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科学 > 正文

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陈吉宁作主题发布

时间:2022-09-01 22:4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时间: 2022-09-01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来源: 中国新华社北京发布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陈吉宁...

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22-09-01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来源: 中国新华社北京发布

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陈吉宁作主题发布

2022-09-01 19:16广东省中管科学研究院

  9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以及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有关提问。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中共北京市委新闻发布会,今天中共北京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和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先生,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先生,我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

  首先,请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介绍有关情况。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介绍这十年北京发展的光辉历程。首先,我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北京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为关系首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重要规划、关键事项把关定向,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总书记非凡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和领袖风范,让我们深受感召;总书记岁月不改、枝叶关情的人民情怀,让我们深受教育;总书记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各方面难题的金钥匙。

  我们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求真务实、砥砺奋进,坚定不移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这座伟大城市实现了深刻转型,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这十年,是首都功能显著增强、协同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十年。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总书记亲自主持研究审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我们忠诚履行首都职责,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我们历经7年艰辛努力,携手河北省举办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冬奥盛会,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北京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我们始终以分内之事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一核两翼”协同共进,形成比翼齐飞之势,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形成,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实现率先突破,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轨道上的京津冀”开启了三地居民同城生活的新时尚。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协同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打开了优化北京城市功能布局的新思路,拓展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空间,走出了一条人口密集地区内涵式优化发展的新路子。

  这十年,是科技创新全面跃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十年。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培育了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了关键领域的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涌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马约拉纳任意子、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蔚然成风。我们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一年一个版本连续五年迭代升级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累计减事项超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320项、减中介服务事项300项,98%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综合窗口”、企业开办、获得电力、不动产登记等一批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为我国营商环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作出北京贡献。普惠性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给群众和企业办事带来了更多自由和便利,企业数量达到180.6万户、是十年前的2.4倍。我们以全球视野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三大特征更加凸显,在全国率先形成“双80%”的服务经济发展格局,一个是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80%,一个是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接近80%。北京证券交易所顺利开市,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成为国家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有力促进了北京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人口总量、城乡建设用地和建筑规模减量的情况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万亿元增长到4.03万亿元,人均GDP从9.28万元增长到18.4万元,居全国首位,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

  这十年,是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变化的十年。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到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以前人们常说的“阅兵蓝”、“APEC蓝”现在成为了常态蓝。我们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国考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实现全线贯通,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形成了一批“水秀而可近、岸绿且可亲”的绿色滨水景观。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先后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4.6%,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如今的京华大地,蓝绿交织、山水相依,充满了清新秀丽的生态之美,绿色成为首都的靓丽底色。

  这十年,是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城市风貌实现历史性改善的十年。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和精治共治法治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七有”“五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和服务转变,城市生活品质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创造性开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解决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我们坚决落实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不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我们开展街巷胡同环境治理,3958条背街小巷在焕然一新的同时留住了乡愁。我们狠抓生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群众居住环境稳步改善。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积极回应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问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8%,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超过6000个,建成养老助餐点1098个,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84.7万套,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从442公里增加到783公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从3.68万元提高到7.5万元,人均期望寿命从81.35岁提高到82.47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逐步变为现实。

  这十年,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建设实现历史性提升的十年。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重要指示要求,自觉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以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为重点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全市人民爱党爱国热情不断激发。我们扎实推进作风建设,树立起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重心下移、做实基层,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各级干部扑下身子抓落实。全面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我们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三不腐”,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日益巩固。

  回顾十年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首都工作每前进一步、京华大地的每一处变化,都凝结着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教诲。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归结起来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更多生动实践。展望未来发展,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旗帜、紧跟核心,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前进,大力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莫高义:  谢谢陈吉宁市长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举手提问,提问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开始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大家对北京的创新发展寄予很高期望。请介绍一下北京市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效?

  陈吉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北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和科技,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是北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中关村要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抓落实。

  第一,着力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科技的中坚力量。我们把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大力度支持、高强度投入、全方位保障,这几年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全面建设国家实验室。按照国家统筹布局,围绕信息、生命、能源三个领域,着力打造中关村、昌平、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已进入运行建设阶段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谢晓亮团队发现了新冠病毒的逃逸机制,是关系疫情防控的重大科学发现,筛选出了新冠广谱中和抗体药物,目前已经进入到药物开发阶段。

  二是加速建设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通过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怀柔国家科学中心一个最突出的特征。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极端条件、地球系统数值模拟2个大科学装置已经投入使用,另外有5个交叉研究平台,包括材料基因组等,也已投入试运行,其他22个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怀柔已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三是全方位支持高精尖原始创新突破。为了解决在京高校院所科研空间、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了24个高精尖创新中心、7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合作有力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也解决了一些科研院所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十年来,全市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从2705件增加到10358件、翻了近两番,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第二,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直面科技创新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深化对不同领域创新规律的认识,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路径。

