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社会组织机构 > 正文

核导弹概述(全文)

时间:2020-03-21 07:18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核导弹核导弹(nuclear missile),指的是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核导弹主要分为战术核导弹和战略核导弹。核导弹具有多种发射方式,战术核导弹可从战舰、潜艇、...

核导弹

核导弹(nuclear missile),指的是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核导弹主要分为战术核导弹和战略核导弹。

核导弹具有多种发射方式,战术核导弹可从战舰、潜艇、飞机等平台上发射,战略核导弹的发射方式则有固定发射井,车载,潜射,机载等。

中文名:核导弹

外文名:nuclear missile

原理: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作用:摧毁战略目标

现状:第五代

用途弹头类型核弹威力销毁方法分类型号举例中国核导弹

原理

科学家发现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们将这种核能释放,并首先用于军事目的,结果促成了核武器的出现;三种核弹的不同之处在于核能释放的方式不同和破坏杀伤的形式不同。核能的释放出现在原子核发生转变的过程中,而这种转变可分为重核裂变和氢核聚变两种方式。

一般将核裂变武器称为第一代核武器,实际上就是原子弹;将核聚变武器称为第二代核武器,实际上就是氢弹;将以调整和控制核爆炸能为特点的新一代核武器称为第三代核武器,主要包括增强某一破坏因素的核武器,如中子弹、冲击波弹、感生辐射弹、光辐射弹、电磁脉冲弹以及核定向能武器等。作为增强的辐射武器,中子弹是如今世界上唯一已实现生产和部署的一种第三代核武器。

用途

核武器主要是作为核战斗部装在战略导弹上,用以摧毁战略目标。在近程夜战、空战和防空中有的导弹也装有核战斗部,用以摧毁地面大面积战术目标,对付飞机群和拦截携核弹的轰炸机等。中子弹不仅可以作为核战斗部装在导弹上使用,而且能够制成炮弹由榴弹炮发射出去投入战斗。

弹头类型

氢弹

氢弹是利用轻原子核聚合成较重原子核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原理制成的核武器。这种核聚变反应要在数千万度高温和超高压条件下才能进行,单位质量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一般为核裂变反应的4倍以上,能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通常又称这种聚变反应为热核反应。原子核越轻,所带电荷越少,产生聚变反应所需的能量也越低。因此,一般都用氢的同位素氘、氚和氘化锂等物质作为核装药,故将这种核武器称为氢弹。

热核反应就是氘和氚的原子核在超高温和超高压的情况下彼此结合成为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的过程。为什么用氘化锂也可以进行热核反应呢?这是因为中子打在锂上就会产生氚,同时氘化锂中的氘和氘发生反应也可产生氚和中子。

氢弹的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它要装一个小型原子弹做引爆装置。小原子弹引爆后释放出中子流并形成超高温、超高压环境,中子流与热核材料作用使氘和氚原子核结合成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和新的中子,继而又产生新的聚变反应,如此连续发展下去,直至产生热核爆炸。由于热核材料不受临界质量限制,氢弹可以制成比原子弹威力大得多的核武器。现代氢弹威力可以做到几万吨、几百万吨和几千万吨TNT当量。

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原理制成的一种核武器,核装药一般为钚-239、铀-235。这些物质的原子核在热中子轰击下,分裂为两个或若干个裂片和若干个中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新产生的中子又去轰击其它原子核,如此连续发展下去,核分裂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加,形成链式反应,仅在百分之几秒内就会出现猛烈爆炸,并放出非常大的能量。1公斤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释放出的能量。

原子弹装药分为两块,每块都小于临界质量,因此平时不会发生核反应。当引爆装置点燃普通炸药时,将两块装药推挤到一起,整体质量便大于临界质量,在中子的轰击下,产生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随即出现核爆炸。如今原子弹的威力可达到几万吨到几百万吨梯恩梯当量。

中子弹

中子弹也是一种利用核材料聚变反应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因此又被称为特殊的氢弹。由于它是利用轻核聚变时产生的大量高能中子进行杀伤破坏的一种小型核武器,故又被称为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小型氢弹。

在中子弹中,引爆用的原子弹更小,只有几百吨TNT当量。这种原子弹是用钚-239制成的,因其比铀装药能释放更多的中子,可使中子弹小型化。中子弹主要核装药是氘和氚的混合物,而不是氘化锂。因为氘和氚聚变反应所放出的中子比裂变反应所放出的中子多得多,而锂可以吸收大部分中子。

