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0 18:18 来源: 编辑:admin
中共天津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时间: 2022-08-30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来源: 中国新华社天津发布8月30日,天津举行“中国这十年·天津”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
中共天津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22-08-30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来源: 中国新华社天津发布
8月30日,天津举行“中国这十年·天津”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请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中共天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德睿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天津市委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蕾: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天津市委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这十年·天津”主题新闻发布会,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我们高兴地邀请到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先生,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先生、中共天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德睿先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张工市长作主题发布。
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媒体朋友见面,向大家介绍十年来天津发展历程,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起交流。首先,我代表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天津各方面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前所未遇、前所未解的严峻挑战和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年的伟大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十分关心,对天津工作提出了“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天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政治动力、精神动力、工作动力。最令我们振奋和难忘的是,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天津视察和出席活动,向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重要活动发来贺信,对天津寄予厚望、赋予重任。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津沽大地的扎实实践,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为天津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变成美好现实。如今的津沽大地处处展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全市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昂首奋进。
十年奋发笃行,我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高质量轨道。主动转观念正导向、调结构换动能,坚决把战略重点转移到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优化、拼绿色发展上来,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财税结构显著优化。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万亿元,十年年均增长6.1%;人均GDP达到11.37万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5.8%,十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年均分别增长7.9%、8.9%。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制造业立市战略深入实施,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信创产业体系链条,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3%、15.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等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首批5家海河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突破9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4%。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海河英才”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投入运营。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拓展深化,我们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加快把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着眼大格局,融入大战略,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主动精神,统筹推动,有序对接,在同城化差异化发展中增进协同、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一大批重大项目、优质企业、创新资源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达到3200家。依托港口、规划设计、教育等优质资源,全力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高密度路网对接加快推进,京津、京滨、津兴等五条高铁通道联通京津双城,京台、京秦高速天津段建成通车,三地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不断完善。天津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重要要求,高水平打造京津冀“海上门户”枢纽、“一带一路”开放平台、一流口岸营商环境。今天的天津港蓬勃兴盛,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等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提速加力。主动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城市发展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十年勇毅创新,我们大胆闯大胆试,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制三化”改革,深入实施“天津八条”、“民营经济19条”等惠企政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活力明显增强。十年来,我们的市场主体数量增长了3.4倍。完成市管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混改17家,累计引入外部资金约1758亿元,企业收入和利润较混改前大幅增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丰硕,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成效凸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平行进口汽车等保持全国领先,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69家,天津茱莉亚学院落成启用,“鲁班工坊”全球布局达到20家,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智能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天津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十年倾心惠民,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为民实事。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每年精心安排实施20项民心工程,着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2021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03岁。自2016年开始,连续六年提前和延长供暖期,让市民群众身暖心更暖。为36万户居民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房产证难题,完成16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94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2.2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其中冠脉支架和人工关节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分别达93%和82%,大幅减轻患者和医保负担。院前医疗急救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达到100%。积极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新路子,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十年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1万个、义务教育学位32.6万个。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筑牢。坚持“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圆满完成9省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任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天津之为、作出了天津贡献。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一船两机三楼”遭遇战还是进口冷链阻击战,无论是“首战”奥密克戎还是筑牢免疫屏障,无论是守护首都疫情防控“护城河”还是驰援兄弟省市,努力做到统一高效指挥、有力有序保障,倾心倾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要战略性成果。
十年绿色变革,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美丽天津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在全国率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87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5%。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分类整治2.2万家“散乱污”企业,有力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问题,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有监测以来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145天增加到264天,12条入海河流水质全部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均达到监测以来最好水平。现在的天津,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市民群众“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十年夯基固本,我们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进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政治文化一体建设,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涌现出“人民英雄”张伯礼、“时代楷模”张黎明等先进模范人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坚持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向群众汇报”、入列轮值等制度化长效化,“海河夜话”等特色活动让干部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变被动应答为主动问需。在全国率先成立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家门口”。坚决筑牢首都政治“护城河”,平安建设位居全国前列。法治天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集中整治重点领域腐败,坚决纠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正气充盈、政治清明愈发成为天津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
前不久胜利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绘就了天津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按照大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牢记领袖教导,紧跟核心奋斗,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导向,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
回望奋斗之路,十载春华秋实,镌刻非凡印记。我们深切感到,天津取得的每一个新进步,津沽大地发生的每一点新变化,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眺望前行之路,初心坚定如磐,使命重于泰山。我们将始终不渝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汇聚起海河儿女澎湃力量,敢为善为、奋楫笃行,奋力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天津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沈蕾: 谢谢张工市长。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好,现在开始提问。
新华社记者: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在深入推进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地过程中,有哪些举措和探索,取得了哪些战略性成果?
