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9 12:55 来源: 编辑:admin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发布时间: 2022-09-09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来源: 国新网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9月9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22-09-09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来源: 国新网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9月9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29场,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先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怀部长一起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先生,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先生,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先生。
下面,先请怀部长介绍情况。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信任。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同学回信,并祝全国广大教师节日快乐。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这十年,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更好保障了人民受教育机会,有效缓解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十年前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27.8个百分点。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2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9.8%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学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全学段,十年来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这十年,教育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比十年前大幅增长。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校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年来获得全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7%、国家技术发明奖的72%,连续三年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制成功“九章”量子计算机,自主研发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鲸号”、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在这些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校专利转化金额十年间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支持港澳台青少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这十年,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党对教育全面领导的体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广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完善教育优先发展机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大力推进“双减”,教育生态正在重塑。教育评价、考试招生等改革持续深化,依法治教更加有力,进一步强化“严”的主基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基本实现。面对疫情冲击,1800多万名教师迎难而上,“停课不停教”。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教育开放新格局,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拓展国际教育平台,我国教育更加开放自信主动地走向国际舞台。
踏上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陈文俊: 谢谢怀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大家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想请问怀部长,您认为十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最主要的进展有哪些?谢谢。
怀进鹏: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特别愿意回答,因为我做过20多年的教师。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我们常说教育就是未来,培养人才就是培养国家的创新能力。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我想就这个问题跟各位报告一下,这十年来教师工作所取得的进展。
首先,报告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1844万人,比2012年的1462万人增长26%。应该说,这十年是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的十年,是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的十年,也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十年,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
我们体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每年教师节都会以不同形式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等重要论述,将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空前高度,也使教师队伍更加自信、更加自强,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深化推进,可以概括三个词:尊师、强师、惠师。
一是尊师氛围更浓了。大家知道,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社会对教师队伍认可、理解和支持。构建和完善以人民教育家和“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以及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表彰奖励和选树宣传体系,是我们服务教师队伍、树立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积极宣传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张桂梅等全国教师重大典型,以及一大批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隆重简朴举办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坚持严管厚爱原则,推动教师职业规范与教师自律,坚决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出台《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文件,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构建师德制度体系,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渠道。
二是强师举措更实了。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增强教师能力素质。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格局。十年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8.5万公费师范生,90%的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份任教。我们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国培计划”实施12年来,培训了1800多万名教师。实施教师支教计划,累计派出22万余名教师到中西部学校支教。我们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快教师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新技术为教师队伍赋能。
三是惠师政策更好了。我们努力保障教师安心教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和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目前,各地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规定。我们努力保障教师安居乐业。从“十二五”起至今,十年来已累计安排中央投资超过260亿元,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建设了约60万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累计入住教师超过83万人。
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不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特别感谢这位记者关心我们教师队伍这么大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教育发展最关键、最基础的力量。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请问,后续将如何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谢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义务教育在我国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突出体现在:一是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在脱贫攻坚战中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有保障。二是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经过不懈努力,到2021年底全国所有县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眼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将保持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不减,继续把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县域基本均衡成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在工作目标上,着力实现“四个更”,即全面发展理念更鲜明、学校建设标准化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确保到2035年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在实施策略上,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通过“五化”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五化”是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和学生关爱制度化。
在工作推进上,坚持政府主责、强化统筹,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先行创建、示范带动。教育部已经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并已启动了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去年面向全国各省(区、市)遴选135个县(区)进行先行创建,明确了创建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攻坚任务,积极探索优质均衡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请问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下一步工作有什么计划?谢谢。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
正如你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说,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实现了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办学体制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在逐步健全,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有435所,民办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有2200多所。50多家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和中央企业牵头组建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累计培育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产教融合型城市。
第二个方面,结构布局在不断优化。目前,全国设置中职学校有9786所(其中技工学校2492所),高职学校1518所,基本实现了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中职、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的专业体系,目前已经开设了1349种专业和12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第三个方面,育人模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占50%以上,教学的过程和生产过程有效对接。4600多家单位和企业的11600多名专家,参与修订了1349个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简介。在全国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学校501所,1000多个专业点。
第四个方面,国际合作亮点突出。目前,职业院校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与23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5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了“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与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000多个。职业院校接收留学生目前达到2万多人,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有1000多项、课程标准有6000多项、专业课程有2000多门。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以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办学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以推动普职融通为关键,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谢谢。
长江日报记者: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备受考生和家长们的关注。请问,教育部能否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具体进展?谢谢。
怀进鹏: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它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又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还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该说,这是人人、家家都关注的大事情。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招生改革的文件和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进行高考综合改革,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国特色招生考试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新增招生名额重点向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倾斜。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从2012年当时只招1万人增至今年的13.1万人,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二是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不断强化。各地普遍建立起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增强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突出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经超过300万人,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三是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规范。这些年来,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已经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2020年起,启动实施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这三年来已经招收1.8万余人。深入推进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提高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四是制度笼子进一步扎紧织密。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落实“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招生工作禁令。大力推进从严治考治招,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2020年以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创造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组织大规模考试的中国经验。
五是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实行科目可选,打破了过去“文综”“理综”固定科目组合模式,普通高中不同程度实行“选课走班”,高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教育部将持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深化改革,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能否介绍一下教育部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下一步如何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为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提供重要支持?
