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科学技术传播 > 正文

著名科学家颜宁将全职归国:在深圳,努力实现第三个梦想!颜宁全职回国,成为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时间:2022-12-02 17:37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著名科学家颜宁将全职归国:在深圳,努力实现第三个梦想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11-01 17:2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 11月1日是“深圳人才日”,在当天举行的2022年度深圳...

著名科学家颜宁将全职归国:在深圳,努力实现第三个梦想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2-11-01 17:23科技管理研究所发表于北京

         11月1日是“深圳人才日”,在当天举行的2022年度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广受关注的科学家颜宁公布了一则重磅消息。她说,不久的将来,就会全职回国,协助深圳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等若干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

        她现场还谈到了自己的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10年、20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将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那个时候,希望当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想到的就是东半球的这里。

        颜宁,1977年出生,1996至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攻读本科,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施一公教授,从事细胞凋亡研究,2004年12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2005年获得由《科学》杂志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07年10月,在普林斯顿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7年,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

        颜宁主要致力于物质跨膜运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现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

        另据微信公众号深圳商报消息,11月1日,颜宁表示,在清华和普林斯顿任教,是她人生的前两个梦想,在深圳,她将努力实现第三个梦想。颜宁说,“我们希望深圳医学科学院不仅能够产生若干原创的科研突破,还能去探索一个科学合理的机制,在保障科研人员术业有专攻、专注于科研的同时,可以有效帮助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2021年,深圳市卫健委介绍称,深圳市医学科学院选址于坪山区,而深圳国家高新区坪山园区、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是位于这个区。该地块位于坪山的西南门户,马峦山郊野公园以北,碧湖文化健康城范围内,初期用地41万平方米,预留20万平方米作为未来拓展用地。地块南侧为南坪快速,40分钟内可达市中心,西靠深圳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东临正在建设的坪山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附近还有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医科院建成后可与周边医疗机构形成集聚效应。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计划2025年建成,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负责医科院筹建工作的深圳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周丽萍指出,与传统的医科院相比,深圳市医科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研究机构,它更核心的功能是承担政府赋予的在医学科技研究方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

        一方面,市政府将设立“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委托深圳市医科院进行专业化管理。另一方面,深圳市医科院将成为全市医学科研的统筹管理及公共服务平台,牵头搭建全市统一的医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及网络,通过协同创新机制,高效配置和利用全市医学科技资源。它还是一个引领全市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性机构,要结合深圳这座城市的战略需求,主动做好顶层设计,超前布局,抢占国际医学科技制高点。

       周丽萍介绍,“深圳市医科院的建设思路,是成为一个枢纽型的科研机构,相当于‘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将政府战略意志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产业界的产业需求链接起来,将国家、地方和产业的需求有机地转化为前沿选题,组织各方力量协同创新开展研究。”

       目前在深圳从事医学研究的团队已有很多,比如各高校、医院、公卫机构的科研团队,以及各生物医学研发机构。据深圳市卫健委介绍,深圳市医科院,绝不是来抢饭碗的,相反,要帮助大家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

        周丽萍表示,“深圳市医科院不是要跟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抢资源,抢人才,而是要成为一个协同创新的机构,通过项目和资金为纽带,把这些院校和研究院所连接起来,为他们的临床研究及转化提供服务。”

颜宁即将全职回国,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今天(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2017年4月,颜宁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之前,颜宁的声名早已超出科学界而被公众所熟知。

        她未满30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如今,颜宁又一次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全职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颜宁简历:

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章丘,著名结构生物学家,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4年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2005年-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5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据悉,早在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就提出支持深圳探索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2021年3月的深圳市政府公报曾印发《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下称《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按照全新机制,主要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根据《方案》中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基本建成,部分重点领域研究取得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获得阶段性突破,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深圳医学科学院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研究院所基本定型。

        到203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核心引擎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技协同创新体更加成熟定型,重点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获得显著突破,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创新引领健康城市发展的范例。

科学家颜宁:将全职回国参与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  

        “深圳是梦想之都,我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下一个梦想。”11月1日,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以《归去来兮》为主题进行演讲时透露,自己已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不久后将全职回国,参与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

