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社会组织机构 > 正文

中国电子学会(全文)2021中国物联网大会成功举

时间:2021-10-16 21:2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学会(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CIE) ,是由电子信息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会...

2021中国物联网大会成功举办
央广网10-16 12:2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10月15日上午,2021中国物联网大会在江苏无锡顺利开幕,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张峰出席开幕式,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建军,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致辞。两院院士许居衍、柴天佑、吴培亨、于全、尹浩、何友、王怀民、沈学民、苏东林等专家领衔参会,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一平、无锡市委组织部部长柏长岭、无锡市政府秘书长张立军、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何昆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江苏省科协二级巡视员李政等参加活动。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洪波主持大会开幕式。

本届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共同主办,由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物联网学报、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东南大学、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大会得到了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科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赵建军表示,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创新能力领先、应用示范领跑、产业发展领航,正努力推进“世界物联网发展看无锡”的新实践。期待借助本次大会,多开思想之花、广结合作之果,专家学者贡献更多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锦囊妙计”。

陈英表示,中国物联网发展从无锡起步至今已超过十年,正步入新的蓬勃发展期。中国电子学会将继续开展有助于物联网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希望与无锡加深合作,共同推动无锡物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张延川表示,中国通信学会将积极倡导推进物联网领域开展有深度、高层次的学术和产业交流,推广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标准的制定,普及大众科学知识,为推进新时代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尹浩表示,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4.0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社会正面临从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的转变。希望物联网从业者能够强强联合、精诚合作、披荆斩棘,凝聚起万物智联的磅礴力量,力争在物联网领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和学科交叉的开拓者。

开幕式上,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揭牌成立,15位两院院士被聘为国家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顾问和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顾问,尹浩院士和朱洪波教授分别被聘为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院长,国内31位物联网权威专家获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开幕式还举办了第七届3S杯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决赛颁奖仪式,发布了《物联网学报》优秀论文。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曹学勤主持大会院士特邀报告会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学民、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分别围绕工业智能、类脑计算、软件生态、6G和电磁兼容技术等科学前沿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大会主题报告会由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文剑主持,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何昆仑、中国电信天翼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平、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魏晨光、中国联通物联网研究院院长/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海锋、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段向阳、华为云IoT工业互联网产品总监韦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飞飞、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为琛等学术和企业界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就各自领域工作成果、经验模式进行了分享交流。

大会同期还召开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全体委员联席工作会议,以及物联网与视觉智能、6G、智慧物联网创新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物联网青年科学家、智慧交通、数字政府与城市治理发展、物联网内生安全与隐私保护、智慧医疗、新一代卫星通信及导航技术、智能高等教育、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与芯片、能源互联网与新型电力系统等20余场专题论坛活动,覆盖物联网与通信各个领域,邀请产学研用各界的200余位嘉宾围绕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话题带来精彩的分享。

大会为物联网行业搭建跨领域、跨专业的交流共享平台,为物联网从业者提供技术交流合作舞台,有效促进行业技术、应用、人才深度融合,积极助力“科创中国”在无锡蓬勃发展,会议得到业界的高度好评和广泛认可。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CIE) ,是由电子信息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学会成立于1962年,2016年7月学会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据2019年1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专家委员会16个,工作委员会9个,编委会1个,个人会员10万余人,团体会员600多个,专业分会47个。
中文名: 中国电子学会
外文名: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创办时间: 1962年
学校特色:5A级全国学术类社会团体、非营利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展历史

筹建时期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远景规划”的鼓舞下,中国电子通信事业的老前辈王诤、王子纲、刘寅、朱物华、蔡金涛、马大猷、卢宗澄、王士光、孙俊人、罗沛霖等倡议,经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同意,于6月9日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筹备委员会。
1961年11月1日,中国电子学会筹备委员会制订了召开学会成立大会及学术报告会的工作计划,报国务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批。
1962年4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制订了《中国电子学会章程》,建立了工作机构和分支机构,宣告中国电子学会正式成立;4月15日召开的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上,决定设立电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无线电元件、测量与计量、电子线路、微波技术、天线电波、信息论、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水声、超声、电子计算机、无线电制造工艺、化学与物理电源等17个专业委员会,后来撤消了水声专业委员会;6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复同意《中国电子学会章程》。