吕玉刚: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社会广泛关注。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孩子的入园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刚性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国有幼儿园29.5万所,在园幼儿达到480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1%,比2012年提高23.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8%,比2016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普惠率从2016年开始统计),使绝大多数的幼儿能够享受到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回顾学前教育这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始终聚焦破解“入园难”“入园贵”这个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采取了这么几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一是把牢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牢牢把握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
二是实施专项行动计划,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实施多期行动计划,中央安排1960亿专项资金对学前教育予以支持,不断加大推进力度。
三是扩大普惠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2021年公办园占比达到51.9%,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实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治理了2万多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显著扩大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出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收费办法、幼小衔接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了幼儿园办园行为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整体办园水平不断提高。
下一步,教育部将以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重要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积极服务促进三孩政策落地实施。
在总体目标上,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学位供给上,根据人口变化趋势,以县为单位强化入园需求预测,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更好地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
在政策保障上,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保障等制度。
在科学保教上,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有效缓解家长对孩子入学的焦虑,健全办园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的科学保教水平。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有余,成效如何?如何评价?谢谢。
吕玉刚: 这个问题,近一年多来,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双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年多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理解和支持。教育部高度重视,把落实“双减”工作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的双“一号工程”,细化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总体上看,“双减”工作进展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大家都知道,落实“双减”涉及到学校和校外两个方面。从学校方面来讲,重点是要聚焦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三个提高”:
一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这一年多来,学校书面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作业质量不断提高。据第三方调查显示,“双减”实施一年来,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课后服务内容逐步丰富,吸引力不断增强,较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据第三方调查,参加课后服务学生占比达到90%,这是自愿参加的,课后服务一直坚持这个原则;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
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国家到地方、到学校,都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国家建设了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有各类资源3.4万条,3月1日改版以来,访问总量达到88亿,日均达到4635万。应该讲,这个平台有效服务了“双减”工作的落实。各地各校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积极推广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各地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研支撑,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广大中小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八成以上学生学业质量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方面,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效也很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87.1%;校外培训价格明显下降,平均下降4成以上;防止隐形变异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进。
“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更加注重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大家长也逐步树立孩子“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积极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双减”工作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双减”工作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总体思路,聚焦减负、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双减”工作水平,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一大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技都出自高校,能否介绍一下高校培养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情况,还有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下一步的考虑?谢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
我很乐意回答记者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和批示,强调要全方位的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近年来,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提供关键支撑。我们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想国家发展之所想,着力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的“元实力”。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协等六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和基础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了1万余名的优秀学子,一批极具科研潜力、表现出色的“科学新星”陆续涌现。今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目前正在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加强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一流核心师资团队、一流核心实践项目四大核心要素建设,在“五大机制”方面做好关键改革,就是在拔尖学生超常规选拔机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和稳定支持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政策部署,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能担大任、能挑大梁的未来杰出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二是急国家之所以急,着力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7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瞄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及时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本科专业71个,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会同行业部门布局建设50所现代产业学院、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累计支持1100多所高校和800多个企业实施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三是应国家发展之所需,着力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国家“锐实力”。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原创性人才。谢谢。
怀进鹏: 我再补充一点。刚才吴岩同志讲基础学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觉得这十年是高等教育科技变化非常大的十年。大家都知道,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人才是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讲一句话,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积蓄重要能量。大家还讲一句话,高等教育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科技创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27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向我们指明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造之间的必然逻辑。我在这里想补充一点,从整个教育领域对科技的布局和结构来看,这十年来,教育部一直贯彻落实推动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有哪些效果,我在这里给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是基本上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这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在前沿科学中心,就是刚才吴司长讲的基础研究这一块,以及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系统布局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这样的平台现在有1500多个。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到33.4万人年,增加幅度近60%。特别是中国的科技人员、高校的科研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牵头发起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这是教育系统在研究的格局和队伍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高校获得了十年来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这是基础研究的标志;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高校助力突破很多项“卡脖子”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同时,高校还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支持抗疫、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科技冬奥,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报国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
三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十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创新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持续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高校逐步树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涌现出一批“大先生”。
高校科技发展的十年,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十年,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十年,更是为建设教育强国奋力的十年。吴司长他们还在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这几年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中,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吸引了全世界的大学生参与这一重要活动。下一步,我们会持续推进高校在高层次、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建设国家科技平台,推进国家科技进一步发展。 谢谢。