中子弹的外壳一般不用铀-238制作,而是采用铍和铍合金做成,这样高能中子可以自由逸出,同时使放射性污染的范围比较小。中子弹的当量较小,一般威力为1千吨梯恩梯当量,要求引爆用的原子弹更小,使其制造难度增大。中子弹的爆炸能由聚变反应产生,并主要以快中子流的形式向四周释放。它的核辐射效应特别大,因此其正确名称应是增强的辐射武器。

核弹威力

普通原子弹空中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大致是以下面的比例转化成杀伤力的:冲击波占50%、光辐射35%、贯穿核辐射5%、放射性沾染10%。

一、不同量级的核弹空爆时各种因素对地面暴露人员的杀伤(指立即死亡或丧失战斗力)半径表(单位是公里):

核冲击波 光辐射 贯穿核辐射

1千吨级: 0.18 0.16 0.71

1万吨级: 0.45 0.57 1.00

十万吨级: 1.15 1.87 1.48

百万吨级: 2.87 5.60 1.98

经测算实验,一枚百万吨级核弹地面爆炸时冲击波对地下设施破坏半径为4.8千米。

由此可见,小当量核弹的贯穿核辐射杀伤力最大,而大当量核弹的光辐射最厉害。

上述不同杀伤作用是同时作用于人体的,所以核弹的综合性杀伤半径要比上表所列大一些。

二:不同当量核弹对不同状态人员的杀伤半径数据如下(单位是公里):

1千吨级: 0.85; 1万吨级: 1.5;

十万吨级: 3.1; 百万吨级: 6.3;

千万吨级: 12

核弹的威力与杀伤半径不是呈正比增长的。可从上表中发现核弹威力增长的规律,大致上每增加一个数量级(X10),杀伤半径才增加一倍。也就是说,1000万吨的巨型核弹的杀伤半径只是10万吨级核弹的4倍,杀伤面积也不过是它的16倍。

销毁方法

中导条约规定了核导弹的三种销毁方法:第一种是用炸药炸毁;第二种是将导弹同定后.点燃发动机烧毁,未烧毁部分用机械方法销毁;第三种是将导弹核弹头拆除后.向指定溅落区发射。但用发射方法销毁的导弹不得超过100枚,而且不能借此用以数据测试或者作为靶弹.再次发射的间隔时间不能少于6小时。中导条约规定将核装置在销毁之前拆除,这些核装置可以和平利用作为能源和燃料:发射装置与导弹一起或单独炸毁、碾碎或压扁;起竖一发射装置应从发射车底盘处拆除,其部件从非接口处切开,其他辅助设备也要拆除和切开;同定设施等应拆除或炸毁。为保证核导弹的销毁.美苏双方组织2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苏方允许现场检查的有84个点,美方允许检查的有34个点。检查内容是原始资料、销毁情况和工厂停产情况,以确保这些威力强大的核导弹确实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分类

地地战略核导弹

地地战略核导弹是三位一体战略核攻击力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投掷重量大、射程远、命中精度高、

地地战略核导弹

反应时间短、戒备率高,以及指挥、控制和通信较为可靠等特点。但是,由于现役地地战略核导弹大都采用地下

井固定发射方式,因而战时易遭摧毁,生存能力很低。地地战略核导弹主要是美苏两家在竞相发展,经过40多年的较量,如今已发展了五代。

第一代

第一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战后至50年代末期发展的美苏在纳粹德国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利用从德国掠取的导弹专家和大批技术资料分别研制的“宇宙神”D、E、F,“大力神”Ⅰ、“雷神”、“丘比特”和 SS-4、SS-5、SS-6型地地核导弹。这一代核导弹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在技术性能方面还比较差,反应时间较长,均为单弹头,圆概率误差(CED)最大能达8000米。当时,导弹的最大射程已达10000公里,起飞重量最大为122吨,弹头威力最大为500万吨梯恩梯当量(“宇宙神”)。

第二代

第二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是美国的“大力神”Ⅰ、“民兵”ⅠA、ⅠB和“民兵”Ⅰ,苏联的SS-7和SS-8等。这一代导弹主要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发动机改为固体推进剂,反应时间有所缩短,核弹头加装了突防装置,命中精度、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这一代导弹的最大起飞重量为80吨(SS-7),最大射程为11000公里(“民兵”Ⅰ和SS-7),命中精度CEP最小已达560米(“民兵”Ⅰ),弹头威力最大1000万吨梯恩梯当量(“大力神”Ⅰ)。