  一是打破人才培养的藩篱,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结合创新链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将工程师、知识产权律师、创业者等纳入北京人才支持范畴,建立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据人才特点给予相应支持,目标就是让各类人才各尽所能,拓展了人才宽度。另外,针对“从0到1”顶尖人才不足的问题,实施海聚工程等人才计划,出台了“国际人才20条”等政策,建设了8个国际人才社区,为他们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大批国际人才在京聚集,提升了人才高度。同时,针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急迫问题实施“雏鹰计划”,将更多资源投向青年人才培养,让他们不要急功近利,要勇于选择难题、心无旁骛地做长期研究,增加了人才厚度。

  二是破除科研组织管理的束缚,为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提供加速。针对“从0到1”不足、“从1到10”脱节的问题,通过公共政策改革带动科研组织形式变革,畅通创新链各个环节,实现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更快的成果转化。针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技术整合突破等不同的科研需求,分别搭建了不同的公共平台,出台了不同的科技支持政策和方案,建立了“揭榜挂帅”“赛马竞优”和科研经费包干等制度,更好地推动合作创新、联合创新和“从0到1”的突破。

  三是突破创新激励的瓶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针对长期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出台了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可以个人拥有,从法律上确保创新者合法获得成果转化收益。同时,针对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不足的问题,专门设立了规模为30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更加注重投早投小,目前80%投向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阶段,部分资金投入期长达15年。今天的北京科创企业80%是硬科技企业,创新质量大幅提升。针对股权投资“退出难”问题,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支持设立S基金,及时释放天使等早期资金,加速风险投资周转循环。针对知识产权维权难、使用难问题,在中关村开展了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了全链条服务的知识产权保险“北京模式”。去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00亿元,其中74%向外埠输出,有力带动了全国其他省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现了北京的创新溢出效应。

  第三,着力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在发挥龙头企业创新牵引作用的同时,抓住底层技术、公共平台等核心要素,打造更具黏性、更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比如,针对区块链底层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建立微芯研究院,搭建了开发者、高校和创新企业协同攻关的平台,集聚了300多人的团队,共同开发了全球首个软硬件一体的区块链底层平台“长安链”,解决了底层技术和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的问题,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长安链生态联盟”。目前长安链在各领域落地了300余个应用场景,特别是支撑了司法、金融、税务、能源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围绕公共平台搭建,近年来每年推出一大批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提供“比武练兵”的场地,同时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面临的挑战,把整个城市的发展需求转换成充满活力的技术孵化器,为企业技术的验证、迭代、整合提供加速的机会。比如,在亦庄建设了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造了多个“第一”:在国内首个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商业化试点,在我国超大城市首次推出“方向盘后无人”的自动驾驶服务,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用临时牌照发放数量居全国首位。

  十年来,北京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主要指标实现了“6个翻番”:全市R&D投入翻了一番多,从1063.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326.6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了两番多,从33.6件提高到185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多,从2458.5亿元提高到7005.7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三番,从0.33万家提高到2.76万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翻了一番多,从2.45万亿元提高到8.44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了三番多,从1139.2亿元提高到10866.9亿元。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继续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我们将驰而不息、勇毅前行。

  凤凰卫视记者: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实施,当中提出要求,强调要抓好文化中心建设,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请问,这些年北京市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莫高义: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要职责。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坚持传承发展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迈出坚定步伐。

  第一,干部群众“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我们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新时代首都发展成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

  一是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思想伟力。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将政治理论学习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中专题学习和基层理论宣传有机结合,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精心策划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把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作为最直接最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二是着力建设理论研究宣传一流阵地。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持续加强研究阐释,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加强“一平台两中心”建设,坚持“键对键”和“面对面”相结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

  三是积极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出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等系列实施方案,深化网络文明建设,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连续九年开展“北京榜样”选树,累计举荐身边榜样45万人;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连续十年提升,“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成为重要的冬奥文化遗产;全市注册志愿者达449.3万人,汇聚起崇德向善、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一是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北京中轴线”已列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深入推进,历史街区治理与景观视廊净化工程有序实施。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形成“会馆有戏”“古建音乐季”等文化品牌。

  二是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三条文化带品质。带头落实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加强重点遗产保护,恢复重要文化景观。长城文化带坚持每年开展10个抢险加固项目,中国长城博物馆扩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实现京冀段全线通航,大运河博物馆呼之欲出,北京环球主题公园释放溢出效应;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坚持文化、生态、生活共融,“进京赶考之路”整体活化,首钢园成为城市复兴新地标,三山五园生态建设全面提升,三条文化带正在成为富民惠民的发展带。

  三是以讲好“双奥之城”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抓住筹办冬奥重大机遇,推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走向世界,引发广泛共鸣。