         现年45岁的颜宁是全球顶尖生物学家,主要致力于物质跨膜运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她先后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她说,自己此前的两个职业梦想,就是有机会到两所母校任教,并且都提前实现了——2007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7年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在科研上不断探险是我最痴迷的游戏,是我生命的底色。”颜宁说,自己非常幸运,在过去20多年里始终处在了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投桃报李,她非常希望将这份幸运复制延伸,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依靠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界的诱惑,毫无后顾之忧地去挖掘施展自己最大的潜力,做出更多的真正原创性的发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自己也终于有信心进入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去打造一方平台,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应对人类面对的各种健康威胁,挑战生物医学的难题,做出真正原创性的突破,回馈社会。

        颜宁说,当深圳向自己伸出了橄榄枝时,邀请她参与创造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资助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时,简直是一拍即合,她又一次强烈感受到了向着梦想努力的兴奋和愉悦。

        深圳医学科学院由市政府设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计划2025年建成,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根据去年深圳市政府公报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将面向全球招聘院长。

        颜宁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基础研究,她认为今日的医学科学已经成为集生物、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于一体高度交叉的最复杂的一个学科,她的实验室就长期与世界著名药企合作。

        她期望,深圳医学科学院能够把研、药、医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产生若干原创性科研突破,还要去探索一个科学合理的机制,在保障科研人员专注于科研的同时,有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颜宁说,深圳年轻朝气蓬勃,有无限可能。来到这里之后,又感受到这座城市宜居的一面。她将在这座城市向着自己的第三个梦想出发——在10年、20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

        据了解,11月1日上午,著名科学家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据澎湃新闻,颜宁现年45岁,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此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师从施一公,获博士学位,后留在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组建实验室,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六年间始终致力于攻克结构生物学中最富挑战的领域之一、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据上证报,2017年4月,颜宁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颜宁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据文汇报报道,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另据澎湃新闻,2014年,颜宁率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2015年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此外,她还对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并利用最新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最大钙离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结构。

       据南方日报报道,深圳医学科学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面向全球招聘。最新一期深圳市政府公报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下称《方案》)透露,深圳医学科学院选址坪山区,按照全新机制的要求,主要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深圳医学科学院由市政府设立,登记为市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理事会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决策机构;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面向全球招聘,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

       《方案》提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基本建成,部分重点领域研究取得进展,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获得阶段性突破;到2035年,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附:

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以《归去来兮》为主题进行演讲时透露,自己已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不久后将全职回国,参与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

以下为颜宁《归去来兮》演讲全文↓↓↓

                             归去来兮

                                       2022年11月1日

大家好,我是颜宁!

很荣幸作为深圳人才论坛的嘉宾与大家对话。

2017年11月1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正式运行。一转眼,竟然五年了。

在本科毕业走出清华园的那一刻,我恋恋不舍,于是有了第一个职业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被请回清华任教,不成想这个梦想提前了10年实现;07年我在离开普林回国去实现第一个梦想的时候,同样的恋恋不舍,于是生出第二个职业梦想:也许等我50多岁,做出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之后,可以再被普林斯顿请回去任教?不成想这个理想又提前了至少10年实现。

那么,我下一个梦想是什么呢?

在科研上不断探险是我最痴迷的游戏、是我生命的底色,一定会像我的几位忘年交一样,坚持到生命最后时刻,这个不叫梦想,是我的日常。

而扪心自问,我能有今日的成就,并不一定是因为我更聪明、更勤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过去20几年我很幸运地始终处在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很幸运地吸引到大批聪明能干、钟灵毓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并且很幸运地前后获得了以人为本的几项经费支持,可以让我在最感兴趣的科学世界里自由探索,无拘无束。

投桃报李,我很希望能将这份幸运复制延伸,让更多的年轻人也能持续享受到同样的幸运,能够依靠内在驱动力而不是外界的各种诱惑,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去做出真正原创性的发现。

是了,这应该是我从2017年之后的新梦想。

正因为有了这么一份心思,近年来我愈发感觉到,在实验室育人、看到一代代的年轻人在接受我的科研指导之后去拓展自己的一片天空,做出更多成果、培养下下代科学家,那种传承的成就感甚至已经超越了我自己做出科研突破的快乐。

我的这种经历也印证了书上看来的人生历程:

第一阶段是吸纳,我们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第二阶段是证明:我们努力工作获得认可;第三阶段是输出:我们把自己的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扶持更多人。

经过了过去几十年的积累,现在我终于有信心主动进入人生第三个阶段,那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去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应对人类健康挑战,发掘、挑战生物医学难题,做出原创突破,回馈社会。

正当此时,深圳向我伸出了橄榄枝,简直是一拍即合!我又一次强烈感受到了那种向着梦想努力的兴奋和快乐!

