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17:11 来源: 编辑:admin
我国在运最大核电站,全面投产!人民网 2022-06-25 06:28 发表于北京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23日晚通报,当日21时35分,随着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圆满完成,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正式具备...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23日晚通报,当日21时35分,随着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圆满完成,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业运行条件,这也标志着该核电站一期和二期工程共6台机组全面投产,总装机容量超过671万千瓦,成为我国目前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
图为辽宁红沿河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供图
作为东北首座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4台机组采用中广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R1000核电技术,于2016年9月全部投产商运;二期工程(5、6号机组)于2015年开工建设,采用中广核全面升级的ACPR1000核电技术,实施了蒸汽发生器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非能动应急高位冷却水源、非能动堆腔注水等38项技术改进,具备三代核电技术特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据介绍,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台机组年度发电量可达480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等效于减少标煤消耗约145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993万吨,相当于种植10.8万公顷森林。
◎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6月25日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一周年,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20亿立方米,累计外输凝析油超过20万立方米,成为我国“由海向陆”保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的主力气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年前,位于海南岛东南部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能源站上,平台火炬被缓缓点燃,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成功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了从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据了解,“深海一号”大气田采取“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装置+海底管线”的全海式生产模式开发,首创世界独一无二的“保温瓶内胆式”立柱储油技术,能实现采出油气的就地分离和凝析油的安全存储,有效降低海底油气管线的铺设费用,探索出深海天然气经济高效开发的新路径。
“深海一号”大气田在投产5个月内实现产能达峰,为下游用户提供充足能源供给的同时也给现场生产管理带来挑战。“在气田产量保持高位运行的状况下,我们不断完善生产管理举措,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建立起完整的深水油气关键设备和重要作业操作方案,解决了许多对气田安全稳定生产存在影响的难题,预计2022年全年产量将达到30亿立方米。”“深海一号”大气田总监雷亚飞介绍说。
中国海油现场作业团队各技术板块密切配合,根据生产和保供实际动态调整生产操作策略,在一年时间内先后完成16船次凝析油外输作业,整船凝析油外输用时较最初缩短近三分之一,形成安全高效的深海气田运营管理方案,实现气田产出和队伍素质“双提升”。
一年来,“深海一号”大气田所在海域遭遇了5次台风,生产运行平稳,验证了国内自主设计和建造装备的可靠性。现场作业团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持续追踪深海油气处理关键设备,特别是国产设备在极端条件下的运行状态,记录相关运行参数,为自主关键核心技术的可靠性提升积累了真实、详尽的技术资料。
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力表示,中国海油通过建立南海万亿大气区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水平,目前已组建以“深海一号”大气田建设和运营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深海二号”项目团队,加速推动我国首个深水高温高压气田“深海二号”(陵水25-1)的建设工作,力争实现深海油气资源高效接续开发。新建项目将完全融入现有的天然气供应体系,进一步扩大深水天然气产量规模,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
特稿丨攻关20余年,他们成功解锁花海里的“基因密码”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5年03月24日 14:21北京◎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春日的长沙,油菜花田宛如......
特稿丨全球首套!这条技术路线,成了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5年02月28日 12:04 北京◎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1月底,荷兰鹿特丹港内,一艘大型集装箱船......
特稿丨10910米!依靠自主创新,他们创造了纪录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5年02月25日 11:57 北京 冬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座约20层楼高的钢铁......
特稿丨打破技术壁垒!国产透射电镜成功突围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5年02月21日 15:29 北京 ◎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仅有头发丝50万分之一大小的物质,......
特稿丨这一世界级难题,被我国团队攻克!中國管理科学杂志社2025年02月13日 14:26 北京 ◎ 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金沙江上,一座举世瞩目的特高拱坝......
特稿丨从零起步!这项技术突破,他们用了近20年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5年02月11日 12:07 北京◎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都芃提起玻璃,人们印象中往往......
特稿丨越过“三重山”!我国首艘,成了!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年12月23日 11:44 北京 ◎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解缆、离泊、启航……伴随着悠扬的汽笛......
特稿丨破解多项技术难题!他们造出月球取壤利器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年12月05日 16:16 北京 ◎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1935.3克!这是人类首次......
特稿丨我国自主研发建造!南海浮起“超级碗”中国🇨🇳管理科学杂志社2024年11月04日 09:38 北京 ◎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3、2、1,启动油井!”随着......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人类为什么如此独特?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