张工: 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主动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津沽大地生动实践、结出硕果。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牵住“牛鼻子”,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我们全方位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大院大所和北京市的合作,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更加注重“顺势而为”。这里的“势”有三层涵义:第一个“势”是“趋势”,要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第二个“是”是“规律”,要顺应特大型城市发展、城市群发展的内在演进规律,第三个“市”是“市场化”,要顺应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顺应市场化要求,我们紧紧把握同城化和差异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海油、中交集团、通用集团、360科技等一大批央企所属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在津布局,来自北京的企业在津投资项目累计超过6700个,资金到位额超过1.14万亿元。出台一系列符合市场主体需求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承接载体建设,与北京合作共建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城,两个园区累计新增注册企业分别达到3200家和860家。倾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天津城建设计院、市政工程设计院设立雄安分院,天津一中设立雄安校区,天津港集团设立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一批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持续为雄安新区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津雄合作交流日益加深。
二是增强“动力源”,进一步提升“一基地三区”服务承载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扎实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重点建设信创、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12条产业链,不断提升服务京冀两地产业承载配套能力,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3%、15.5%。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天津港在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同时,不断提升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京津冀双循环发展;启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后将具备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能力。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融资租赁业务领跑全国,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保理融资余额居全国第一。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入推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改革,136项个人服务和企业生产经营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544项制度创新措施,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三是织密“交通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在众多交通基础设施建成通行的基础上,京唐铁路、京滨铁路(宝坻至北辰段)年内建成运营,津兴铁路全线铺轨,初步实现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京津城际列车实现“公交化”班次运营,京津冀交通“一卡通”覆盖全部公交和地铁运营线路,“京津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四是提升“获得感”,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京津冀社会服务领域合作,让协同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三地人民。与京冀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成立商贸、信息安全等10余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我市医院数量增至1064家,医学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到43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达到20项。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在通州、武清、廊坊(“通武廊”)开展改革试验,签署实施社会管理等领域90余项合作协议,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形成初步成果。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津沽大地生动实践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必将激励全市人民,进一步坚定信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与京冀人民一起,合力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沈蕾: 谢谢张工市长。请继续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天津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已走过百年工业发展历程。“十三五”以来,天津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努力,“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制造业立市战略,不久前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可否谈一谈天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的相关情况?