于是,我麻溜地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为实验室现有成员做了妥善安排,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全职回国,协助深圳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经费资助、学生培养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她的英文名字叫做 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简称更好记:SMART。

讲到这,您可能会说:颜教授,打住,你不是做基础科研的么,跟“医”沾边么?那么我要告诉大家,现代医学早就不限于问诊开药做手术这种狭隘的模式,已经成为需要生物、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最为复杂的一个学科。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们很快会发表在《细胞》的研究故事。

2013年,有一款根治丙肝的“神药”横空出世,叫做索非布韦(Sofosbuvir);2014年,索非布韦的销售额达到了102亿美金,成为当年全球第二畅销药;但就在2015年,美国FDA 发布了安全警示,提醒索非布韦与治疗心律不齐的一款常用药胺碘酮一起服用,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动过缓,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怎么会这样呢?制药公司的科研人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初步证据显示这两种药物可能相互作用于控制心跳节律的钙离子通道,但这只是一个猜测。

这时候,他们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我们正在研究钙离子通道与各种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于是找到我们;而我们也恰好在阅读文献时注意到这一现象,正在进行相关钙离子通道蛋白的纯化。

长话短说,这也是一次一拍即合的合作。我们把这两种药物分别或者一起施加于钙离子通道,然后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它们的三维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碳原子、磷原子、氮原子…的位置。于是,答案一目了然但真是出乎意料:本来不会作用于钙离子通道的索非布韦竟然被另外那个药给生拉硬拽进了钙离子通道的肚子里,堵塞了钙离子的流动,从而无法释放电信号控制心脏跳动。

这个结构生物学的发现对于制药业很有意义,因为这是第一次看到两种常用药利用蛋白做脚手架,直接肩并肩背靠背地影响了这个蛋白的正常功能。从这个发现拓展开去,我们正在从事更多的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激素相互作用的研究,希望对于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有更多启示。

我是起步于基础研究,但是其实我会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的问询邮件;在过去十几年,任何时间我们都与一到两间国际药企有合作。生、医、药的密切合作让我们对于疾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对于制药更加有的放矢。打通病床到实验室到制药公司再回到病床端到端的联系,也正是我们SMART的重要使命。

我们希望在SMART不仅仅能产生若干原创的研究突破,还能创立一个科学机制在术业有专攻、保障科研人员专注学术的同时可以有效帮助大家完成成果转化。

那为何选择深圳呢?因为深圳年轻、充满活力,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有顾虑。最初我对深圳最大的顾虑是:这里的大家太勤奋啦!有人说深圳是“卷都”,内卷之都;但是整天那么忙碌,太累了就挤占了梦想和灵感的空间,反而可能会阻碍创新。不过,当我真正来到这里,周末去马峦山爬山、去茅洲河划船、去金龟自然书房伴着醇香的咖啡、品着精致的甜点看书,我体会到了深圳宜居的那一面。

我更同意深圳的另外一个别称:梦都,梦想之都。

我的梦想就是经过我们一代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东半球的这里!

附二:

颜宁宣布离美归国,背后透出的大料!你们自己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2022-11-01 22:55科技管理研究所 发表于北京

咱们老祖宗,有一个千金市骨的故事。

话说战国时期,燕国内乱持续多年,被齐国趁机占便宜,攻占了燕国许多城池,燕国几近灭亡。

内乱平定两年后,燕昭王即位后,决心奋发图强,招纳贤士,一雪前耻。

那么,怎么才能吸引到人才呢?
老臣郭隗以马为喻,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国王喜欢千里马,派了个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去寻找,侍臣花了500两买了副千里马的马骨,回去献给国王。
国王大发雷霆,侍臣不慌不忙地说,大家听说您肯花500两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消息传开后,大家都认为国君是真爱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四面八方送来了千里马。
郭隗就对燕昭王说,大王要征求贤才,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
燕昭王听从了郭隗的主意,回去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豪华别墅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
这事很快传遍各国的有才能人的耳中,他们认为燕王是个爱惜人才的好领导,于是纷纷投奔而来。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战神乐毅,他率弱小的燕国士兵,打得齐国屁滚尿流,一举占领齐国七十多座城,燕国因此称霸中原。
这就是流传中国2000多年的千金市骨的故事。

