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交叉学商学院 > 正文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时间:2023-01-07 12:27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原创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3-01-07 11:52 发表于北京◆ 201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3-01-07 11:52 发表于北京

 201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勇 张桂林 周凯
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巫山环绕耸峙,滔滔长江汇渝水、吞乌江,破夔门、入三峡,浩浩汤汤向荆湘。
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位于四川盆地东缘的重庆市,既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01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牢记殷殷嘱托,勇担上游责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重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在关键环节落子,相继制定《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重点规划,搭好制度上的四梁八柱。
近年来,重庆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重拳治污换回碧水蓝天,强化修复实现美景常驻,绿色转型深挖发展潜能,促进人城山水和谐共生,努力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生”。
【重拳治污力促环境嬗变】
巨大的厂区紧靠长江边,一根根烟囱冒着白烟,磷石膏尾矿库漫天灰尘,渗滤液威胁长江水环境……这是2016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涪陵区看到的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如今,昔日的磷石膏尾矿库经覆土植绿,已变成步道蜿蜒、绿草如茵的公园。老厂区基本拆除完毕,取而代之的是几十公里外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生态肥料厂。
中化涪陵是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老化工企业,2016年11月中央环保督察指出其环境问题后,这家老国企启动环保搬迁。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厂位于专业化工园区,总投资32.92亿元,采用世界先进环保工艺。“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绿色环保成为核心竞争力,有力保护了长江生态!”这位负责人说。
从长江污染源变成了江边风景线,中化涪陵是重庆市重拳治污的生动注脚。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重庆,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但这座西部工业重镇曾备受污染之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出后,重庆聚焦污水、大气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护送一江碧水向东流,是重庆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重庆啃下一系列污水治理“硬骨头”——克服山城地下管网改造难题,开展提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专项行动。2021年新改扩建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243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改造,建设改造1890公里城镇污水管网;川渝探索建立生态环保跨界联动督察机制,统一执法尺度标准,开展联合执法稽查,在毗邻区县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
位于重庆中心城区东部的长寿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在长寿区应急指挥中心的高清监控大屏幕上,可以随时查看重点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和排污情况;“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河流级”五级风险防范体系,可有效保障极端事故状态下化工污水不流入长江。
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世平介绍,近年来长寿区投资100多亿元建设污水、危废等处置设施,关闭、搬迁18家沿江化工企业,加快化工基地向新材料高地转型。数据显示,目前长江干流长寿段水质稳定在Ⅱ类。
“太阳出来啰嘞,喜洋洋啰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匡扯,上山岗啰啷啰……”这首来自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反映出生活在巴渝大地的人们对阳光、蓝天的渴望。
过去落后工业企业布局不当,带来了严重大气污染。为了拥有更清朗的蓝天,重庆大气治理力度空前。
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环保搬迁,十年来重庆中心城区累计关闭搬迁包括重庆钢铁在内的数百家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已实现中心城区没有燃煤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燃煤锅炉、水泥及烧结砖瓦厂“五个没有”;另一方面,针对交通、工业、扬尘、生活四大污染源,开展建筑工地、餐馆油烟、机动车尾气等分类精准治理。
在一系列治污“组合拳”作用下,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74个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其中“优”的天数达到146天,PM2.5、臭氧浓度等空气质量6项评价指标连续2年全部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市森林面积6742万亩,森林覆盖率54.5%。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吴盛海说:“我们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聚焦大气、水、土壤等关键领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景永驻。”
【生态修复厚植绿色本底】
