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人士发布对法律的有误解读,造成认识偏差;伪装成专业人士,进行诱导性交易、非法荐股甚至诈骗等违法活动,损害消费者利益;缺少资质的销售人员,虚假宣传健康类产品……近来,一些网络直播打着“专业”旗号,干着业余行当,触碰从业底线甚至法律法规。若不加以匡正,这些乱象将扰乱网络直播行业秩序,阻碍其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网络直播日渐渗入生产生活,不断满足人们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专业类网络直播,涉及法律、财经、医疗等领域,传播内容对用户有参考性,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随着用户群体扩大、需求提升,网络直播的从业水准和职业素养也应提高,这是势在必行的趋势。专业类网络直播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从业者职业素养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若将网络直播比作一条满足用户需求的河流,从业者职业素养就是行业赖以存在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条河流的流量、流向。因此,让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始终处在较高水位,是促使网络直播涌动澎湃生机的题中应有之义。促进专业类网络直播健康发展,既要有专业之才又要有从业之德。一方面,要提升职业化水平,增强专业化能力,使得专业类网络主播说内行话、办内行事。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抵制违法违规、违背道德的不良现象,培育健康的格调品位和行业风尚。规范直播行为、提高直播质量,就应该坚持专业的归专业,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提升职业素养、划定从业底线,需要各方携手共促、一体担当。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巡查,切实压紧压实主管主办责任,强化从业者社会责任;网络表演、网络视听平台和经纪机构要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义务,落实主体责任;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完善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强化培训引导服务。多维度、全方面提升从业者职业素养,以更优服务、更好内容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才能为直播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推动网络直播向好发展,没有什么比敬畏之心和专业素养更重要。不断强化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底线意识,不断提升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技能水平,在直播中让专业闪光,必定能以职业素养赢得职业尊荣。
“直播+游戏”“直播+旅游”“直播+购物”“直播+教育”……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并向垂直领域渗透。与此同时,行业准入低门槛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直播内容泥沙俱下。一边是公众对直播内容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专业化,一边是行业内部乱象丛生,提升内容质量迫在眉睫。网络主播是镜头前的内容输出者,其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直播内容的质量。一段时间以来,不乏一些网络主播以低级趣味来博眼球,有损网络文明,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网络主播应当自觉加强学习,掌握从事主播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前不久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对网络主播专业素养提出明确要求,引导规范直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受众提供有价值增量和知识增量的内容。当前,直播业态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已成趋势,主播们不仅要有解说控场能力,还要有相应知识储备。平日“看到就头疼”的物理课在短视频平台吸引上百万网友,靠的是吴於人教授鲜活有趣的实验和讲解,背后是数十年的深耕积累。“鉴定网络热门生物”系列科普视频点赞破亿,有赖于视频博主扎实的专业背景,熟知各类花鸟鱼虫树,将科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这些垂直领域,专业知识是硬通货,奠定着直播吸引受众的基础,影响着直播热度的上限。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是不断提高受众黏性、赢得受众信任的长久之策。提升专业素养,是网络直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主播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网络直播行业主播账号数量已超1亿个,但只有少数头部主播占据各细分领域的绝大多数流量。在日趋同质化竞争中,谁拥有更突出的专业素养,谁才能占据优势。今年以来,先后有网络主播以专业健身内容圈粉无数、凭借双语带货登上热搜,这对其他主播也是一个启示:专业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想要拔得头筹就必须持续提升专业技能。如今,互联网营销师已成为新职业,有明确的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网络主播职业化的路径愈发清晰。相信随着主播队伍日渐专业、从业者能力全面强化,越来越多“术业有专攻”的人才能在直播中发挥所长,为受众创作优质内容,为行业打开广阔空间。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同电商平台存在售卖疑似盗版图书的现象。这些盗版图书的印刷成本往往低至几元钱一本,售卖图书的网店入驻资质也有一条灰色产业链。电商平台售卖盗版图书问题,引发广泛关注。随着图书销售渠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售书已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与传统的图书销售模式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线上图书售卖更为方便快捷,但也滋生了不少乱象,盗版图书走上电商平台就是其一。这对互联网生态、市场经营环境、出版业合法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都带来不小伤害,不仅要保持高度警惕,而且应加强引导治理。一直以来,图书盗版都是出版行业的顽疾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盗版成本低、利润空间大,几块钱的成本撬动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利润,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图书侵权花样繁多,比如一些商家通过代办资质、更新链接、倒换平台、私域流量“分发”等方式规避监管。同时,消费者、著作权人等版权意识虽然提升,却受困于投诉难、取证难、立案难、赔偿低等问题,维权成本高。因此,打击盗版图书,需要持续加压、依法治理,在提高违法成本与降低维权成本上共同发力。保护图书版权、遏制盗版侵权,不分线上线下、不分商铺平台,电商平台更不是盗版图书的“法外之地”。2021年,某机构在某电商平台上的165家店铺里采购了267本图书,经鉴定,其中199本书中只有18本为正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些电商平台沦为了盗版图书的“隐秘角落”。之所以如此,往往在于一些电商平台上入驻的图书商铺,很容易获得开店资质,甚至存在花钱就可“一条龙”办理资质的情况,这为不法兜售盗版图书打开了方便之门。就此而言,依法打击电商平台盗版图书,必须进一步严格规范平台第三方合作商的经营行为,尽早把风险遏制于未萌。应该看到,健康且正规的图书销售渠道,离不开可靠的图书来源和诚信的图书经营。换言之,保护图书版权、打击图书盗版,既是捍卫从业者、出版者的利益,又能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图书供给。特别是在电商经济日渐活跃、电商平台成为购书新渠道的当下,出版生态越来越丰富,需要包括图书内容生产者、版权所有者、电商平台方、图书经营方、广大消费者在内的各方共同呵护。尤其需要更加明确电商平台的责任,鼓励发挥平台优势,对平台里的经营者加强资质审验和日常监管,拓宽消费者维权通道,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的治理行动,多措并举助力相关行业健康发展。说到底,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电商平台,还需要持续完善保护图书版权和知识产权的治理机制,加大治理力度,提升治理效能,真正为消费者提供可信、放心的消费环境,为广大读者和从业者营造健康有序的版权生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良好的文化环境容不下盗版横行。未来,切实把反对盗版、净化电商的共识化为治理行动,清除盗版图书存在的线上、线下土壤,实现创作者出好书、消费者买好书、全社会读好书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