古有千金市骨,今有大牛归来,没想到2000多年前千金市骨的故事,今天又在中国重演了。
就在今天,被誉为“清华最美女博导”的颜宁亮相深圳,突然宣布:
将辞去普林斯顿的教职,回到深圳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出任创始院长。
是的,你没看错:深圳,这座最年轻也最有活力的城市,即将迎来一位生物医学界的女神级天才——颜宁。
说颜宁是女神,的确不是浮夸:
她有女神般的才貌。
颜宁美貌与智慧并存,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纯,似乎真的是不曾被岁月所风蚀,始终是一幅清纯红颜的模样,永远的目光澄澈,永远的嘴角含笑,永远的淡定从容。
自从她2017年在央视“开讲啦”亮相之后,女神之名不胫而走。当时的她,短袖短裙,长发飘飘,耳环、高跟鞋,一切的配置都让所有人眼前一片惊艳……
她有女神般的人生。
颜宁于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是个标准的农村女孩,整天在田野里疯玩,上树、下河无所不能。
然而这位农村女孩,成绩却极好,文学能力尤其厉害,上中学时,本来想考北大中文系,但高中分科时,老师建议她学理科,于是这位文艺女青年,等于是被老师强行塞进了理科班。
199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2000年清华毕业后,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成了施一公最得意的大弟子,只利用4年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7年10月,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成了一名年轻的教授,取得了无数成果,39岁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中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在科研上正取得辉煌成就之时,2017年,风华正茂的她从清华跳槽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两年之后便拿下“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后又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从清华到普林斯顿,从普林斯顿到清华,然后再到普林斯顿,颜宁的人生轨迹曲折蜿蜒,褒贬不一,无论如何,她成就了自己独特卓越的生命!
她有女神般的成就!
颜宁可以说是继屠呦呦之后,又一位能以一己之力轰动整个生物学界的中国女科学家。
就说她在清华时,带领团队取得的骄人成果吧:
2014年,她带领团队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这一成果在世界科学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被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5年,颜宁团队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
除了这个科研成果外,颜宁还对离子通道结构学领域做了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样样都改变了该学科的底层逻辑。
颜宁这样的大牛回到深圳,无疑将带来新技术,带回新思维,增厚深圳科技进步新动力。
颜宁这样的顶尖人才回国,本身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更何况,在人才争夺成为大国竞争命门的情况下,颜宁归国,也带上了千金市骨的功效。
对于此番归国的原因,颜宁表示自己与深圳是“一拍即合”,还说自己是“麻溜儿地就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
都说深圳是“卷都”,我更同意深圳的另一个别称:梦都,梦想之都。
在清华和普林斯顿任教,是我人生的前两个梦想,在深圳,我将努力实现第三个梦想。
而为了吸引像颜宁这样的人才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可谓使出来洪荒之力,下了大力气,构建全新机制:
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遵循理事会治理、学术自治原则,对包括院长在内的科研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社会化用人制度。
正因为颜宁的优秀,她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偶像级的青年女科学家。她的归来,受到网友的欢呼,因为大家深知人才归国的意义。
这相当于是深圳乃至中国,向全世界科研人才发出的集贤令: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这是一片科研的热土,值得全世界科技人才来挥洒激情,创造辉煌。

来吧,中国欢迎你,只要你是高学历的科技人才,让我们加油超越自己,在太阳下分享呼吸,在热土上刷新成绩!

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在美国最引以自豪的科技中心硅谷,有一大批来自中国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其他技术人员准备回国。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正在吸引美国科技的人才回国,而这些留学人才归国,也让中国部分科技实力大大加速。
为什么这些中国人才愿意放弃美国的工作机会和绿卡,最终回到中国呢?
这当然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国力不断进步,科研条件持续改善。
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归国人才,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爱国心,难以抹去的乡愁。
大家也忘不了老一辈矢志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师昌绪、邓稼先、梁思礼、朱光亚……
他们一寸赤心,以身许国,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强国富国的崇高理想,带着卓越学识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成为支撑起这个国家的脊梁。
像颜宁这样新一代的科学家也曾说,如果有一天我的祖国需要我,我会义不容辞地赶回来尽我所能报效祖国。
即便是颜宁身处异国他乡时,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中国国籍,始终在关注中国的科技进步。
说到底,每一个人的才华和财富都有其民族性,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否则,即便在国外你当上了亚太总裁、某国院士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你也只是杰出打工人、科学家,这与帮助祖国发展所带给个人的价值升华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中国人,最好的发展机会就在中国,最大的荣耀就是做多中国,帮助国家繁荣富强。
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颜宁回国背后,顶尖医学科学院该如何建?