沈蕾: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请刘桂平常务副市长回答。
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天津牢记这一嘱托,着眼振兴实体经济,做出了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决策部署,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天津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的使命传承。
一、回望历史,制造业是天津这座北方重镇的底色
一是天津具有深厚的工业基因。天津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产生过“抵羊”毛线、“同仁堂”药业、“红三角”纯碱等传世百年的民族工业品牌。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诞生了飞鸽自行车、海鸥手表、北京牌电视机等100多个制造业“全国第一”。
二是天津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天津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1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606个,是全国工业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这也是中央赋予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的重要原因。
三是天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战略支点。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可以将天津的区位优势与我国“三北”地区的资源、市场、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结合起来,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二、立足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增长18.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4.1%,比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形成有力拉动。
二是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我们制定出台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12条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实行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链上抓运行、抓创新、抓项目、抓人才、抓政策,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12条重点产业链总产值1.26万亿元,增长20.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63%。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们聚力打造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信创、合成生物、细胞生态等5个海河实验室,汇聚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等人才3000余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1家,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三名。“麒麟操作系统+飞腾CPU”体系成为国内主流技术路线,“天津号”纯太阳能车等“揭榜挂帅”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四是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我们在2021年制定出台全国首部智能制造法规《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四年来共安排财政资金近百亿元,补助各类智能制造项目3000余个,打造了200家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家庭千兆光纤覆盖率等3项指标全国第一。在智慧交通等领域打造500多个应用场景,汽车产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等1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位居全国第三。
五是优质企业活力显著增强。我们坚持“抓大、扶优、育新”并举,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30家,培育雏鹰企业4974家、瞪羚企业378家、科技领军企业2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均突破9000家。
三、面向未来,制造业是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坚定选择
一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制造强市“新引擎”。我们将坚持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是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塑造区域循环“新优势”。我们将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车联网等重点产业链,以链集群、以群聚链,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共建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力量。
三是强化创新战略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新动能”。我们将完善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涌现,培育形成更多的天津“独门绝技”。
四是不断强化企业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我们将构建以领航企业牵引、以单项冠军企业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支撑制造业立市的“主力军”。
五是深入贯彻“两山”理念,构建绿色发展“新样本”。我们将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牵引,加快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全力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绿色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为振兴实体经济做出“天津贡献”,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也希望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天津、支持帮助天津制造业发展,与我们一起砥砺奋进,重振天津老工业基地雄风!
沈蕾: 谢谢刘桂平常务副市长。请继续提问。
人民网记者: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对天津工作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近年来,天津市委坚持勇于自我革命、严于管党治党,推动政治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请问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天津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沈蕾: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请周德睿部长回答。
周德睿 中共天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德睿: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教育引导全党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天津市委坚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切实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强化第一责任人责任,持续净化修复政治生态,确保党的领导“一根钢钎插到底”。2013年以来,干部群众对天津全面从严治党的满意率由82.4%上升到99.6%。
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持续深化对党、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忠诚教育,深入开展“维护核心、铸就忠诚、担当作为、抓实支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2017年以来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连续6年以“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为主题组织“七一”专题党课,全面夯实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津沽大地落地落实、取得成效。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政治能力、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建设,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水平不断提高。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持不懈净化政治生态,从“人、事、因、制”上持续整治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和好人主义等顽瘴痼疾,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政治生态出清向好。
我们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广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共制定修订《中共天津市委关于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市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工作的若干规定》等党内法规113部,并建立起贯彻执行、督查落实、政治监督、考核问责的闭环工作体系,有力保障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我们坚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首关,首关不过、余关莫论。坚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需求侧”着眼,从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的“供给侧”发力,以作为和事功论英雄,对敢于负责、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大胆用起来。坚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制定《关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担当作为创新竞进的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障机制,认真做好容错免责、澄清正名等工作,旗帜鲜明地给那些敢于担当、动真碰硬、勇于任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坚持强化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积极创新“八小时之外”监督方式,实现常态化监督管理。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对那些不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不融入时代、因慢而落伍的干部坚决“不等了”,对那些工作不在状态、能力本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抓落实成效不明显的干部坚决作出“下”的处理,推动“事业发展不等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突出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统筹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着力打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形神兼备、体魄强健的严密组织体系,推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覆盖全贯穿全落实。坚持“天下才天津用”,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2018年以来引才超过42.8万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超过四分之一。2020年以来,组建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连接高校院所100家,聘请院士专家75位,联系领军企业1700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60余项,新落地项目近400个,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2017年以来连续6年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基层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向群众汇报”、入列轮值、联点访户、党员志愿服务等制度化长效化,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了“和平夜话”“五常五送”等典型经验做法,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我们始终以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下大力气集中整治国企、金融、土地、政法等重点领域腐败,坚决纠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做实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标本兼治综合效应充分彰显,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发现问题症结、提出整改意见、倒逼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属高校、国有企业和公安等系统派驻机构改革,加强党政机关、司法行政、公立医院等系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派驻监督实现高质量全覆盖。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党员干部9.39万人次,第一至第四种形态分别占72.5%、20.5%、3.9%、3.1%,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成为常态。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沈蕾: 谢谢周德睿部长,请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期间,亲临天津港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三年多来,天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津视察指示精神,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实效?
