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0:22 来源: 编辑:admin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 人民观点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3-01-11 11:51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人民观点)——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凝心聚力。
——编 者
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上旧庄村的大棚里,村民们正在打包装运刚摘下来的草莓;走进辽宁省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大院中,堆成小山的玉米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耀眼;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农田里,冬小麦发芽吐绿、长势喜人……冬日时节,广袤乡村涌动发展希望,亿万农民信心满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阐明“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回溯既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走进果园,向果农了解当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在村苹果洗选车间,听取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并察看分拣装箱生产线……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来到陕西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亲切的话语、殷切的嘱托,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一滴滴汗水,一季季丰收。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农业发展日益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我国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各地呈现;促进农民富裕富足,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1缩小至2021年的2.50∶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应当清醒认识到,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矢志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农业发展进程的提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集聚众智众力。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而是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方此之际,尤应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电视政论片《新时代中国人权》讲述了曾是“中国最贫困的角落”之一的四川大凉山的故事。搬新家、兴产业、强基建、抓教育……昔日贫瘠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全国乡村面貌持续改善的缩影。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万众一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地多达69.72万亩。近年来,当地依托科技创新,在良种培育、盐碱地种植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国家级耐盐碱种业应用示范区,大豆新品种“齐黄34”实现平均亩产329.3公斤。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科技种田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国家粮食安全了,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才有基础;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各项举措扎实有效,广大农民辛勤耕耘,大国粮仓根基稳固。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是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今天,我们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但也应清醒看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才能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足用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才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新征程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打好种业翻身仗,方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持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供给,还要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近年来,从落实国家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到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再到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一系列好政策进村下田,稳预期、增效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才能更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新征程上,我们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在我国,粮食生产仅“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减损1个百分点,就可挽回25亿斤粮食。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与此同时,还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推进食物节约各项行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坚决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定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筑牢坚实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专门制定党内法规明确并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时间见证不凡。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回首过去一年,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为了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一系列更有力、更精准的举措陆续出台。比如,中央财政下达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50亿元,帮助832个脱贫县分别培育起2到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这一年,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效更可持续;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预防返贫底线兜得更牢;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今,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必须牢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尤应清醒,防范化解返贫风险这根弦须臾不可松,绝不能“喘口气、歇歇脚”,还需切实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作用,有效防止因疫因病返贫致贫,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着眼未来,我们还需拿出更有力的举措、付出更艰辛的努力,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让防贫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才能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加强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另一方面,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从脆甜的延安苹果、细腻的五常大米,到清香的安吉白茶、爽口的赣南脐橙,一个个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茁壮成长的产业,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有益于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稳固脱贫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贵州探索创新“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优化基层治理;山东济南市三涧溪村下大力气吸引青年就业创业,让返乡下乡青年有机会有舞台……实践证明,出实招、务实功、抓落实,让大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就能赢得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面对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农闲人不闲,致富不停歇。”冬日里,依靠苹果产业脱贫奔小康的果农,或是在果园追肥、剪枝,或是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销售苹果,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生动缩影。广袤神州大地上,乡村振兴日益呈现新图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凝聚众智、集聚众力,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民生活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必将更加恢弘。
过去,村内鸡鸭遍地走,草堆、粪堆随处可见,环境脏乱差;如今,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规整的小菜园,畜禽也都是圈养。走进云南省宣威市东山镇三乐村,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画卷映入眼帘。当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绿化、美化工程,还依托村规民约、评比等村民自治办法,让村民主动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小村庄折射大变化。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乡韵浓起来,一个个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正渐次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既要理顺“城”这一边,更要顾好“乡”这一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年接续奋斗,神州大地上演山乡巨变。也要看到,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能把农村落下、不能让农民掉队。未来,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也还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我们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坚持不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把广袤乡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普及自来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好农村路,让农村地区“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聚焦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着眼未来,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成立“美德银行”,为村民发放善行美德积分“存折”,推进移风易俗;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制定清单,组织志愿者“按单下菜”,为乡亲们送去文化“大餐”;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探索推行“乡村振兴月例会”,引导群众把“村里事”当成“自己事”,让大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体……各地通过创新实践,帮助越来越多农民群众改了旧习惯、提了精气神,推动乡村善治水平显著提升。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物”的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从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到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从广大农民富裕富足,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治理有序充满活力,到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其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农民需求,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奋斗、苦干实干,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我们一定能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蓝图鼓舞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天津市将“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纳入未来五年“十项行动”,明确时间表、施工图;广东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全国工商联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以乡村产业振兴为主攻方向,倾斜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地区各部门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奋力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这一重要要求,指明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原则、制度保障、实现路径,为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农业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但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越是目标远大、任务艰巨,越要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政治优势,确保农业强国建设朝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回首这十年,从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到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从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到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随着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制度建设纲举目张,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不久前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方此之际,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完善考核督查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实。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才是“金钥匙”。必须清醒认识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干部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应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应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近年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一大批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在广袤田畴大显身手。实践证明,下大力气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就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办好农村的事情,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当前,无论是推动党的“三农”政策落地生根,还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都迫切需要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重庆市巴南区开展“一村一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行动,做到动态管理、逐个销号;福建省下党乡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带头提高能力素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联户帮扶共富”活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把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就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面向未来,我们既要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牛鼻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也要持续为基层干部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为农民办实事,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在“三农这十年——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上,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示了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走过的极不平凡历程、取得的极不寻常成就。新时代新征程,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在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我们一定能够谱写农业强国建设新篇章、铸就事业发展新辉煌。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14 12:10 北京 中国产品何以走向全球——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任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以“新格局”绘写“新篇章”——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观察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04 08:54 北京以“新格局......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4-05-16 08:17 北京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从新能源汽车看高质量发展原创 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4-15 08:11 北京 以改革创......
人民日报任平: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4-09 08:09 北京 1959人听过...
钟华论: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新华社.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4-04-08 15:32 北京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活力奔涌。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
人民日报任仲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文/ 任仲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钟华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3-08-09 17:33 发表于北京 “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
国新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07-31 17:36发表于北京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女......
十八大、十九大后落马省部级及以上高官名单 山西、河北、辽宁最多
02-09人民日报仲音: 近三年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02-18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㉑
01-1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
10-16检察日报评论员文章: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①②③④⑤⑥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