第三代

第三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民兵”ⅢMK12和“民兵”ⅢMK12A,前苏朕的SS-9Ⅰ、Ⅱ、Ⅲ、Ⅳ,SS-11Ⅰ、Ⅱ、Ⅲ和SS-13。这一代地地战略核导弹的突出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开始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也有进一步提高。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00吨(SS-9),最大射程为12000公里(SS-9、SS-11Ⅱ),圆概率误差CEF最小为185~220米(“民兵”),弹头数量最多为3个(“民兵”、SS-11),导弹威力最大为2500万吨梯恩梯当量(SS-9Ⅱ)。

第四代

第四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潘兴”Ⅱ和MX导弹,苏联的SS-17Ⅰ、Ⅱ、Ⅲ,SS-18Ⅰ、Ⅱ、Ⅲ、Ⅳ,SS-19Ⅰ、Ⅱ、Ⅲ和SS-20。这一代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而且它投掷重量大,可携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有所提高。在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20吨(SS-18),最大射程达16000公里(SS-18Ⅲ),圆概率误差CEP最小90~120米(MX),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为10个(MX和SS-18Ⅳ),导弹威力最大为2400万吨梯恩梯当量(SS-18Ⅰ)。

第五代

第五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侏儒”,苏联的SS-24、SS-25、SS-X-26和SS-X-27。这一代地地战略核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在技术性能方面,最大起飞重量已从原来的220吨降到80吨(SS-24),像“侏儒”导弹只有16.8吨;最大射程已创历史最高记录,达13000公里(SS-24);圆概率误差CEP降至120米(“侏儒”);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仍为10个(SS-24);导弹威力最大为10×35万吨梯恩梯当量(SS-24);发射方式由原来的地下井转为公路机动(“侏儒”和SS-25)和地下井及铁路机动(SS-24)发射。

洲际核导弹

美国发展的洲际核导弹,无论是单弹头,还是多弹头,核当量一般为50~500万吨,如“宇宙神”、“大力神I”和“侏儒”洲际核导弹,核当量为50万吨左右;而美国第一种拥有10个分弹头的洲际核导弹“和平卫士”,核当量加起来也就是500万吨;“大力神Ⅱ”、“民兵Ⅱ”和“民兵Ⅲ”战略导弹的核当量才100万吨左右。

“民兵”Ⅲ( MinutemanⅢ)固体洲际核导弹是美国第一个配备分导式多弹头的地地战略导弹型号,在美国导弹家族中的代号为LGM - 30G。它于1964年开始方案论证,1966年开始研制(主承包商为波音的航空航天公司),1968年8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70年7月研制性飞行试验结束。先后共进行了25次飞行试验,成功17次,失败8次(据报道,其中3次是由于制导控制系统的微型电路中有“微粒玷污”而引起的)。该导弹1970年6月开始服役,到1975年6月美军完成了550枚该型导弹的地下井部署。据维基( Wikipedia)揭秘透露,2010年仍有450枚“民兵”Ⅲ导弹在役。

“民兵”Ⅲ是“民兵”Ⅱ的改进型,“民兵”Ⅱ又是在“民兵”IB的基础上改进的,而人们也把“民兵”IB称为“民兵”IA的研制型或作战型。鉴于这种传宗接代的因果关系,为准确认识“民兵”Ⅲ,有必要快速浏览一下“民兵”导弹的家族历史。

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了“宇宙神”、“大力神”、“雷神”以及“丘辟特”等型号导弹,它们的推进动力部件均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当时虽然已经知道固体发动机比液体火箭发动机有优势,有发展潜力,但还有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如推力不足和难以控制药柱燃速等。于是在研制液体导弹的同时,加大了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攻关力度。1956年,美国空军与4家公司签订合同,进行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相关技术研究。1957年年底,聚硫橡胶公司研制出直径1.6m、推进剂装药量10t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地进行了点火试验。在这期间,伯纳德·施里弗( Bernard Schriever)和霍耳发挥了重要作用。

SS—18核导弹

同一时期,苏联研制的战略核弹,应该说,基本上和美国的差不多。苏50年代研制的洲际核导弹,核当量一般在50~500万吨之间,其中,SS—4仅为50万吨,SS—5为100万吨,而SS—6、SS—7和SS—8均为500万吨。