沈蕾: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请张工市长回答。
张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港考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天津港蓬勃兴盛”。这是总书记对天津港的殷殷重托,为天津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领导小组,以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为契机,研究提出我市《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支持政策,全力推进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不断提升通关和服务效率,完成天津港集团对天津港“一港六区”统一运营管理和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天津港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全力打造全球领先智慧港口。着力提升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成为全球首个投产运营的“智慧零碳”码头,“5G+智慧港口”项目荣获2022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全球移动大奖。打造数字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集装箱进口提货单电子化等平台,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线上办单量占比超过95%;搭建集疏港智慧平台,拓展“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业务模式,以智慧赋能打响效率服务品牌,外贸集装箱船舶直靠率达到96%,作业效率居全球领先水平。
二是全力打造全国示范绿色港口。实现绿电100%自产自用,自有港作船舶靠泊100%使用岸电,船舶低硫油使用率达到100%。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绿色运输,铁矿石铁路运输占比达到65%,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港口低碳用能体系,推动全码头绿色能源供应,实现批量氢能集装箱卡车应用试点落地。
三是全力打造内通外联枢纽港口。高水平打造京津冀“海上门户”枢纽,设立京津冀营销网点38家,推动津冀港口合作,做强环渤海“天天班”“两港一航”服务,2021年运量增长超过30%;搭建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全力打造雄安新区最佳出海口,2021年服务雄安新区运输货物1.1万标准箱。高质量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开放平台,海向集装箱航线达到138条,陆向布局超120家直营店加盟店,天津港中蒙俄经济走廊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评国家示范工程,2021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首次突破100万标准箱,跨境陆桥运量稳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今年以来天津口岸发运的中欧班列突破500列,同比增长79%,增幅居全国前列。
2021年,天津港克服疫情和国际海运不畅等多方面影响,完成货物吞吐量5.29亿吨,同比增长5.3%;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2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4%。今年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75亿吨,同比增长3.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5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2%。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在新航线开发、海铁联运、国际物流网络建设、强化海运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努力把天津港打造成为系统完善、服务高效、港城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沈蕾: 谢谢张工市长,还有哪位记者朋友有问题?
天津广播电视台记者: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请问,近年来天津围绕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蕾: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请刘桂平常务副市长回答。
刘桂平: 市委、市政府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融入大战略,从科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主动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高度,作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这是天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行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打造双城发展格局,可以有效防止中心城区“摊大饼”、滨海新区“吃不饱”,促进“津城”“滨城”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空间布局。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已取得积极进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紧凑活力“津城”
“津城”服务业占比接近90%,承担着我市建设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双中心”城市核心区域的重大使命,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潜力巨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集聚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制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行动方案,深化落实促进市内六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设计服务、健康服务、高端商务、智能科技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二是建设产业发展载体。深度挖掘资源禀赋,充分用好中心城区经济基础优良、交通条件便利、公共服务完善、科教资源密集、优秀人才聚集、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主动适应产业要求,精准把握发展机遇,集中力量建设若干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形成特色鲜明、业态高端、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
三是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地标商圈,着力打造意式风情区、金街、五大道等8大地标商圈和万达—爱琴海、大悲院等14个目标商圈。支持发展首店、首发、首秀经济,国图文创空间、蓝将、雅格狮丹等200余家国内外知名品牌进驻天津。为激发消费市场活力,连续举办两届海河国际消费季,连续三年发放消费券,每年围绕汽车、家电、零售、餐饮等主题推出500余场促消费活动。规划发展夜间经济,培育摩天轮、水滴、奥城等30余个夜市,增添津城“烟火气”。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期并投入运营,一年多来已举办绿色建筑展、国际汽车展、全国糖酒会等大型展会60余场;每年举办世界智能大会、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等大型活动,津城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面向年轻群体,挖掘具有天津文化特色的沉浸式体验文旅项目,策划“邂逅天津”系列创意艺术项目,争创正能量“网红城市”。打造“海河灯光秀”、“海河音乐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市民、游客竞相“打卡”。
二、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开放包容“滨城”
滨海新区立足为全市发展挑更重担子、扛更大责任,更好发挥龙头、引擎、先锋作用,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建成信创、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石油化工、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验做法连续四年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接地之一,累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项目3919个,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达到了3200家。