新京报记者: 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创下了新高。同时,在疫情影响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看到过去几个月,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一直在持续走高。所以想请问教育部,对于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形势有何判断?接下来会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就业?谢谢。
怀进鹏: 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天的这些问题都是社会民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领域,所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教育部今年重中之重的任务。大家都知道,今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且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其实在教育系统,感受到就业的挑战不仅在今年,实际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对此,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工作直接关心、亲自过问下,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综合施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连续多年保持稳定。截至目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我也向媒体朋友们报告一下这个进展,主要特点是:
一是强支撑。强化促就业工作顶层设计,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鼓励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推出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比如:统筹推进各类升学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等招录,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便利求职。
二是拓渠道。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等市场化岗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今年加大组织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万企进校园计划”,举办了“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中小企业百日招聘”等一系列推进产学方面交流合作沟通机制,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刚才在回答上一个问题的时候讲,“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具有示范和倍增效应。
三是优指导。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其作为基础工程,特别是充分发挥在高校当中10万多名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作用。加强对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特别是我们今年又在以前大学生就业“24365”服务平台基础上,优化发展升级为“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一年365天,24小时不打烊,通过这种数字化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也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一键通网上就业服务,今年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为大学生累计提供岗位达到1370万个。
四是重帮扶。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对特殊困难的群体,比如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毕业生等开展精准帮扶。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项目,每年开展线下10万人、线上50万人的就业能力培训,增强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近年来,低收入家庭、残疾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一些。
五是调结构。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结合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的需要,不断地把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绩效、学科评估中作为主要依据,并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专业,同时又是人才缺口的学科专业。对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我们就要及时调整,与地方、高校一起,研究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专业,着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系统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情感所系。我们会坚定不移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此推动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今年以来,教育部一直大力推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上线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请问,目前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什么工作考虑?谢谢。
怀进鹏: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这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大家知道,教育数字化不仅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很重视。数字化转型也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联合国教育峰会也把数字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议题。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背景。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推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对“数字中国”极其重视。我认为,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推动数字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实际上教育部一直都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今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我们把全面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这个大数据中心是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的。刚才我的同事在回答问题中,特别强调我们有些工作,比如今年3月28日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家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在基础教育平台提供资源3.4万条,在职业教育平台上线的教育资源库有1194个、在线精品课6628门,在高等教育平台上线的课程2.7万门,特别是高等教育用户覆盖了五大洲146个国家和地区。所以,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资源建设统一汇聚起来,利用集中的优势和优质的资源来建设国家教育资源中心。
第二,把服务学生学习、服务教师备课和教学、服务学校管理、服务教育研究,以及未来服务教育改革这五大功能,作为教育资源中心的重要内容。我刚才介绍了今年的就业工作情况,以前叫24365平台,今年全面扩展升级为“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一方面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大数据,另一方面为教育系统和社会提供服务,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共享岗位达1370万个。
面对全国教师队伍、基础教育队伍很庞大这样的大背景,如何做好教师的培训提高,今年尝试在网上通过数字教育为全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为科学教育提供基本的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提高培训效率和提供发展机会。同时,中国基础教育在发展中,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教育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快速地惠及到各个方面,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平台应用情况。到目前为止,试点范围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本形成了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我们把资源数据中心和提供公共服务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教师教育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这个支撑使得我们以现有的课堂教学、校园教育为基础,扩展并融合了网络数字空间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对我们在抗疫期间“停课不停学”,并能够把优质资源汇聚到全国各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向各位通报一个数字,截至昨天,我们平台总浏览量大概40亿次,总访客量超过6亿人。应该说,这个数字教育平台在已有的基础上加速启动,加速建设优质资源,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我国数字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怀进鹏: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我们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前两天吴岩同志跟我讲,我们的“学堂在线”学习者总数已经超过1亿人次,是世界上第二大在线教育课堂,这方面的工作是积极有效的。我们期望通过高水平的慕课走向国际,不断促进中国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和国际化高水平的合作交流。
下一步,我们会不断完善优化国家教育资源中心,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比如通过数字化教育和动态交互过程,我们就会了解学生整体在学习过程中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好知识点,提高他对科学的兴趣,来实现他的能力和知识素养“双提高”。二是配合和支持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更有效的把传授知识和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中进一步提高能力。它也是我们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把它作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时候课堂就已经拓展到社会,也是我们面向国际社会提供中文教育、提供其他类型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数字教育和教育资源数字化,是我们未来要加强的,它也是“数字中国”的应有之意,我们愿与社会各界一起来推进教育数字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贡献。谢谢。
陈文俊: 谢谢怀部长和三位司长。在这里,我们预祝全国的老师们节日快乐,也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14 12:10 北京 中国产品何以走向全球——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任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以“新格局”绘写“新篇章”——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观察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04 08:54 北京以“新格局......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4-05-16 08:17 北京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从新能源汽车看高质量发展原创 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4-15 08:11 北京 以改革创......
人民日报任平: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4-09 08:09 北京 1959人听过...
钟华论: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新华社.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4-04-08 15:32 北京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活力奔涌。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
人民日报任仲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文/ 任仲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钟华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3-08-09 17:33 发表于北京 “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
国新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07-31 17:36发表于北京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女......
十八大、十九大后落马省部级及以上高官名单 山西、河北、辽宁最多
02-09人民日报仲音: 近三年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02-18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㉑
01-1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
10-16检察日报评论员文章: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①②③④⑤⑥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