  第三,高品质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多样。我们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重大主题创作引领新时代文艺潮流,《长津湖》《觉醒年代》《香山之夜》《五星出东方》等精品力作持续涌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等重大设施和一批演艺新空间落成,国家大剧院“艺术云贺岁”演出与北京人艺70周年院庆活动线上直播观看量双双破亿,“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更加闪亮。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版本馆总馆等国家重大文化设施落地北京。大力推进“书香京城”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实体书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数字化阅读水平领跑全国,备案博物馆10年间从162座增加至204座,年均推出600多项线下展览和100多项线上展览。

  第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们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在全国占比达15%。

  以98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为主要抓手,重点推动郎园、751等园区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北京电影票房2012年至2019年增长一倍多,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前九名均为北京出品,文化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成11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集聚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42家,约占全国一半;5G+8K技术应用让超高清冬奥盛会惊艳世界,文化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今年1至5月,全市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小类实现收入占文化企业的比重达67.8%。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前不久,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与会嘉宾热情发表真知灼见,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言献策,我们正在积极将论坛成果转化为具体工作措施。接下来,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书写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篇章。

  总台央视记者:  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这些年来,北京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崔述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开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历史篇章。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在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都及时把脉定向,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这十年,是首都功能显著增强、协同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十年,广大市民也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以来,连续开展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基本完成了一般制造业企业和区域性专业市场集中疏解的阶段性任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8所市属高校在五环外建设新校区,天坛医院、友谊医院等15家市属医疗资源向外布局,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累计疏解2200余张。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业务近2.4万件。功能的疏解带动中心城区人口向平原新城、向生态涵养区转移。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8.5万人,比2014年下降15.1%,实现了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

  我们聚焦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2019年9月,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北京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京冀共同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2019年京张高铁开通运营,2021年京哈高铁全线贯通,京唐城际铁路目前正有序推进,北京与周边主要城市天津、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唐山之间均已实现约1小时以内快速通达,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持续加大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协同保护力度,市民抬头可见蓝天白云的日子成为常态。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全线通水,潮白河干流近22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协作,推动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外溢,2014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90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60亿元。经过这几年的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我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形成北京“一核两翼”新格局。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水平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我们扎实落实京冀两省市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开局起势。以“交钥匙”方式在雄安建设3所学校、1所医院,目前幼儿园、小学、中学三所学校已全部建成交付,医院项目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建成后将由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京冀两地共同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3700余家源自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京雄城际铁路2020年全线开通运营,从北京西站到雄安新区的时间缩短至50分钟,从大兴国际机场最快19分钟可达雄安新区。我们深入实施城市副中心控规,认真落实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呈现生机勃发的良好发展势头。

  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加强与津冀协同联动,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共同创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记者:  北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革命文物丰富、红色基因深厚。请问,这些年北京市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方面作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莫高义:  红色文化是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北大红楼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卢沟桥“七七事变”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号角,香山革命纪念地见证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北京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镌刻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观北京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将赓续红色血脉作为首都使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高地。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连片规划保护。我们以重大历史节点为坐标,全力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打造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对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共31处进行保护修缮,迄今已接待近200万人次参观。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双清别墅、来青轩等8处旧址进行保护修缮,建成香山革命纪念馆,目前正加紧推进清华园车站腾退保护,更加全面做好“进京赶考之路”保护利用工作。修缮改造北京地区抗战纪念设施,持续办好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重要活动。

  第二,建立健全常态化保护利用机制。我们强化合作保护机制,与国家文物局等中央部门形成合力,创新保护利用方式,推动一批革命旧址成为热门打卡地。我们建立内涵挖掘机制,聚焦重大保护利用工程,开展系统性党史研究,举办系列理论研讨会,推出北京红色文化丛书等重要成果;打造“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为新中国奠基”等精品展陈,动态推出特色专题展览。我们还积极拓展青少年宣传教育机制,建设红色场馆思政课堂,构建“七个一”活动体系,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红色场馆成为全市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第三,大力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我们深入实施红色文化立体传播工程,综合运用影视作品、歌曲戏剧、融媒体产品等形式讲述革命故事。电视剧《觉醒年代》《香山叶正红》、话剧《香山之夜》、京剧《李大钊》在年轻观众中引发广泛共鸣,激发起继承先辈遗志、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热情。我们建强用好4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65家市级基地,精心组织“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使红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景课堂,成为全社会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还依托红色文化底蕴开发文创产品,推出北京红色旅游地图,组织开展深度体验游和红色研学游,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推动首都红色文化建设,牢记初心使命,鼓足奋进力量,努力创造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业绩。