二是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实施改革活区战略,率先推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开展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政府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行全员竞聘和绩效薪酬,得到中央深改委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实施创新立区战略,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22家,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实施开放兴区战略,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544项制度创新措施,在全市范围内,自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五批次共118项及创新实践案例7个,32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个“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三是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5横3纵1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绕城高速、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津石高速天津东段全线贯通;连续5年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加快建设轨道交通B1、Z4线,开工建设Z2线。累计建成5G基站6800个,基本实现5G网络全区覆盖。
四是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建设教育基础设施,两年多来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7所,累计达到500所。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新建滨海新区肿瘤医院、中医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三级医院达到10家,21家医院建成智慧门诊。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新增养老服务总床位近2000张,累计达到9000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老旧房屋改造,改造老旧小区70个,2697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彻底清零。
一市双城,比翼齐飞。“津城”拥有历史底蕴,古今交融,“滨城”发端临海之滨,开放包容,双城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征程中,天津这颗渤海明珠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沈蕾: 谢谢刘桂平常务副市长,请继续提问。
香港商报记者: 天津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发挥着先行先试、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作用。请问,在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天津高质量发展方面,天津自贸试验区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沈蕾: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请刘桂平常务副市长回答。
刘桂平: 谢谢香港的媒体记者。
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七年多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结合本地特色与发展实际,在以“最先、最高、最宽、最大”标准开展制度创新,以“先行先试”要求开展高水平开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主要介绍四方面情况:
一是大力推动制度创新任务落地实施和复制推广。截至2022年上半年,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544项制度创新措施,先后向商务部上报了7批201项改革试点经验和4批62项“最佳实践案例”,已有32项改革试点经验和6个“最佳实践案例”被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在全市范围内,自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五批次共118项及创新实践案例7个,发布金融专项创新案例114个。
二是持续探索深层次改革试点。市场准入方面。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实现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允许中外合作举办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落成启用,成为扩大教育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国际人才的典范。贸易方面。促进保税业务创新升级,推动中铁盾构机等3个保税维修再制造项目核准落地。助力汽车进出口贸易提质增量,今年上半年,天津口岸进口平行汽车20142辆,占全国进口平行汽车进口总量的77%。金融方面。获批开展FT账户业务,累计开立FT主账户1150个,收支超过5400亿元人民币,为15家企业集团搭建全功能型资金池,服务跨国企业在天津聚集发展。东疆综合保税区第2000架飞机成功交付。完成国内首笔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推出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贷款发放+保理业务”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运输方面。首创共享经济企业综合服务系统,助力“互联网+”高效物流及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人员流动方面。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认可创新,东南亚跨境人才(天津)服务中心落地中新生态城联动创新区。
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累计向天津自贸试验区下放市级权限近900项,实现了“应放尽放”。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施租赁SPV公司注销“白名单”、“最简告知承诺”审批、“拿地即开工”等创新举措。在48个行业实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精简合并申报审批流程60%以上。加强商事法律服务方面。挂牌运行北方首家自贸试验区法院,成立天津自贸试验区国际仲裁中心和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搭建“调、裁、审”一体化法制平台,发布融资租赁、涉外民商事等8类专业审判白皮书,全力构建与天津自贸试验区相匹配的司法保障体系。
四是聚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8项措施,在增强天津口岸服务功能、助推产业升级、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发起召开首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发布13项协同创新成果,成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智库联盟,推动京津冀自贸政务服务通办。推动与韩国仁川经济自由区域厅签署《进一步深化合作备忘录》。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原产地声明制度、边检互认等方面积极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新规则。
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
沈蕾: 谢谢刘桂平常务副市长,请继续提问。
天津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基层,2019年1月考察天津时,曾深入和平区朝阳里社区,了解社区网格化管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等情况,并就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明确要求。请问,天津按照总书记要求,在加强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实际成效?
