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国内科技要闻 > 正文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时间:2021-01-10 08:3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科技日报 1月5日◎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1月5日,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

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科技日报 1月5日◎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为贯彻国务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精神,优先刊登与技术转移、转化相关的技术趋势分析、专利技术分析、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管理、科技转化管理、科技金融等相关案例文章。

1月5日,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科技工作,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为“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作工作报告,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黄卫主持会议。

王志刚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应急科技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一是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管用成果,有力支撑全国疫情防控。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建设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面开展重大专项任务攻坚冲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按照国家“十四五”总体部署,研究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强重点任务凝练,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布局。
四是聚焦复工复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开展成果转化“百城百园”行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总结评估,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围绕优化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六是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务实开展对美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制定中欧科研创新合作路线图,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召开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支持在脑科学等领域发起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19家联合实验室,基本建成一体化技术转移网络。

王志刚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2.21万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第29位跃升至第14位。
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稳定支持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全面推进,更加注重原创和人才培养。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C919首飞成功,“雪龙二号”首航南极,“天鲲号”首次试航。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建成使用。
三是重大专项引领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一批高端机床装备研制成功;掌握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5个新药。
四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科技为港珠澳大桥、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
五是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科技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9700家医疗机构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
六是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由“点对点支援”向“体系化布局”转变。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2019年营业收入达38.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2%。
七是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创新创业政策更加健全,科创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73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突破20万家。
八是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九是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作风学风深层次问题逐步解决,形成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十是科技人才发展形成新机制,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大对青年人才、一线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
十一是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

王志刚强调,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系统谋划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思路新举措。面向中长期,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布局。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引领发展,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更加注重人才为本,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共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创新生态。面向“十四五”,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应用驱动倒逼基础研究,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着力加强体系能力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成更加高效开放的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作风学风建设。

王志刚要求,2021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三是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健全规划实施和资源配置机制。
四是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高创新策源能力。
五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应用。
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和民生科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
七是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八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九是强化作风学风建设和科技监督,构建大监督格局,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十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十一是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王志刚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国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担当,尽职尽责,不辱使命,狠抓落实,展现新作为、见到新气象,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

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负责同志,科技部领导班子成员,中组部、中宣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科技部机关各厅、司、局,直属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日报社有关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处室负责同志,部分国家自创区、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科技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在视频分会场参加会议。


附:科技日报评论员文章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新年伊始,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是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开局之年,是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这个特殊节点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同样意义非凡。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攻坚克难的一年。我国首个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奋斗者”号实现了万米深潜,“天问一号”正飞往火星,“嫦娥五号”已带回月壤,在建的川藏铁路穿越崇山峻岭……科技界砥砺创新,屡创佳绩。总体来说,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更加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在应对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进一步检验了应急应变能力,在服务“两个大局”中进一步增强了创新发展的信心和韧劲。

同时我们也清楚看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技“基础弱”“底子薄”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科技发展模式亟待调整,科技人员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科技工作宏观统筹和战略聚焦不够,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尚需完善,作风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站在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历史关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面向现代化建设全局,把科技创新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定位新目标新部署,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历史性地将科技创新摆“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立志高远,始于足下。科技工作会议部署了2021年重点任务,为“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会上列出的“任务清单”,是向科技界发出的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动员令和冲锋号角。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新气象,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敢于担当,狠抓落实,拿出新招实招,在关键点上发力见效。

“百围之木,始于勾萌;万里之途,起于跬步。”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握新阶段科技工作的新形势新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附:2020“科技大年”,唯有科技创新化解险阻
原创 科技日报 1月6日
◎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张晔 刘志伟 吴长锋 史俊斌 华凌 过国忠 王祝华

“2020年1—3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降幅收窄36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报备数增长57%,创历史最好成绩。”当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炜公布这组数据时,所有人都为之振奋。经过疫情的洗礼,湖北科技事业越发透露出韧性和力量。

1月5日,出现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这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的“科技大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从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到疫苗附条件上市,科技抗疫彰显中国速度;嫦娥五号登上月球、“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中国科学家演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这一年,我们亲历了太多、见证了太多。何以化解险阻?唯有科技创新。

以“增长”为关键词,飘红的数字是对英雄的最好褒奖

在湖北,全省科技战线手握科技利器打了三场大仗,即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

去年1月21日,这里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科研攻关,累计组织实施27项国家级和48项省级项目,推动实现“四个率先”——“率先确定并分离新冠病毒毒株、率先拿到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批件、率先形成解剖观察报告、率先支持恢复者血浆临床研究”,取得两种疗法、三药三方、六种临床诊疗经验,研发十五种检验检测产品上市。

之后,这里全面对接党中央出台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落实科技部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若干举措和新一轮部省会商协议,承接国家科技政策、资金驰援……科技驰援的效果,体现在王炜的讲话中:截至目前,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3.31%,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数增长97%。

以“增长”为关键词,这些飘红的数字是对英雄的最好褒奖。

山东人是务实的。本次大会上,第二个发言的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对本省科技工作在2020年取得的巨大进步避而不谈,而只谈改革。唐波明白,唯有改革驱动创新,才能激发出更大能量。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第一生产力”的潜能。

唐波表示,山东科技系统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抓手,持续攻坚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把破除“四唯”融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全过程,加快构建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一点,“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船集团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有发言权。

2020年,“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8次万米级下潜,开展深渊科学试验研究,并实现了全球首次万米深海的高清视频直播,使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在叶聪看来,“奋斗者”号的研制,践行了新型举国体制研发组织模式——这个项目群由19个项目组成,包括总体项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也包括测试保障项目,持续吸引和汇聚国内高科技力量,形成了百余家机构、近千名科研人员组成的载人深潜技术“国家队”。

既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也要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

地处秦岭南麓的柞水,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2014年,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为44.04%,到了2019年底便实现整县摘帽。

陕西省柞水县委书记陈璇有感而发:“我们把木耳作为产业扶贫主攻方向,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将柞水木耳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耳朵’。”

小木耳如何做成大产业?总结起来,陈璇用了三个“四”,即坚持“四个强化”,全要素科技保障;建设“四大平台”,全方位科技支撑;紧扣“四个环节”,全链条科技赋能。可以说,“科技”二字贯穿小木耳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始终,并为全链条赋予能力。

被视为“国家创新驱动先行者,全球创新创业新地标”的中关村正致力于“夯实自主创新能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对未来信心满怀:“我们要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建一批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开源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和人才特区,提升中关村论坛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旗帜作用。”

“加强原始创新是增强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是在新一轮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战略主动的机遇所在。”这是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的核心观点。

从“优化布局,构筑卓越创新体系”到“鼓励创新,营造良好学术生态”,从“学科交叉,培育新兴研究方向”到“厚积薄发,催生新兴产业发展”,四个方面,不面面俱到却突出重点,“潜心基础研究,执着创新攻关”的核心观点贯穿始终。

从湖北到山东,从柞水县到中关村,从七〇二所到中国科大,发言者虽居于一隅,但其梦想与努力却是中国科技宏观大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如一个个熊熊燃烧的火把,发光,发热,并成燎原之势。从他们身上,国人感受到了信心、力量、潜力。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