建设时期
1964年6月30日,经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议批准,成立了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委员会;9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出文,同意刻制中国电子学会所属17个专业委员会印章。
1980年2月21日召开会议,研究中国电子学会办事机构的设置问题。会议决定,独立设置中国电子学会办事机构,名称为中国电子学会办公室,按照部属在京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会后由部办公厅行文报国务院申请编制;3月27日,第四机械工业部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中国电子学会建制的请示”。该文同时抄报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6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出“关于中国电子学会人员编制的函”给国务院编制委员会;7月14日,国务院编制委员会发出“关于中国电子学会人员编制的通知”,批准中国电子学会办公室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的事业单位;10月14日,第四机械工业部发出“关于中国电子学会办公室建制的通知”。
1982年,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科委、外交部会签同意,中国电子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会费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为交纳。
1992年,起就开始组织青年学术会议,并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
2016年7月,中国电子学会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组织体系

代表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会理事和监事会监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五)决定终止事宜。
(六)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
执行机构
学会设立理事会。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
(三)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除名。
(六)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审定重要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
(九)根据需要聘请学会顾问,决定授予荣誉称号或名誉称号。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机构设置
据[8] 2019年1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专业分会46个,专家委员会16个,工作委员会9个,编委会1个。
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编委会:《电子学报》编委会

组织成员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个人会员10万余人,团体会员600多个,专业分会47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地方学会组织。

业务范围
(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及科技交流。
(二)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受有关主管部门的委托,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
(三)普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四)编辑出版电子信息科技书刊。
(五)开展决策咨询、技术咨询和技术展览。
(六)研究和推荐电子信息技术标准。
(七)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和技术评价等。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开展“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等奖项评选。
(八)培养、发现和举荐人才。

学术成就

学术刊物
《电子学报》为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性(original)科研成果。为中国自然科学核 心期刊之一;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术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以下简称《CJE》)系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CJE》创刊于1992年(季刊),由《CJE》编辑部向中国大陆发行、香港科讯交流公司向海外发行。 《CJE》已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CA、EI、SCI-Expanded、SA等收录。
《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技术类核心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众多国内知名理工科大学、研究生院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推荐为重点学术期刊;同时也是国家教委指定的286种核心期刊之一。
《微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第14研究所)承办,是中国内唯一微波学术性专业刊物。
《电波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也是中国电波科学领域唯 一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信号处理》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学术性刊物,于1985年创刊。
《数据采集与处理》是中国科协主管,由中国电子学会、微弱信号检测学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刊物。
《电子元件与材料》创办于1982年3月,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院,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和信产部电子陶瓷专业情报网协办的学术技术性科技刊物。 《软件》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电子学会、天津电子学会主办期刊,《软件》杂志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学术交流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中国电子学会与这些学术组织共同发起召开各种类型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已形成系列的国际会议有十多个。
中国物联网大会:中国物联网大会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承办的全球性物联网盛会,大会会议议程包括主论坛、分论坛、封闭会议、圆桌论坛、应用展示、展览等多项内容。
中国云计算大会:中国云计算大会是国内最高级别的云计算领域会议,采用全体大会、专题论坛、展览展示等形式,突出行业应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落地生根;聚焦技术创新,同步国内外创新成果,持续打造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产业和应用等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交流会议。

国际合作
据2018年3月学会官网显示,中国电子学会发起成立了亚洲智能机器人联盟、中德智能制造联盟;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创新专委会秘书处、联合国咨商工作信息通讯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日本应用物理学会(ISAP)、韩国电子工学会 (KITE)等建立了会籍关系。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
主要奖励在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方面取得卓著成绩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科普教育
全国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
2016年,中国电子学会启动了“全国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由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施教机构共同实施的,工程将围绕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电子信息领域开展大规模的以专业知识更新与扩展、专业能力训练与实践为重点内容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会会徽由象征脉冲波和电子轨道的抽象图形组成。

精神宗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动员电子信息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倡导“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 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反映电子信息科技工作者的意见,维护电子信息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
理事长:张峰
名誉副理事长:邬贺铨、刘汝林、李未、李德毅
副理事长:王[7] 海峰 许宁生 芮晓武 李言荣 吴一戎 张 军 张建锋 陆建华 周子学 房建成 郝 跃 徐晓兰 黄 维 龚 克 蒋亚非 潘建伟
秘书长: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