沈蕾: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请周德睿部长回答。
周德睿: 这个问题非常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天津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建设高效能治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加有力。市委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根基高度,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居)委会主任,2018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村和社区百分之百“一肩挑”,2021年通过换届实现更高质量的百分之百“一肩挑”,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一根钢钎”插到最基层。我们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领导和轴心作用,推动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写入村(居)民自治组织、业主大会、物业公司等章程规则,落实各类社会基层组织向同级党组织述职、重大事项汇报制度,推行区、镇街、村(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作用。近5年来,每年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录1000名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其中1210人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一肩挑”、128人通过换届进入乡镇领导班子、29人担任区镇两级事业单位领导职务,广大农村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全面加强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园区楼宇、协会商会以及律师、互联网等行业党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健全。
二是坚持“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加有序。2019年以来,市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完善。实行“战区制”,以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属地责任,将全市划分为市、区、镇街、村(社区)4级战区、2.2万个网格,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推动546块“飞地”得到历史性有效治理。实行“主官上”,明确四级书记直接抓治理的领导责任,有力统筹各方力量资源,做到合力抓党建、抓治理、抓安全、抓稳定,构建起“一竿子插到底”的责任体系。实行“权下放”,强化镇街前线指挥部作用,赋予镇街“吹哨”调度权、考核评价权、人事建议权,把中央驻津单位、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全部纳入考核,实现“条条围着块块转,一针撬动千条线”。
三是坚持强化基层基础保障,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加有为。我们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确定镇街机构改革、基层赋权减负等49项重点任务,推动基层事情基层办、有权办、有人办。做实“一网覆盖”,实体化运行区、镇街网格化管理中心,统筹整合党建、民政、综治、城市管理等各类网格资源,打造社会治理“一张网”。强化资金保障,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增长机制。确保每个村(社区)每年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不少于20万元。投入42.1亿元改造提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力量下沉,组织5.1万名机关干部入列轮值、43.9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开展志愿活动。加快智能治理,把社会治理科技应用融入智慧天津建设,投入运行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管理等智能平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加精准。我们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群众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坚决筑牢首都政治“护城河”。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区、镇街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施矛盾纠纷100%排查、100%化解“双百行动”,一大批历史积案清仓见底,平安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首创关爱退役军人社会组织,健全完善了四级服务保障体系。持续深化“向群众汇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两年来,全市党员干部累计走访基层居民群众1300余万人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3.6万个,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五是坚持在重大斗争中检验,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加有效。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我们坚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大斗争中检验和磨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大战大考中,坚持“全市一盘棋”,构建“区—街乡镇—社区村—网格”四级党建引领疫情防控的组织体系,统筹整合各方力量下沉基层,各方力量“以社区令为令”,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筑牢守护津门父老乡亲安全健康的钢铁防线,让鲜红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斗争第一线。今年初奥密克戎突袭“津门”,先后6批次、1.5万余名党员干部星夜驰援津南,1200余名居住在河北区的党员干部春节期间就地下沉,8.5万余名区级部门党员干部投入核酸筛查、管控服务。建立四级防控人员名录库,形成常态化防控力量梯队,确保突发疫情时迅速反应,快速有力控制,倾心倾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
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做好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效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着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让百姓幸福更有质感,让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更加彰显。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沈蕾: 谢谢周德睿部长,最后一个问题,请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天津市委、市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扎实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包括:875平方公里“1+4”湿地保护修复,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综合治理。可否谈一谈天津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相关工作?