  北京日报记者:  北京市第一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经3年多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崔述强: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亲临北京城市副中心,体现了对首都发展、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莫大关怀。近几年,城市副中心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好的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我们落实“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的要求,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近年来,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2019年1月,第一批市级机关搬迁到了城市副中心。截至目前,已经有41个部门、约180家单位、1.72万人入驻行政办公区,第二批搬迁的相关准备正在进行。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在加紧施工,将成为运河边上的三颗文化新明珠。城市副中心站作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将成为城市副中心未来的交通中心。

  我们聚焦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主导功能,着力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北投集团、首旅集团、华夏银行等一批市属企业相继落户,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约1.7万家。2021年9月20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文旅新地标。高质量规划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和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形成各具特色和魅力的高质量发展支点。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二期投入使用,北京学校、人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入驻,城市副中心更加宜居宜业。

  我们突出“水城共融、清新明亮、蓝绿交织”,着力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2020年9月,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正式开园,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是城市副中心名副其实的“绿色心脏”和“绿色地标”。建成东郊森林公园、台湖万亩游憩园等8处万亩以上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32个千亩以上森林组团,森林覆盖率达到33%,提前5年实现了全市平原地区“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32%的目标。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绿色建筑标准。今年6月,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通航,天蓝、水清、岸绿的城市生态画卷沿着运河徐徐展开,市民可以坐船领略运河之韵、运河之美、运河之变。我们正在与河北省共同谋划借助运河实现水上通勤,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住在河北来北京工作的人员可以乘船上下班。

  我们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扎实推进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跨界道路通达性不断提高,通州区与北三县对接道路已达10条,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北三县首次接入首都地铁网,将为当地群众出行提供更多选择。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有序推进。连续三年举办通州与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20余个、意向投资额约800亿元。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正式揭牌,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等16家央属、市属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持续推进合作,让北三县群众就近享受北京优质教育医疗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努力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精品,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多到城市副中心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城市副中心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中阿卫视记者:  近些年,我们明显感受到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蓝天回归、碧水流动、城市更绿。请问北京为取得这些成效都做出了哪些超常规努力,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有什么好的做法?

  陈吉宁:  环境污染曾经是北京“大城市病”的突出问题,也是北京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早在2014年2月26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北京视察就指出,北京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蓝天难见、繁星无影、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还提出怎么面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久久为功、标本兼治,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这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植树节期间都到北京参加植树,每次都一再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北京的生态环境搞好。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过去十年我们的生态环境治理可以概括为“三个前所未有”。

  第一,治理决心之大前所未有

  一是高位统筹污染治理。我们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高位统筹、高位推进,重大问题直接研究、连续攻坚,决不把难题留给后人。

  二是坚决压实环保责任。先后建立“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运用纪检监察、审计、督察等多种手段,把责任压到“最后一公里”,压到各个层面,敢于在环保违法行为面前“唱黑脸”、亮利剑,决不让步。

  三是系统推进绿色发展。以城市总规为引领,把26.1%的土地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压减燃煤超九成,平原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经济结构向高精尖快速转型发展。

  第二,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是依法科学精准。先后制定修订11部资源环境类法规,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个行动方案,全面实施“一微克”行动,一微克一微克地抠,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等,开展“点穴式”精准治理。全面提高执法的规范性和精准性,企业环保合规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各方协同作战。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拧成一股绳抓落实。与津冀及周边省区市强化联防联控联治,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三是投入力度空前。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4300多亿元,环保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全市污水处理率从83%提高到95.8%;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从1.75万吨提高到2.51万吨,资源化率达到78%。建立了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决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第三,治理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一是绿色空间大幅拓展。先后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十年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41.9万亩、相当于增加了237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此同时,新增309个城市休闲公园、609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北京已经成为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海、城市有绿景的生态宜居城市。

  二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水环境有了历史性好转,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怀柔有个“星空小镇”,在喇叭沟门乡,前来观星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网红打卡地。

  三是生物多样性系统提升。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很多一度消失的动植物又回来了。比如,过去十年,北京的鸟类增加了近80种,特别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北京雨燕”,前些年种群规模仅剩3000余只,近年已经恢复到近万只。

  十年如一日抓环境治理,不仅让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初心使命的认识,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理解。

  一是提高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发展理念内涵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把短板作为发展的抓手、把挑战变为抓发展的动力。

  二是带动了城市转型发展,城市转型的过程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需要有抓手来带动。污染治理工作加快了城市转型、改变了城市生产函数,不是主要靠外部资源的投入,而是主要靠人力资本、靠科技、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城市的转型,提高了城市的发展效率,推动城市发展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

  三是锤炼了干部队伍的党性和作风。生态环境治理是一场硬仗,培养了一支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的干部队伍,广大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工作作风显著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莫高义:  好,谢谢陈吉宁市长。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

  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北京的工作,报道好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故事,衷心感谢陈吉宁市长、崔述强常务副市长今天的发布和介绍。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