古木参天,云雾氤氲。隆冬之际踩着满地松针,漫步在重庆北碚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黛湖畔,山水相融的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是重庆中心城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前些年,由于私搭乱建、违规经营,酒店和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蚕食”林地、破坏生态,一度让青山失色,黛湖也遭受严重污染。
2018年6月以来,重庆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导入生态产业……如今的黛湖碧波荡漾、草木环生,成为市民亲山近水的公共生态空间。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7年多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坚持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及流域上下游,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分类施策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巴山渝水间,生态“伤疤”逐步愈合。
在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重庆市广阳岛,随着长江水位上涨,环岛消落带上郁郁葱葱的植物被江水逐渐淹没,但仍可见鸟儿在草丛中、浅水处嬉戏、觅食。待到春末江水消落,这些被淹没的植物又会露出水面继续生长,再次如绿色地毯一样环绕全岛。
前些年,广阳岛一度被规划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量,局部生态被破坏。2017年8月,重庆叫停广阳岛大开发,按照“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定位重新规划。
如今的广阳岛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岛上记录植物从生态修复前的383种增加到现在的594种,新增记录鸟类20种,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这是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一次有效探索。”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王岳介绍,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技术人员在广阳岛消落带上筛选种植了20种耐淹适生植物,形成狗牙根、芦苇、巴茅等10大植物种群。这些久淹不死的植物,让过去毫无生机的消落带变成了生态带、风景带。
“自2018年成功申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以来,重庆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各项指标已全部提前完成。”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扈万泰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庆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等新模式新方式,激发基层政府、社会资本、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强大合力。
——森林指标交易,激发生态保护积极性。重庆中心城区江北区绿化空间有限,难以实现森林覆盖率55%的目标,而渝东南武陵山区的酉阳县森林多、面积大。于是,江北区以1.875亿元购买酉阳县7.5万亩森林面积指标。九龙坡区、南岸区等多个中心城区也探索购买远郊县森林面积指标,让以生态功能为主体的区县植树造林不吃亏、有收益。
——生态地票制度,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修复。重庆市在地票改革试验基础上进行扩展,探索生态地票交易制度。当地将农村闲置、废弃的建设用地,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区等区域内原有建设用地复垦为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腾出的指标参照地票进行交易,提升了生态修复效益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近年来,九龙坡区在矿山生态修复中恢复耕地33公顷、林地78公顷以及其他用地21公顷,已申请地票交易2宗,产生矿山复垦收益799万元。截至目前,重庆生态类地票交易资金已达7.68亿元,撬动了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生态修复。
——消纳城市渣土,废弃矿区焕发新生。在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村“38号矿山”公园,如果不是高耸的崖壁,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还是一座废弃矿山。
从2019年起,重庆市持续实施关闭矿区有偿填埋消纳城市建设渣土,中心城区废弃矿山预计可消纳3800万立方米建设渣土,以此破解“渣土围城”、矿山修复资金短缺的两难问题。
“38号矿山”公园施工方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只用较少的钱就把这座公园建好了,因为它是用11万多立方米建筑渣土填起来的。如果建筑企业自己建弃渣场,建设、道路维护、后期生态修复等综合成本接近200元/立方米。中梁村距离城区近,企业把渣土运到这里填埋只需18元/立方米,不但补充了生态修复资金,还降低了企业成本,保障了重点工程建设,一举三得。”
【绿色低碳深挖发展潜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永续发展的基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重庆坚决担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使命,深化生产体系低碳转型,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两山论”、走好“两化路”,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走进长江南岸的巴南区重庆国际生物城,清澈的小湖周边是一栋栋现代化的企业楼宇。短短几年间,这里就聚集了7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拥有长效胰岛素、抗体注射液等多个拳头医药产品,成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园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西部地区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良好生态和较低的用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及日益成熟的制造业优势,承接中、东部地区乃至国外产业转移,吸引高新企业的生产基地入驻。”重庆国际生物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锐说。