沈蕾: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请刘桂平常务副市长回答。
刘桂平: 近年来,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鲜明导向,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立足长远、统筹谋划,打通海陆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守护好“绿水青山”,为持续发展积累绿色财富,努力建设美丽天津,绘就京津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动画卷。
一、扎实深入推进875平方公里“1+4”湿地保护修复,构筑“河流环抱”“湿地围城”良好生态格局
天津湿地是濒危珍稀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停歇地,是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为保护生态,2016年我市出台了《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制定了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划定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加强七里海、北大港、大黄堡及团泊洼4大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开展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实施引水调蓄生态补水。五年来,4个湿地保护区累计完成补水13.77亿立方米,湿地和水域总面积逐年增加,七里海湿地面积增加1.62%,北大港湿地增加6.47%,大黄堡湿地增加1.30%,团泊洼湿地面积持平。现在的四大湿地,碧波荡漾、万鸟云集、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已经成为天津耀眼的“生态名片”。
二、扎实深入推进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重构重塑天津城市发展布局
从2018年开始,天津启动绿色生态屏障试点建设,2019年全面铺开,按照“双城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的定位和要求,确定了“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一轴”是指海河生态发展轴;“两廊”是指古海岸湿地绿廊、卫南洼湿地绿廊;“两带”是指永定新河湿地涵养带、独流减河湿地涵养带;“三区”是指以湿地湖岛和创新聚落为特征的北湖区,以海河绿廊为核心的中游区,以林田农苑和村镇组团为特征的南苑区;“多组团”是指东丽湖、空港经济区、高新区(渤龙湖片区)、津南城区和王稳庄镇等多个城市组团构成的分散式、小体量和网络化空间布局。经过三年多努力,绿色生态屏障已经成型,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5%,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9.11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6%以上,“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场景生动显现。
三、扎实深入推进153公里海岸线综合治理,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蓝色海湾
天津海岸线全长153公里,为解决岸线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天津于2018年7月打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出台“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多方联动治理海域,全面禁止新增围填海活动,制定实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推进岸线整治修复。截至2021年底,共修复滨海湿地531.87公顷,整治修复岸线4.78公里,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五年提高53.8个百分点。随着天津美丽海湾“颜值”提升,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与日俱增。国家海洋博物馆、国际邮轮母港、航母海上军事文化体验区、东疆湾沙滩景区等形成了全新的滨海旅游品牌,大大提升了天津的海洋生态旅游产业价值。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871”重大生态工程不仅美化净化了天津,而且对北京的空气质量改观也作出了贡献。
下一步,天津将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标志性样板;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进全市山水林田湖海草等生态要素全面修复,让城市融入自然,全面建设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沈蕾: 谢谢刘桂平常务副市长,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能够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也期待大家推出更多反映天津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报道,共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天津故事。衷心感谢各位领导的出席和发布。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14 12:10 北京 中国产品何以走向全球——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任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以“新格局”绘写“新篇章”——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观察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6-04 08:54 北京以“新格局......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4-05-16 08:17 北京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从新能源汽车看高质量发展原创 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4-15 08:11 北京 以改革创......
人民日报任平: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任 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04-09 08:09 北京 1959人听过...
钟华论: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新华社.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4-04-08 15:32 北京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活力奔涌。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
人民日报任仲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文/ 任仲平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钟华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 2023-08-09 17:33 发表于北京 “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
国新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3-07-31 17:36发表于北京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女......
十八大、十九大后落马省部级及以上高官名单 山西、河北、辽宁最多
02-09人民日报仲音: 近三年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02-18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㉑
01-1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
10-16检察日报评论员文章: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①②③④⑤⑥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