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布赫: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同志,原名云曙光,蒙古族,1926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今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一个革命家庭,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布赫: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副委员长
布赫同志,原名云曙光,蒙古族,1926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今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一个革命家庭,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的长子。
布赫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2017年5月5日15时28分,布赫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中文名:布赫
别名:云曙光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日期:1926年3月
人物生平
1939年,年仅13岁的布赫同志历经艰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就学于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延安大学民族学院。
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由延安返回内蒙古工作,历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组织部干事,内蒙古自治学院中学部副主任兼政治教员,内蒙古文工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团长。在解放战争中,他带领内蒙古文工团全体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开赴前线,随军演出,鼓舞士气,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布赫同志作为代表出席会议。
1949年9月,布赫同志率内蒙古文工团参加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文艺演出,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布赫同志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兼自治区文联主任,中苏友好协会内蒙古分会秘书长,自治区党委代常委,自治区文委党委代书记、主任。
他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民族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民族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精心试点,创立了适合农牧民需要、兼备“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多种功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艺组织形式——乌兰牧骑,在全区进行推广普及,并率领乌兰牧骑代表队到北京参加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文化大革命”中,布赫同志全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他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1974年恢复工作,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
改革开放新时期,布赫同志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国家民委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市长、警备区第一政委。
1981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1982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主席。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遍全区100多个旗县市区,结合内蒙古实际,提出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重要突破口等一系列发展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和资源能源开发、开放驱动全局的思路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点的发展路子。
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组织政府有关部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大力推广土地承包、产量承包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实施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村牧区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他关心民情民生,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在农村牧区推广合作医疗模式,人民生活、教育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他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有力维护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大团结和社会稳定。
1993年3月,布赫同志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分工联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工作。
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常委会党组成员,分工联系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工作。
在全国人大工作的10年间,布赫同志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积极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布赫同志退出领导岗位后,仍然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特别是十分关注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境界。
布赫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布赫同志热爱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诗人气质的副委员长”。
人物家庭
父亲:乌兰夫
女儿:布小林(现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
人物逝世
2017年5月5日15时28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2017年5月11日,上午9时许,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胡锦涛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布赫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布赫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布赫同志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前往送别或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布赫同志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也前往送别。
人物著作
布赫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革命家,他长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兼任文艺界、文化界、宣传界等专业部门的领导,并长期坚持写作。
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剧本、诗词和文艺评论等大量的文学著作。
布赫主编有:《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出版有:《布赫文集》、《布赫诗集》、《布赫文艺论文集》、《诗海纪行》等。
1987年出版的《布赫诗文集》,是当代蒙古族作家布赫同志40年文学创作的结晶。这些诗文,以其纤巧、洗炼、素朴的风格,艺术地再现了内蒙古40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勃发的时代风貌,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革命赤诚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布赫诗文集》分三辑,编选了布赫同志诗词50余首,散文、随笔、游记6篇,剧本6部。
著有剧本:《慰问袋》、《再不受骗》、《王文焕》、《乌力吉的生日》、《海棠》,《布赫诗集》,《文化工作漫谈》等。
布赫文丛:《布赫文丛》收入了布赫同志自1979年至2003年间各类书稿、信件及所创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等共13卷,总计250万字。其中,政论性书稿400篇,诗词700首,书法作品108幅。
组织评价
布赫同志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全国人大机关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并讲授党课,展示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高度自觉和模范形象。布赫同志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极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
布赫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不懈追求真理,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高度坚强的党性原则,时刻按照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讲政治、顾大局,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他一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情系草原、情系各族人民,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忠诚厚道、作风正派,襟怀坦荡、廉洁奉公,谦和儒雅、虚怀若谷,对家人严格要求,对同志关心爱护,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在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
布赫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布赫同志永垂不朽!
布赫之父乌兰夫轶事一二
他没参加红军,也没当过八路:为何能评为上将?后成为国家副主席
导语:截止到1955年,我国荣获上将军衔的仅仅只有五十五个人,这些人基本都在军中担任要职,还在国民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数次艰苦卓绝的战役,并立下了显赫的军功。但是在这五十五个人当中,有一个人非常的特殊,他不仅没有参加过红军,甚至也没当过八路,但是却获得了上将的军衔,这是为何呢?
此人名叫乌兰夫,他不仅是我国的开国上将,更是所有上将中一个位荣升为副主席之人。国家总理曾经评价此人:一人剿灭了一个伪共和国。他曾经在解决领土主权问题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乌兰夫于1906年出生于内蒙古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祖父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所以从小便教育他一定要多读书,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并且还把他送进了学堂。
在学习的过程中,乌兰夫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理论,经过不断深入的研究,他被这种理论所吸引,并且在十九岁的时候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之后,年轻的乌兰夫开始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在此期间,他作出了许多的贡献。鉴于他的良好表现,组织在1925年派他去往苏联学习深造。
1929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日军侵华、蒋介石叛变,这一切都让国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学成归来的乌兰夫立刻投身于革命之中,他回到内蒙,号召当地的群众,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税抗捐运动,对于当时的时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此时,由于国民党政府无力对内蒙进行严格的控制,内蒙的贵族德王便产生了投靠日本人,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成立伪政府的想法。乌兰夫得知此事后,深刻地认识到了此事对于国家统一的危害,于是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蒙古内部的分裂势力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斗争。
1936年,乌兰夫带领当地保安队800多人发起了百灵庙暴动,成功地削弱了德王的势力,还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企图。后来,总理对于这场起义的评价是认为其打响了草原抗战的第一枪,由此可以看出这场起义对于内蒙古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后来,乌兰夫又扩大了内蒙古的武装力量,并且带领全军奔赴当时紧张的赴绥远前线,展开了抗日活动。后来,他带领的部队被收编为新三师,并且按照正式军队的形式,开始在这支由蒙古人组成的军队里实施政工管理,而这种军队的人数也逐渐地扩充到了三千余人,成员基本都是蒙古族人。
后来,乌兰夫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延安面见了主席,主席对于他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极大地表扬,同时也要求他率领的军队严格执行八路军的规章制度。虽然这支军队并非正式的八路军,但是却被当地的百姓称之为:不穿军装的八路军。
日本投降之后,内蒙古的分裂势力们成立了伪政府,企图分裂内蒙古。为了保证国家的领土完整,也为了避免更多的牺牲,乌兰夫决定孤身一人深入“敌营”。在进入对方的大本营之后,他通过不断地游说,成功地瓦解了这个伪政府。
抗战胜利后,蒙古地区内部又出现了分裂势力,他便再次回到内蒙古,亲自率兵在内蒙古作战,歼灭了当地的分裂势力,并成功地平定了内蒙古,而这也为我们党在北方的作战提供了稳定的后方环境。之后,他又带兵参加了辽沈和平津战役。
1959年浙江发生了自然灾害,无数的孤儿因为没有充足的口粮而感染疾病,为了能够长久有效地解决此问题,乌兰夫提议将这些孤儿送给内蒙的牧民们收养。后来,有三千余名孤儿陆续被送往内蒙,得到了长久的救助和温暖的家庭。
总结:乌兰夫年轻之时便成为了我们党的一员,并且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他虽然并没有加入真正的八路军,但是却率领了一只如同八路军的英勇之师在内蒙古平定了叛乱。他单刀赴会,一个人就瓦解了一个伪政权。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上将这个军衔,他的英勇和智慧也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