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科学 > 正文

人民观点: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②③④⑤⑥⑦

时间:2022-11-23 12:5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 人民观点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14 14:33 发表于北京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 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14 14:33 发表于北京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

本报评论部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帮助听众深化对大会精神的理解;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方便更多人收听宣讲报告;与会人员聚精会神聆听,认真参与互动交流……近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开展集中宣讲活动,帮助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思想精髓。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问题,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理论的先进,是最彻底的先进;思想的主动,是最大的主动。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从“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水深火热,到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光明前景,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这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大幅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科学的思想,历经时间洗礼和实践检验而愈显光辉。“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彰显了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的“六个坚持”,正是开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的“金钥匙”。要正确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在“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到第四卷依次排开。这部权威著作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打开了重要的“思想之窗”。踏上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进军,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 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15 17:06 发表于北京

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

本报评论部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延安,瞻仰革命圣地。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二字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

  “人民”二字,重若千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句句深情的话语,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怀,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把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兑现了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创造性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践行“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针对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理念,热切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聚焦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新时代这十年,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我们之所以能战胜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正是因为我们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面向未来,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 | 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16 15:31 发表于北京

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

本报评论部

  在距离地球400公里高度的太空轨道上,呈“T”字构型的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每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圈。不久前,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顺利对接,中国人的“太空之家”蓝图正一步步化为现实。浩瀚太空中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振奋着亿万人民自信自立的精气神。

  领航力量,扭转乾坤;思想之光,照亮征程。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新征程上,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信念之火淬炼奋斗之志,用信心之风鼓荡梦想之帆,我们就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回望过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事实充分证明,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前进道路上,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信心、守正创新,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续写激荡人心的东方传奇,赢得令人惊叹的大国荣光。


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 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17 15:07 发表于北京

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

本报评论部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守正创新是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经验。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坚持守正创新”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我们党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铸就了新时代的新辉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犹如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审议并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党章的修改和完善,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代特色,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两个结合”,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奋进新征程,“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前进道路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不断超越自己,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 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18 19:44 发表于北京

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⑤

本报评论部

  走进果园,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苹果种植和其他产业等,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想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寻找答案,彰显着真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实现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涉险滩、破坚冰,持之以恒纠“四风”、刮骨疗毒反腐败,啃下贫中之贫“硬骨头”,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新时代这十年,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的赶考之路上,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我们一定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再创新的奇迹、取得更大胜利。


坚持系统观念,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 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22 11:53 发表于北京

坚持系统观念,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人民观点)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⑥

走进内蒙古乌梁素海,湖面水光潋滟,四周鸟声悦耳,经过上游治沙、湖区治水、山区修复草原植被,这里成为260多种鸟儿的乐园;在山西右玉县四五道岭生态景区,樟子松、小叶杨郁郁葱葱,景区护林员感慨“从黄沙漫漫到绿色葱茏,都是托了生态工程的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神州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新时代这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系统观念。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谋深虑远,方能行稳致远。回首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善于从系统观念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坚持系统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矢志“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明确“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形成新格局;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系统观念,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前进道路上,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我们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就一定能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我们的理论自信历久而弥坚。


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 人民观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1-23 12:49 发表于北京

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观点)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⑦

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共赴“东方之约”,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一系列“全球首秀”“亚洲首发”“中国首展”纷至沓来……前不久,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下帷幕,再次谱写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恢弘乐章。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全球贸易盛会,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同各国分享机遇的满满诚意,为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注入强大正能量。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变”,以博大的天下情怀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解决全球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共创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共行天下大道的胸怀担当。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智慧、天下情怀,闪耀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明确“中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全球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建设;主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一系列重要理念,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充分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心声,为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社会追求更加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以前无法想象,现在美梦成真!”去年底,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老挝网络社交平台上对这条铁路的评价,道出了老挝人民对共建“一带一路”改善民生的赞叹。先进思想辉映非凡事业,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新时代十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我国建交国总数从172个增加到181个,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数量从41对增加到113对,“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新时代十年,也是中国为国际社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十年。放眼世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为沿线各国发展注入动力;面对疫情冲击,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中国菌草项目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中,看到了命运与共、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信心和希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1月16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中方提出了《二十国集团数字创新合作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数字经济规模扩大,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中方愿继续同二十国集团成员合作,携手构建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数字经济格局”。坚持胸怀天下,顺大势、行大义、谋大同,不断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矢志不渝将这一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新时代中国应有的境界。
应时代潮流日新,行人间正道致远。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我们一定能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