 牛荷 杜玮 中国新闻周刊 2022-12-02 07:00 发表于北京
11月1日召开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知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她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一职回国,创建深圳医院科学院(以下简称“深圳医科院”)。

伴随着这一官宣,颜宁提到的医学科学院随之被推至大众视野。深圳医科院是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资助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英文简称“SMART”。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筠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深圳医科院的建设背后涉及很多决策,颜宁后续会担任医科院院长,目前相关手续仍在办理中,还未正式任命。

深圳医科院新在哪?

深圳医科院建设的筹划在三四年前就已开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文件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去年3月,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医科院将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深圳医科院亮点在于“全新机制”。“与传统医科院相比,深圳医科院不仅是一个单纯研究机构,它的更核心功能是承担政府赋予的医学科技研究方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去年4月,深圳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周丽萍公开表示。医学科学院建设思路是使其成为一个枢纽型科研机构,将政府政策、公众健康需求、科学家研究兴趣和产业需求衔接起来。

颜宁在11月1日的演讲中提到,“基础研究与药和医密不可分”。从病床到实验室,到制药公司,再回到病床,打通这个端到端的联系,正是深圳医科院的重要使命。

“以往对医学健康范畴的认知需要转变。‘单打独斗’是传统医学研究方式,‘医学+其他学科’的医科院模式需要被开启。”苏州大学原校长、从事分子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的熊思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国内医学科学近10年发展迅速,体量增长也很快,但这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现代医学已不仅是医学问题,需要工程、数学、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整合。“mRNA疫苗研制成功的关键不是医学上的突破,而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突破,因为研究人员找到了能包裹和保护mRNA不被降解的脂质纳米颗粒(LNP)。”他举例说。

医院主要职责是“医”,医学院主要是“教”,医学科学院是“研”。熊思东说,“过去集齐几只小白鼠、一个实验台、几架显微镜便可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现在医学研究需要大的研究队列和大数据支撑,甚至人工智能参与。”

熊思东分析说,因为人口基数大、患病人数多,中国的转化医学有自身优势。但大量数据只是为转化医学提供可能,并不等于具备相应转化医学研究能力。早期转化医学是“bed to the lab”,即病床到实验室的研究。如今,转化医学研究能力应是双向的,还应具备将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转化成治病防病的具体策略。

据媒体报道,国内的医学研究成果普遍遇到“转化难”的问题,大量研究成果无法变为实际产品或者方案,制约“转化率”的环节包括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不多、能力不足,对新技术监管政策滞后,新技术应用定价难,新药、新技术能否纳入医保等。

深圳医科院将针对研究转化瓶颈建立“ 1+N+X”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协同创新体,并且还将建设国际化高水平转化医学中心。这其中,包括建设一所300张床位的高水平国际化临床研究医院。深圳医科院科研人员被允许“技术入股”,此外,深圳医科院还将通过投资,“入股”转化企业,逐步从单一科技研发向科研产业混合体过渡。

原上海卫计委科技教育处处长张勘2015年在一篇文章中谈及上海医科院建设的阻力和难点。在他看来,建立上海医科院会涉及机构撤并、管理层级扁平化设计、调整不合理或落后的知识结构、更新管理观念等挑战。

“上海医科院旨在突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强化行业管理,统筹市级财政对卫生的科技投入,多样化吸纳社会资本的投入,被触及到利益和权力的其他部门往往会采取抵制和不合作的态度来维持原状。”张勘在文章中提到。深圳一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些也是国内医科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深圳医科院颠覆以往医科院的“老规矩”,实行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市场化薪酬、社会化用人。理事会是深圳医科院的决策机构;院长是深圳医科院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

