性的风险——索网的疲劳问题,对当时购买的10余根钢索结构进行疲劳实验,发现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工程的使用要求,FAST工程施工中,开挖工程已启动,由于索网疲劳问题解决不了,反射面的结构形式迟迟定不下来,南仁东顶着巨大压力,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想方设法在工艺、材料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

艰辛的技术攻关,持续了近两年,在经历近百次失败后,南仁东团队终于研制出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结构,化解了这个对FAST最具颠覆性的技术风险,他成就很大,但从来都把自己看得很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南仁东对同事和学生们都很随和、平易近人,可以互开玩笑,也可以敞开心扉。但如果碰到对FAST工作不够认真的人,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脾气“坏”得很。虽然南仁东对工作要求极严,但他并不专横,重要的技术决策,他也愿意听取技术人员的意见。

“没有他,就没有‘天眼’”

采访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讲出这句话,虽然南仁东的成就很伟大,但他从来都把自己看得很小,心里永远先想着别人,他淡泊名利,一生没得过几次奖,屈指可数中的一次是获得“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然而,在领奖时,南仁东只说了几句话,里面没有一句是讲自己的FAST工程团队,20多年在贵州的建设历程,南仁东早已把贵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热爱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

第一次去大窝凼,爬到垭口时,南仁东路遇一群放学的孩子,看到他们寒风中衣衫单薄。他很心疼,回到北京后,南仁东立即给当地干部张智勇写了一封信,寄去500元,他嘱咐张智勇一定要把钱给当地小学最贫困的学生。就这样,他连续寄了四五年,资助了七八个学生。

2015年,70岁的南仁东,被查出罹患肺癌,但他并未因此放下手头工作,必要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依然密切关注着FAST的每一项进展。百折不挠,千锤百炼。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终于在贵州告成,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
它的建成,为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独特手段,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

“天眼”,是他留给祖国的骄傲

还有几句诗:写给他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致敬,南仁东!


人民日报评论员: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 9月14日科技管理研究所官网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比如,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坚持“四个面向”,就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首先要解决科研选题问题,科研方向的选择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

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进行优化组合,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所以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和交流辩论,同时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援引恩格斯的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人民日报 09-14 06:55科技管理研究所官网

原标题: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比如,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坚持“四个面向”,就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首先要解决科研选题问题,科研方向的选择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进行优化组合,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所以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和交流辩论,同时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援引恩格斯的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央视快评: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来源:央视网新闻 09-12 13:33科技管理研究所官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勇攀高峰,为“十四五”和我国科技领域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为目标,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路子。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这“六点要求”为我国未来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以此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久久为功,解决更多“卡脖子”问题,努力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国伟大抗疫精神就是最好证明。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支撑着我们在科学事业上奋勇前进。我们要持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充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灵,把个人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让好奇求知的激情得到充分的保护与鼓舞,激励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让务实进取之风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做到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背对荣誉,面对科学。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要大力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充分释放“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创造力,让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广阔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劲科技动力。


“习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科技管理研究所官网 今天◎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刘垠

“我的工作主要是用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说到这的时候,看了总书记一眼,鼓起勇气说了一句‘总书记您应该非常熟悉’,然后总书记笑着问我们做得怎么样。我一下子就放松了很多,谈了很多对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成长环境的看法和建议。”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当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DNA实验室主任付巧妹回忆。

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

正如总书记所说,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此时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意义非凡。
在付巧妹看来,这一立意高远的座谈会,严肃活泼,“像是朋友间的聊天”。

“总书记和我们的互动,以及他的重要讲话,给了我坚定信心,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以及祖国都信心百倍。”付巧妹说。

总书记的话坚定了科技界信心

参与证明首个通过遗传了解到的未知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存在、从距今约4万年的现代人下颌骨中,发现了现代人与灭绝古人类的基因交流证据……36岁的付巧妹领衔“中国制造”的古DNA研究团队,取得诸多傲人成果。

即便如此,她也总被人问“你们的研究能干什么”。座谈会上,她道出了自己的困惑。

“但是总书记对我们这个‘冷门中的冷门’领域却相当了解,他说他知道埃及现在的人群和以前的不一样。”付巧妹说,“而且,对于她提出的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困扰,总书记也非常清楚。”

“他很了解科研中一些关键的点,需要的机制、面临的挑战等都理解很深刻,包括对基础研究怎么搞,如何保持好奇心的驱动,怎样让人静下心来保持专注,等等。”付巧妹说,“我们都深刻感受到,所有我们关心的问题总书记都掌握,而且也在努力去解决。”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云霁说,作为青年科学家,参加座谈会非常激动,也非常鼓舞。

“总书记对科技发展的规律掌握得很深刻,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也要以重大应用为带动。他还引述了爱因斯坦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陈云霁说,这让他印象深刻。

