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科学 > 正文

新华社“两会三连评”,聚焦这三个目标。事关每一个人!新华社发三连评

时间:2023-03-08 11:16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新华社“两会三连评”,聚焦这三个目标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3-03-06 12:47 发表于北京增速5%:释放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信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新华社“两会三连评”,聚焦这三个目标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3-03-06 12:47 发表于北京

增速5%:释放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信号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2023年我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这一目标高于去年3%的实际增速,释放出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回归潜在增长率的积极信号。


保持5%左右的增速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上120万亿元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但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抓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保持合理经济增长。


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是开局之年稳经济强信心的需要,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经济增长目标是一个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展现经济运行方向。保持合理增速能够改善民生福祉,提高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有利于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发展信心。


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更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要坚持以质取胜,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要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


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我国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和可能。尽管受疫情冲击,我国在过去三年仍实现了4.5%的平均增速,远高于1.8%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多家国际机构在下调全球增长预期的同时,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前具备合理增长的条件。5%左右的增速目标设定和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潜力相适应,今年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将潜力化为实绩,完成年度目标。


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为此付出努力。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奋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记者:韩洁、王亚宏)


新增就业1200万:传递稳增长保民生的坚定决心


就业事关千家万户生计,是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左右,把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是稳经济惠民生的重要部署。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的设置基于现实。今年以来,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业形势持续回暖,但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规模均创近年新高;同时劳动者的技能素养与岗位需求存在落差,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


在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复杂形势的背景下,今年的就业增长预期目标较去年有所提高,体现对民生的高度关切,更透出稳增长的坚强决心。各地各部门要着力落实落细各项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切实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


稳企业才能稳就业。量大面广的各类经营主体是稳经济的微细胞、稳就业的主力军。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助企纾困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倾斜支持,为经营主体带来“及时雨”,也让劳动者吃下“定心丸”。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农民工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这次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拓展各类企业、城乡基层等就业机会,创造人尽其才的空间,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广开就业门路,着力兜牢困难人员的民生底线。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创新创业浪潮中,新的就业增长点也不断涌现。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积聚增强,各项稳就业、保就业政策落地见效,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持续保持稳定。(记者:姜琳)


3%:稳物价就是稳民生


物价关系经济运行,影响百姓生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定在3%左右,这一预期目标充分考虑影响物价的各种潜在因素,留有一定余地,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增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相对于全球高通胀的形势,物价涨幅定为3%左右,尤为难得。物价涨幅长期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为宏观政策调控留足空间,可以有效支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去年以来,我国精准把握政策保供稳价力度,物价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1月份,国内物价保持平稳运行,CPI同比上涨2.1%,大幅低于美国6.4%、英国10.1%的涨幅,继续成为全球物价的重要“稳定器”。


受输入性通胀、翘尾等因素影响,今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但从供给基本面看,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局良好,生猪产能合理充裕,蔬菜在田面积和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工业和服务业市场供给充足,基础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开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中央部署,统筹做好保供稳价,如农业农村部启动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大培训,保障粮油稳产增产;宁夏、安徽等多地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等,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储备充实,市场价格平稳有序。


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有时会出现一定波动。我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不搞“大水漫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具备较为完备的调控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效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能力。


物价涨幅3%,这个数字不简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价格调控能力和水平,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物价总体稳定。(来源丨新华社记者:魏玉坤)



事关每一个人!新华社发三连评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3-03-08 10:32 发表于北京

给正义撑腰 让正气弘扬


旗帜鲜明支持见义勇为,坚决反对“和稀泥”,着力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今年两高报告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众多通过公正裁判维护正义、弘扬正气的内容。向全社会亮明了司法维护群众利益、彰显公义良知、维护公序良俗的鲜明态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公序良俗,是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是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规范。最高检指导办理“昆山反杀案”等一批正当防卫案,连续三年发布17件典型案例;审理朱振彪追赶肇事逃逸者案、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等……两高报告公布众多典型案例,公正裁判让人民群众纷纷叫好。矛盾冲突、是非曲直面前,司法严明公正,尊重生活中的常情、常理、常识,不躲躲闪闪、不含糊其词、不姑息迁就,为正义呐喊、为义举撑腰、为英雄站台,有助于进一步树立社会行为规则,彰显社会道德,捍卫法律威严,净化社会风气。


司法为民既要惩恶扬善,还要做社会正能量的创造者和守护者。遇到不法侵害时敢于斗争而不用思前想后,见义勇为时敢于相助而无后顾之忧,热心帮助时敢于上前而不用唯唯诺诺,以公正裁判弘扬社会美德,以司法正气引领社会风尚,遵法守纪者吐气扬眉,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善举义举就会越来越多。


激浊扬清,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互浸润。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树正气、扬善举,法德并举之下,会有更多人衷心拥护法律,遵守社会公德,巩固崇法尚德的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就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段续、高健钧)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坚决惩治“按键伤人”


依法惩治信息网络犯罪,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今年两高报告再次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网暴成本低,造成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编写几句恶毒的文字,制作一段造谣生事的视频,发到网上费不了多少事、花不了多长时间,但对他人构成的侮辱诽谤、威胁恐吓却十分严重;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言论,更会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


网暴“按键伤人”,涉及侵害他人人格权、侵犯个人隐私等诸多违法行为。然而,总有人抱着法不责众等侥幸心理顶风作案,更为恶劣的是,还有网络“黑公关”为商业目的,专门炮制虚假信息,进行恶意传播。像在胡某宇事件这样的社会热点中,一些不法分子借机造谣传谣、恶意营销炒作,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还严重误导公众判断,干扰事件调查。对这些侵犯公众切身权益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


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近些年各级司法机关持续加强对网暴的惩治,取得良好效果。5年来检察机关从严追诉网络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4万人,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9190件;推动“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自诉转公诉,起到良好警示作用。各级法院审理涉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典型案例,对散布虚假信息、危害网络生态的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惩。


打击网暴“按键伤人”已经形成良好态势,不仅要保持这种态势,还要继续完善相关立法,将覆盖网络的法网织得更密,对网络违法犯罪查得更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环境。(记者高健钧、丁静)


对黑恶势力要露头就打


“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6.5万人”“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26.1万人”……7日发布的两高报告,披露了扫黑除恶工作的成绩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当前,常态化扫黑除恶不能松劲、歇脚,对黑恶势力要做到露头就打。


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司法机关对孙小果、杜少平、陈辉民、黄鸿发等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一批为害一方的“村霸”“街霸”“矿霸”被绳之以法。检察机关在专项斗争中对黑恶势力利剑出击,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让人们看到国家依法严惩黑恶犯罪、严查“保护伞”的坚定决心。一个个案件、一次次整治,扫出河清海晏、盈盈正气,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当前,个别地方涉黑恶犯罪还时有发生;有的地方黑恶势力蛰伏隐藏,逃避打击;有的行业领域,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还未完全铲除。这表明,与黑恶犯罪作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决不能把扫黑除恶“常态化”当成“一般化”“一阵风”,必须坚持露头就打,以打早打小促常治长效。


涉黑涉恶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黑恶势力长期存在,往往背后有公权力当“保护伞”,黑恶势力与其“关系网”互为依赖、互惠共生,“伞”的级别越高,扫黑难度越大。因此,扫黑必须打“伞”破“网”,只有撕掉黑恶势力的“护身符”,才能有效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确保扫黑除恶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只有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惩恶务尽,才能形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压倒性态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积极贡献。(来源丨新华社记者丁静、高健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