颜宁宣布加盟后,网上随即传出其回国的“真实原因”是人工智能会使结构生物学家“失业”。11月11日,颜宁在其个人微博发长文回应称,“AlphaFold在我们过去解析的诸多结构的基础上,去年的预测达到了我们2017年的水平;今年依旧停留在我们2017年的水平(这里仅针对Nav/Cav)。在与专门做结构预测的AI团队合作,他们做预测,我们做实验,测试新型小分子与蛋白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预测无一正确。”AlphaFold是预测蛋白质结构的人工智能平台。

颜宁称,真正的研究者都乐于拥抱技术进步,善用各种技术去探寻、解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事实上,我期待AI越来越强大,那我们真可以正儿八经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起源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深圳市政府“先招人,后盖楼”有先见之明。如果先盖楼,后招人,没有人才,医科院也会犹如“空中楼阁”一般成了摆设,毫无实用价值。

深圳建医科院,挑战几何?

过去10年,深圳人口增加近七成,中青年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水平。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2.5岁。

人口红利极大促进了深圳经济发展。10月29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3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在广东省位列首位。相比亮眼的经济实力,深圳的医疗资源却相对薄弱。

根据国家卫健委及北上广深四地卫健委的数据,截至2019年,北京市三甲医院数量为58家。目前,上海和广州两地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35家和39家,深圳共有三甲医院32家,其中坪山区为两家。

依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深圳医科院选址坪山区,按照“边建设,边运行”模式推进。

11月2日,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咨询,深圳医科院是继续在坪山范围内选址,还是说选址范围扩大至其他区?深圳市卫健委11月17日回复称,目前深圳医科院正在筹建中,将结合深圳城市建设及发展规划,在全市多点布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则表示,坪山区非常重视该项目的相关工作,有关项目进展情况及有关信息请以官方媒体发布为准。

据深圳市卫健委数据,截至2022年7月31日,深圳市共有6.3万余名医生,其中执业医师5.9万余人,助理医师3400余人,相较北京的超过10万名医生、上海的将近7.5万名医生仍有差距。

为提升医疗水平,深圳市2014年曾推出以“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三名工程”,通过引进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高层次医学团队,优化医疗卫生人才结构。目前,福田区引进和培育名医(名科)91个,罗湖区39个,其余各区不足23个。“深圳现有医疗机构对提升当地医疗水平起到很大作用,比如深圳大学的附属医院、中国医科院在深圳设的几所研究机构等。”熊思东说。

“深圳的医疗底蕴相对较浅,医疗人才相对匮乏。”前述深圳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表示,近些年,深圳从外地大批引进医学专家、建设新医院,整体诊疗水平在提高。不过,引入和新建的医疗资源都需要经过时间积淀。出于大规模成型医教研融合团队难以短期构建、深圳房价高等原因,引进高级医疗人才越来越难。

深圳本土第一家医学院——深圳大学医学院成立于2008年,四年多后,深圳大学医学部正式成立。前述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表示,深圳专业的医学院相对较少,一般医院的医生很少做科研和教学,大部分都只进行诊疗工作。

据深圳大学医学部官网今年3月份披露数据显示,医学部2021年招生155人,2022年预计招生达200人。“深大医学院每年招生规模并不大,每个科室或医学专业很难形成大型医、教、研结合的队伍。”前述医生说。

北京一名高校的医学研究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一方面,年轻人患病人数少,长期慢性疾病人群占比不高,医疗需求与北上广存在差异;另一方面,距离不远的广州市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部分人会选择去广州治疗,深圳本地医疗供给端随之被抑制。

“国内具备医教研全面发展能力的医学科学家十分稀缺。”前述主任医师表示,深圳医科院建成后,能联合深圳各大医院,培养更优秀的医学科学家,促进医科院、高校医学部、医院三方联动,真正促进中国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的发展。从这个维度上看,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前述北京医学研究人员表示,医学是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实践学科,颜宁的主攻方向是结构生物学,想要管理好一所医学科学院面临着挑战。

不应跟风式建设

继中国医科院之后,近一二十年,国内多个省份都陆续成立了医科院,包括2007年由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更名的安徽省医科院、2008年成立的广东省医科院、2019年2月成立的山东省医科院等。

“国内共有各类医学科学院19所,其中国家级3所,地方级16所。”张勘在2015年发表的文中指出,医科院主要分三类,一类是以中国医科院、广东省医科院为代表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模式的医科院;一类是以山东省医科院为代表的独立机构;还有一类是多挂靠于医院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附设机构,一般以区级医科院为主。