总书记提到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也说到陈云霁的心坎里。“他还特别提到了‘破四唯’,个人理解‘破四唯’是关键,只有‘破四唯’,青年科研人员才能真正全心全意做使命驱动、兴趣驱动的研究。”陈云霁说。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和制度的自信。习总书记亲自主持的抗疫,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成绩非常醒目。国外曾攻击武汉封城,现在武汉的开放以及疫情控制的成绩,全世界为之惊叹。这说明,我国体制是非常有力量的,是以考虑人民的健康为主,经济复苏很重要,但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文化角度来说,打破崇洋媚外思想,恢复民族自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感慨。

为科技工作指明方向

“我收看了《新闻联播》,认真阅读了总书记的讲话全文,深切体会到国家领导人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期,对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核心竞争力的清醒认识和极度重视,也是对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和‘十四五’规划的科学指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杨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1日晚上十点,魏海明接到科技日报记者电话时,正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年级本科生共上开学第一课。活动一开始我们就向同学们介绍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伟大使命,恰逢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特别是加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时,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他们说在开学第一课的第一时间听到习总书记四个面向的讲话,十分振奋,像是听到了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起跑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海明说。

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魏海明团队提出“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而阻止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变,减少了病亡率。在阻击炎症风暴中,托珠单抗贡献出了“中国方案” 。

“中国科技大学是我们党建立的以红专并进为校训的一所重点大学,几十年来始终把数、理、化、生的教学列为重中之重,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我们更加坚定这一条办学方针,引导年轻学子坚持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中谋求创新发现。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魏海明表示。

“认真学习了总书记讲话的全文,和很多同仁一样,我倍感振奋。”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张俊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提到科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参与抗疫的科技工作者的一份子,深感荣耀。”张俊华说。 “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张俊华表示,“明确了方向,就会少做一些无用功,不再盯着论文这些指标,而是围绕实际需求解决问题,切实思考怎么让科技创新更好形成发展动力。”

“科研工作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需求中,提炼出新的科学问题,就有可能做出原创性的工作。只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就一定会有重要产出。我们信息领域发展速度快,对社会经济影响力大,尤其值得从需求出发去做新问题。信息科学研究如果最后无法满足需求,也不可能产生大的学术影响力。”陈云霁表示。

希望座谈会成为加快改革的契机

“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一些关键地方有差距,但我们的优势也在日渐凸显。”王行环认为,总书记的讲话,提示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上要从跟随性思维转向引领性思维。“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总书记在讲话中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入其中,要求我们对于国家医疗体系和生命健康相关的学术研究、未来人类健康布局,在聚焦中国国情的同时要用引领思维确定科研方向。”

“总书记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心系人民的最高关切。作为科技工作者,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目前,抗击新冠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但还不能说取得决定性胜利。”魏海明直言,在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生命科学和医学科技工作者要兵分两路组织攻关。

魏海明说,一条路是通过研制疫苗等来保护易感人群,另一条路是筛选有效治疗方案来消灭传染源。这两条路都需要坚实的生命科学理论基础和生物技术实践基础,要集中组织科研团队,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集体攻关,而散落的实验室很难凝聚力量集中攻坚,因此,优化组合,组建国家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是当务之急。

“总书记提到的‘四个面向’中第一个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真是面向前沿,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不辜负时代机遇,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这件事做好,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付巧妹说。

“座谈会上提到的问题都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硬骨头’,我们也希望在总书记的关心下,这次座谈会能成为一个加快解决问题的契机。”付巧妹表示。

“总书记的讲话重点论述了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杨军说,目前的科技创新生态确实存在较为广泛、局部甚至是沉疴痼疾的问题,急需系统分析问题、重构科研体制、再造创新机制、强化监督规则、激励科学精神。



央视快评: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央视网新闻 09-10 16:03科技管理所官网

从漫漫寒冬到浓浓金秋,八个多月的抗疫大战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防控斗争书写下铭刻史册的一页,来之不易的重大战略成果见证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中国抗疫伟大实践让所有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向世界传递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鉴往事,知来者。“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深刻启示”,高度概括总结了这场抗疫斗争的宝贵经验,增强了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必胜信心,成为激励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再创辉煌的奋斗指引。

这“六个深刻启示”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在重大危难时众志成城。历史风雨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伟大抗疫实践带来的深刻启示,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我们从筚路蓝缕走向辉煌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勇立潮头、开创未来的底气所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我们要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要不断擦亮精神的底色,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追梦之路无坦途。我们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仍然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拥有正确的道路、科学的理论、优越的制度和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和保证。展望未来,我们更要直面风险挑战,坚定必胜信心,风雨无阻、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