近年来,重庆全面加快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用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产业发展“加速度”。
重庆的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在“降碳”过程中提档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从以组装加工为主,向“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用”全面拓展;汽车制造业,从以汽摩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跃升。2021年,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在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已接近1/2。
长江母亲河,一路奔流到海,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重庆将长江文化融入到生态山水之中,大力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建开放忠州博物馆、夔州博物馆等三峡库区综合性博物馆达12家;按照“一园多点”模式推进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工建设万州天生城遗址、奉节白帝城遗址;推出《归来三峡》《巫山神女》等一批文艺精品;策划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等品牌活动……如今,高品质人文胜景在重庆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
重庆三峡库区拥有大量名胜古迹、非遗项目以及灿若星河的古诗词文化。在渝东北,有11个区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其发展理念和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的水质。近些年,三峡库区各区县关煤矿、护生态、开“文矿”,重塑产业结构。
位于奉节县兴隆镇的回龙村风景秀美,村里两山相向而立,奇丽雄壮,像极了夔门,人们称之为旱夔门。过去,有不少游客过来“打望”,但没形成规模。
近两年,奉节在旱夔门打造三峡原乡样本,建成融古朴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于一体的景区,一亮相便成为网红景点。以前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到村里打工创业。
“景区开业的当年,有40多个年轻人返乡。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了。”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左宏兵说。
截至2020年,重庆已培育休闲农业主体2.2万多个,当年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收入658亿元,接待游客2.11亿人次。预计到2025年,经营总收入将超过13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万人。
【人城山水和谐共生】
重庆中心城区,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两江四岸”将城市自然分隔为多个组团,并形成数百公里的沿江岸线。人们依山而行、临水而居。
曾经,一些工厂沿江而立,客货码头星罗棋布,高楼、道路挤占江岸,部分老旧街巷萧条破败……整座城市面临生态系统割裂、山水城人阻隔、形象风貌杂乱的困境。
近年来,重庆以“两江四岸”整治和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调整码头、工厂、市场等功能布局,恢复沿江岸线生态廊道功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努力实现人城山水和谐共生。
为了让江岸建筑不再“长高长胖”,解决楼宇“太高太密太堵”、临江不见江等问题,重庆着力减量、疏密、留白,为江岸减负。
——减量。嘉陵江北岸的相国寺码头和忠恕沱码头一带,曾经餐饮渔船集聚,江滩上的货运码头和停车场环境脏乱。经过治理,聚集在江岸上的40余艘餐饮船被拆除,沿江建成了风貌景观带、临江亲水区,如今这里的江岸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十四五”期间,重庆将以“两江四岸”为主轴,全面贯通109公里滨江岸线,高标准建设滨江生态长廊。
——疏密。山城重庆的立体城市景观令人神往,但由于中心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公共空间少,城市功能存在明显短板。重庆将大量坡、坎、崖“边角地”改造成为开放式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为市民建起家门口的免费“健身房”。
截至2021年底,重庆已利用中心城区边角地建设了109座小而美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绿化美化边坡崖壁等1300多处,累计建成各类公园2000多个,让市民在家门口就有小花园。此外,重庆还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街巷、滨江、山林”等类型山城步道17条、约353公里,已有10条、约300公里完工。
——留白。作为“网红之城”“8D魔幻之城”,重庆市结合地形地貌和历史文脉,用好边角地块,串联慢行系统,植入人文元素,通过“留白”,让山水之城不仅有山有水,还能见山见水。
两江新区嘉陵江畔,过去缺少规划、岸线杂乱。当地政府结合江岸整治,建成一个面积4000多亩的“金海湾”滨江公园。类似的亲水空间、观景平台近年在“两江四岸”不断出现。
老旧小区改造,让烟火气还原山城之美。彩色连廊、新铺的路面、立体停车库、各类健身设施……看着焕然一新的小区,67岁的九龙坡区白马凼社区居民姜祥智感慨地说:“我们小区是建成较早的‘农转非’安置房。以前小区上漏下堵、私搭乱建,一下大雨就真成了水凼。2021年路面、管线、绿化都改造好了,现在住起来心情很舒畅。”
“针对过去改造中经常出现的各部门‘单打独斗’的问题,我们充分整合资源,以构建‘完整社区’为目标,对老旧小区进行系统性升级更新。”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唐勇说。
2018年以来,重庆累计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600多个,惠及居民68万户。“十四五”期间,重庆将累计实施约1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涉及约4.35万栋居民楼。
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到产业体系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从大山大水阻碍了发展,到魅力山水成为发展优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的绿色发展之路步履铿锵,这座西部地区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如同滚滚长江,澎湃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