60年代里,苏联人勇攀洲际核导弹的高峰,研制成功高当量的SS—9。SS—9为苏联第三代洲际核导弹,1965年服役,打击距离为1.2万公里,型号分为几种,其中,I型弹头核当量达2000万吨。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导弹。不久,“SS—9Ⅱ”型研制出来了,核当量又把I型的记录打破了,达2500万吨,再次登上世界洲际核导弹最有威力的顶峰。一枚“SS—9Ⅱ”,便相当于美国5枚洲际核导弹。其后岁月里,苏联洲际核导弹当量一般定在100万吨左右,如SS—11、SS—13、SS—15等。此时的苏联,仍保持着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际核导弹的记录。

70年代初,苏联人又研制出威力更为巨大的洲际核导弹,它就是SS—18,苏联第四代洲际核导弹,1975年进入部队服役,共有4种型号。其中,I型有3种核当量,最大核当量高达5000万吨,相当于美国10枚洲际核导弹的威力,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际核导弹。该型导弹长约36米,作战距离达1.2万公里,误差率为430米,一旦发生核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民兵Ⅲ 核导弹

核导弹 - 核导弹家族中打击距离最远的核导弹世界洲际核导弹虽然有几十种型号,但由于受燃料限制,打击距离一般都在1万公里左右,如美国的“大力神”、“民兵I”和“民兵Ⅱ”、“和平卫士”、“侏儒”和苏联的SS—6、SS—8、SS—9、SS—13、SS—16和SS—17等。打击距离最远的是SS—18型核导弹。SS—18Ⅲ型核导弹是单弹头,核弹头重约5吨,核当量为2000万吨,作战距离可达1.6万公里。这就是说,它可以对1.6万公里远的目的进行核打击。

不过,也有人认为,打击距离最远的核导弹应是美国的“民兵Ⅲ”和苏联的SS—11Ⅱ型核导弹,这两种型号核导弹的射程均为1.3万公里,其理由是SS—18Ⅲ的作战距离数字不可靠。

苏联研制的洲际核导弹中,1965年前部署的洲际核导弹较为笨拙,误差范围也大,都在2000米左右。其中,SS—8的误差范围最大,达8000米。1965年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苏联洲际核导弹的命中率有所提高。1966年后部署的SS—9、SS—11、SS—13,误差范围减至1.3公里左右;70年代初,苏联研制的核导弹误差范围进一步缩小,减至几百米。其中SS—17、SS—18、SS—19的误差范围已减到400米左右;而80年代研制的SS—24、SS—25,则降到了230米左右,最小到200米。不过,在准确性方面,苏联的技术明显不如美国。

SS—25 核导弹

美国第一代洲际核导弹“宇宙神”,误差范围只是2000米左右,一点也不像苏联第一代洲际核导弹SS—6偏得那么邪乎。美国60年代初研制的“大力神Ⅱ”洲际核导弹,误差范围大大缩小,仅为930米。比“大力神Ⅱ”稍晚研制的“民兵Ⅱ”洲际核导弹更为精确,仅为560米。60年代中后期,美国开始发展“民兵Ⅲ”洲际核导弹,命中精度更高,最精确时已至185米。时至7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和平卫士”洲际核导弹,其精确度达到新的里程碑。

“和平卫士”是美国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70年代末开始研制,8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可部署在火车上,在美国本土上日夜行驶,对手不易找到其位置,具有较强的机动核战能力。核型导弹长约21.6米,打击距离为1.1万多公里,核弹头拥有10个分弹头,可同时攻击对方10个目标,每个核弹头当量为50万吨。该型核导弹使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误差范围大大缩小,误差范围仅为90米,成为美国战略核导弹中命中精度最高的洲际核导弹,也是世界上命中精度最高的洲际核导弹。

战略核武器

战略导弹是用于毁伤敌方重要战略目标、洲际导弹地下井等设施的现代化武器战略导弹通常都带有核战斗部,所以也称战略核导弹。它从地面固定的或机动的发射装置、核潜艇上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又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两类.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在尺寸、重量上能与战略弹道核导弹相比。一般的地地导弹弹体长