中国医科院成立于1956年,1957年协和医学院被并入其中,现有19个研究所、6家附属医院、9个学院、106个院外研发机构。“中国医科院得以发展起来主要是其将医院治疗、医学教学、科研三块同时推进,相互融合,资源整合较为合理。”前述深圳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现阶段国内除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少数省级医科院,很多医科院并未真正做大做强。”该医生分析。

事实上,建一所医学科学院花费不菲。

9月29日,广东梅州市医学科学院大楼建设项目启动,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大楼,总投资8.65亿元。这是全国首个地级市医学科学院,大楼主要功能布局为科研实验、门急诊、医技检查、检验中心、体检中心等。

深圳医科院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专项资助、社会资助以及转化收益。据深圳市卫健委今年5月发布的《2022年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部门预算》显示,2022年深圳医科院筹备阶段预算收入2918万元,超九成为政府预算拨款;预算支出2918万元,其中医疗服务类支出1040万元,主要用于医科院筹建调研论证、项目评估、公共平台建设等,相比去年增加超八成。

不仅建设成本昂贵,医科院的运营成本也很昂贵。2021年发布在《山东教育》期刊的文章提到,山东省医科院每年投入近1亿元,通过在国际知名期刊刊登招聘信息、赴海外召开引才引智恳谈会、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方式吸引人才。

熊思东说,正因为医科院建设和运营成本都很高,尽管有必要建立医科院,但各个地方也应该保持头脑冷静,不能跟风式建设。“如果所有地方都去建设千篇一律的医科院,这件事也就失去了原有意义。”他说。

张勘在前述文章中指出,很多时候这里投笔钱建了技术平台,其他部门又投笔钱建了个类似实验室。同一课题今天在这一部门申请获得一笔基金资助,明天换汤不换药,类似课题又到其他部门申请一项经费支持。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资源重复投入,最终研究成果必然缺乏原始创新性和竞争力。

张勘在文中给出了建设上海医科院的建议,对上海现有医学研究机构评估与遴选,对评估结果较好的研究所,考虑入选上海医科院,给予一定投入。每5年对医学研究机构评估一次,运行较好、产出较多的继续或新纳入上海医科院,运行较差、产出较少的则退出上海医科院。

国外医学研究机构组织模式总体有两类,一类是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法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研究开发资金按比例分别资助院内与院外研究;另一类为以英国医学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为代表的研究委员会,一般没有直属的实体研究机构,所有研究与发展资金面向全国专业研究机构。

深圳官方的对外宣称中,多次称深圳医科院要对标NIH等全球领先的医学科学院。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机构之一。

NIH由27个不同生物医学学科的独立研究所和中心组成。2018年2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从2010年到2016年,NIH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帮助开发了所有210种FDA批准的药物的药物或药物靶点。NIH在2018年的373亿美元预算中,约有81%用于院外项目,资助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所大学、医学院和研究机构。

国内传统医科院通常仅有院内项目,经费仅面向本院科研人员。深圳医科院将仿效NIH,同时设立院内、院外项目,院外项目通过“招标制”“悬赏制”“赛马制”等多种方式,向粤港澳大湾区、全国甚至及全球开放,资助院外机构或学者开展研究或跨领域间的合作研究。

熊思东说,尽管NIH有许多直接借鉴之处,但现实经验表明,单纯的复制拷贝没有前途,必须要结合中国国情,围绕自身临床需求建设医科院,才能走得久远。

“另起炉灶或完全照搬国外医科院模式,都不可取。”熊思东认为,医科院的建设涉及人才结构、本土医疗资源、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各地差异度很大,要充分了解当地医疗需求,因地制宜建设医科院。“有些医疗基础比较弱的地方购买动辄上亿元一台的天价医疗设备,结果发现连基本运行仪器的技术人员都没有。这些医疗设备变成摆在橱窗里的展示品,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他说。

在熊思东看来,随着全国医科院的逐步铺开和完善,以前散兵游勇式的研究会被逐步取代,以重大临床需求问题为导向的有针对性、有组织的医学科学研究会成为主流形式。“搭建平台、提供医疗服务只是医科院的职能之一。希望未来的医科院能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大院’,不仅容纳医学,也吸纳理工科等多学科的人才,而不是变成一个孵化器或服务中心。”熊思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