10~30米,直径1~3米,发射重量几十至几百吨:世界上最长的苏联ss一9地地导弹达到37米,直径达3.4米二发射重量最大的ss一18导弹已达220吨j对潜地导弹来说,一般弹体长不超过10米,直径不超过2米,发射重量在12~30吨之间。世界上最长的苏联ss—N一23潜地导弹已达16.9米,发射重量最大的苏制SS—N一20潜地导弹为60吨。弹道导弹通常为圆柱形结构,没有弹翼,发射时靠火箭推力飞行到达目标。 世界上没有任何武器能在射程和速度方面与战略弹道导弹相提并沦。中程导弹射程在1000~4000千米之间;远程导弹在4000~8000千米:洲际导弹射程达8000干米以上。

飞行速度每秒7000米左右,飞行马赫数可达13~14,甚至能达20以上的超高速,这是任何其他武器所无法比拟的。 战略核导弹依靠弹体上的核战斗部来完成战略攻击。核战斗部包括能发生核裂变反应的原子弹战斗部、发生核聚变反应的氢弹战斗部.以及中子弹战斗部。为了对付反弹道导弹的拦截,60年代又出现了多弹头战略核导弹。它是在一个母弹头内装放几个至十多个小子弹头,当母弹头飞到一定高度后,这一簇子弹头分别打击预定的不同日标。由于弹头多,敌方的反弹道导弹难以同时拦截所有来袭的子弹头.从而提高了’突防能力。[3]

战术核武器

也叫战役战术核武器。用于打击对军事行动有直接影响的军事目标,如指挥所、导弹发射阵地、集结的部队、机场、港口、集群坦克、仓库等。包括战术核导弹、核航弹、核炮弹、核水雷、核深水炸弹、中子弹等。其主要特征是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精度高、威力较小。

战术核导弹射程在1000公里以下,用于打击敌战役战术纵深内重要目标和支援部队战斗行动的导弹。

型号举例

苏联SS—24

SS-24导弹是前苏联研制的地对地洲际弹道导弹,弹长21-22米,弹径2米,起飞重量65吨,投掷重量3.6吨,最大射程13000千米,最小射程10000千米,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200米,具有命中精度高、弹头威力大、可机动发射等特点,是一种能有效打击硬目标的战略核武器。SS-24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可投掷10个威力为10-35万吨梯恩梯当量的子弹头。SS-24导弹动力装置为3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系统采用惯性制导。SS-24导弹早期采用地下井发射,后改为铁路机动发射。

SS-24 核导弹

其性能参数如下:

规格:长21米;宽2.35米。

射程:5495海里(10000公里)

发射重量:不详

投掷重量:3629公斤

发射方式:三节推进;固态燃料;机动发射;冷射。

导引系统:惯性

弹头:8或10枚10万吨(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

圆周公算偏差值:0.11海里(200米)。

部署:SS-24导弹部署在三节车厢的火车中,其中一节装有可直立起来的发射座,另外两节用来提供支援与搭载人员的。前苏联也打算部署100枚SS-24导弹到以前SS-17导弹的掩体里。在90年中期前将有600枚SS-24完成部署。

使用:SS-24洲际弹道导弹有至多10枚当量在10万吨独立。

“大力神”

核导弹 -美“大力神”洲际弹道导弹美国第二代洲际战略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如大型硬目标、核武器库等,1963年装备美国部队。它是美国核武器库中保存最久的一种液体火箭战略导弹,1987年退役。

一、概述

“大力神2”式导弹是在美国第一代战略导弹“大力神1”式HGM-25A基础上研制的一种两级液体燃料单弹头洲际弹道导弹,编号LGM-25C。该弹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于1960年6月开始研制,主要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如大型硬目标、核武器库等,具有双目标选择能力,配装陆基武器中最大的核弹头,对软目标(人口中心、工业)造成破坏最大,属美军美国第二代战略导弹。美国发展该导弹的主要目的是在核战争爆发后

“大力神”洲际弹道导弹

对苏联进行报复性核打击。该弹于1963年12月首次部署。在堪萨斯州(381战略导弹联队)、亚利桑那州(390战略导弹联队)、阿肯色州(308战略导弹联队)共部署54枚。“大力神2”是美国核武器库中保存最久的一种液体燃料战略导弹,1982年10月开始执行退役计划,以每月一枚导弹的速度撤出,1987年底全部退役。

二、技术性能

其性能参数如下:

名称:“大力神2”式洲际弹道导弹;

型号:LGM-25C;

制导方式:导弹采用惯性制导;

战斗部质量:3500千克,装有100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弹头;

最大射程:11700千米;

命中精度:900;

弹长:33.5米;

弹径:3.1米;

发射质量:149.7吨;

发射方式:为地下垂直发射;

研制国家:美国;

研制单位: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单价:220万美元

现状:1987年底全部退役,部分改装为“大力神3” 型系列运载火箭

三、导弹发射井系统

“大力神”2导弹发射井建在山区,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整个发射装置全部由液压系统操纵,共重760吨。发射场地面设备有10多台,周围有4座天线,其中一个巨大的圆形天线可接收全球的无线通讯信号,而一个10米左右高的立式天线,可在短时间内升高到200多米。在冷战高峰时期,导弹发射井每天24小时都处于待发射状态。发射场方圆几公里范围都是军事禁区,导弹发射井操控系统高度自动化,连警卫在内只需要7至8名军事人员值班。

进入发射井时需经过5道安检门,其中有两道钢门都厚达30厘米,每扇门重达3吨。在每道门前都先要与值班人员通过电话联系才可打开。其中一道门还需报出由6位数字组成的一组密码才能进入,这组密码只可使用一次,用完立即注销。连续下了55个台阶,才来到摆放20多台设备、由控制台组成的核心控制室。室内管道和线路纵横交错。由于导弹发射时震动非常剧烈,整个控制室安装在一组巨型弹簧装置上,这组弹簧由6个巨大的弹簧组成,每个弹簧直径有50多厘米。根据规定,控制室内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两人共同值班,发射时,必须两人的钥匙同时拧动,才能启动控制设备。

发射井由控制中心、通道与防火区和导弹井三个地下部分组成,由于洲际导弹用的是液体燃料,所以地下结构非常复杂,即使是专业化部队,建一座发射井也需3年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枚“大力神”导弹的预期寿命是10年,但绝大多数导弹的服役期都超过了23年,直到1987年里根总统下令销毁。根据设计,一枚“大力神”洲际导弹在发射35分钟后就能击中目标,而导弹头内的核爆炸装置,能毁灭一座有100万人口的城市。据说当年每个发射井造价830万美元,一枚“大力神”洲际导弹价值220万美元,用今天的美元币值来换算,相当于如今1亿美元1枚导弹,而如此昂贵的武器和发射井都只能使用一次。这些战略导弹在历史上都只发挥过战略威慑作用而没有真正投入实战。

四、型号改进

“大力神2”退役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从中选择了14枚进行改装,研制出“大力神3A”、“大力神3B”、“大力神3C”、“大力神3D”和“大力神3E”型系列运载火箭。前两种为三级液体推进剂火箭,起飞重量150—180吨。这些火箭可把重3.6—4.5吨的有效载荷射入200公里高的轨道。“大力神3C”、“大力神3D”和“大力神3E”都装有两个固体推进剂辅助起飞助推器。它们起飞重量约630吨,能把重达15吨的有效载荷射入高约200公里的轨道。

中国核导弹

由被誉为“常规导弹第一旅”编成的东15乙常规导弹方队,鲜红色的弹头、乳白色的弹体、墨绿色的战车,构成了阅兵场上最亮丽、威严的“多彩战车”。“红色代表着盛典,乳白色象征着和平,绿色意味着友谊。”观礼的人群中,有人在自言自语地解读着。11时08分。首次亮相阅兵场的陆基巡航导弹方队开过来了:长剑昂首,直刺长空,一派威严。11时10分。东31甲核导弹方队亮相天安门。1999年10月1日,当3台巨型核导弹战车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华夏大地沸腾了!世界为之震惊!1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依靠科技进步,“巨无霸”已成长成为全面素质优良的“巨人”。

“在战略核武器建设上,我国走了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战略核导弹方队队长、二炮某旅旅长张光忠说,“与过去的同系列导弹相比,它反应更快,打得更远,机动性也更强了。”国防大学教授李伟认为,这些导弹射程、任务各不相同,能够全天候、全方位对多种类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李伟在谈到“射程衔接”时说,“我国有自己的划分标准:1000公里以内的叫近程导弹,1000-3000公里的是中程导弹,3000公里-8000公里是远程导弹,8000公里以上就叫洲际导弹。我国第二炮兵的导弹没有射程的断档,能够达到全球覆盖。”

1984年,中国第一型战略导弹在阅兵中公开亮相。诞生于1966年的第二炮兵部队,是新中国为应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被迫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作为此次受阅地面方队中的最后一个方队,体型最大的核导弹方队,以无与伦比的威严阵势驶过天安门广场,正是中国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阐述了核导弹部队担负任务的具体内容:“第二炮兵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