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法律法规 > 正文

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11-05 12:1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国应急管理报11月10日,科技部、应急管理部公布《“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到,到202...

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中国应急管理报

11月10日,科技部、应急管理部公布《“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到,到2025年,在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大灾害事故防控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和安全应急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建设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精密监测、精确预警、精准防控、高效救援,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附:

“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明确“十四五”期间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我国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现状。

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是平安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科技支撑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明显提升。聚焦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研究探索了重大灾难事故次生衍生机理与规律,研发了专业化、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各类事故、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起数显著下降,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初见成效;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加大先进、特种、专用救援装备研发力度,自主研发了井下瓦斯抽采精密钻孔及封孔机器人、室内外高精度应急组网定位装备、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安置装备、新一代系列化个体防护服、移动式大流量远程泡沫灭火成套装备、轻型高机动应急救援系列装备等一批技术装备,在灾害事故防控和救援中得到检验应用,推动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基本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在抵御自然灾害、应对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作用明显。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影响损失大,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交织叠加、事故多发频发,灾害事故的突发性、极端性和复杂性有增无减,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形势仍然严峻。面对灾害事故风险隐患仍然突出、防控难度不断加大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国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各类灾害事故孕育-发生-发展-演化机理规律探索、预测理论、风险评估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不够系统;重大灾害事故风险早期识别、系统性预警、及时响应、精准防控与评估能力不强,监测预警技术装备精度、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不足,用于气象灾害预警的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偏低,用于极端环境下感知精度不够,运输货物和寄递物品关键设备设施巡检效率和检测精度有待提高;应对复杂多变恶劣灾害事故现场环境的高适应性、高可靠性装备缺乏,道路抢通装备仍以常规工程机械为主,专业化、智能化不足,高原等极端环境和原始林区等复杂环境的应急救援装备能力不足。总体而言,我国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距离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国际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加强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和重特大事故防控科技体系。

防灾减灾方面,技术领先国家正加快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部署,夯实灾害风险调查与隐患排查科学基础,加强灾害形成机理与损失定量预测技术研究;加强空基、天基、地基和海基立体覆盖的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动智能、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监测预警技术装备研发;充分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计算应用技术,提升监测预测预警信息化和智慧化服务能力;研发精细风险评估与精准预防技术,强化备灾、救助、重建一体化技术系统建设。

安全生产方面,技术发展正从单灾种防治向多灾种综合防治转变。注重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重大事故演化规律,承灾载体的风险识别、灾害模拟、量化分析与损失评估方法等,建立较为完备的安全性能数据库和定量评估预测模型;加强在役关键设备的健康监测检测与故障诊断,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高事故风险监测预警精度;研究事故链智能阻断技术,促进高风险产品和高危工艺替代,采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设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应急救援方面,应急通信呈现高机动、可视化、便携式、云协作和全域覆盖等发展趋势;应急救援指挥调度重点关注灾害事故现场全息感知、智能研判、高效调配;应急救援装备通过组件标准化、装备模块化,深度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加快趋于智能化、精密化、专业化。

(三)我国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战略需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等作出全面部署,对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作为“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精密监测、精确预警、精准防控和高效救援,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强化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国家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推动我国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形势根本好转。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和人才队伍的体系化与协同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大自然灾害防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平安中国国家战略实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二)发展思路。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为目标,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危险化学品与矿山安全风险防控、城市建设与运行安全风险防控、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等为重点,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先进适用装备,统筹“项目-基地-人才”,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有力支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三)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领域实现率先突破、集成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选好用好领域科技人才,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推动领域协同创新。

问题导向。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大自然灾害防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短板和弱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建立健全安全应急装备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供给能力。

系统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工作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协同部门和地方共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开放合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领域发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在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大灾害事故防控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自然灾害防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和安全应急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建设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精密监测、精确预警、精准防控、高效救援,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二)具体目标。

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在重大自然灾害成因及致灾机理、危险化学品失控演化与矿山灾害孕育机理、重大灾害事故演化规律等方向,形成系列灾害事故孕育演化基础理论,为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技术装备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攻克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防控关键技术。重点突破特大洪涝干旱、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大规模地质灾害、特大地震、极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复合链生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场景推演与综合防治技术;突破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化的流程再造、矿山重大事故精准预警与智能防控、火灾早期特征精准识别、特种设备耦合损伤演化及失效控制等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提升重大灾害事故精密监测、精确预警、精准防控技术水平。

研制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自主研发一批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重大技术装备,提升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实施灾害事故救援提供高水平安全应急装备,支撑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链现代化。

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基地。在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领域建设若干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骨干科研机构,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推动建设一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安全应急装备试点示范工程。

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人才和研究团队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四、重点任务

(一)深化基础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加强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前瞻性、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重点开展巨灾及复合链生灾害成因与风险防控机理、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理论、复合灾害事故致灾机理等基础理论与科学问题研究,为关键技术研发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二)研发技术装备,补短板强弱项。

强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中的创新应用,重点研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与事故防控以及应急救援等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着力提升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风险的主动应对能力。

1.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

研发特大洪涝干旱、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大规模地质灾害、特大地震、极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复合链生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技术装备,实现从自然事件监测为主到灾害全过程监测的转变,形成跨省区、跨流域、跨边界、多灾种及复合链生灾害防御响应能力,实现重大自然灾害全过程精密监测、精确预警、精准防控。

2. 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与事故防控。

重点突破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化流程再造与风险防控、矿山重大事故精准预警与智能防控、火灾早期特征精准识别、交通运输安全风险早期识别、复杂环境下特种设备耦合损伤演化及失效控制等技术瓶颈,显著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重大风险识别准确率,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技术保障水平。

3. 应急救援技术装备。

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安全应急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研发重大灾害事故现场态势感知研判、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大尺度灾情精确获取、专用抢险救援、智能无人应急救援、特种救援、救援人员高效防护、生命快速搜救与施救、重大灾害事故追溯与过程数字化重建等技术装备,研发适用于高海拔、特殊地形等极端恶劣环境及特殊事件的智能化、实用化、轻量化专用救援装备,实现高端装备自主可控。

(三)强化示范应用,推进成果转化。

推动实施科技成果示范,优先支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深度开发与转化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落地实施与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促进安全应急装备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发展监测预警、自动化协同、处置救援、应急服务等安全应急产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强化省部联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工作格局。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二)优化资源配置,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建立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为核心、省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资源体系。统筹“项目-基地-人才”建设布局,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确保中央财政资金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强化国家科技经费与国家工程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民营资本等结合,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和产业发展支持,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三)壮大人才队伍,营造创新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不断健全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造就一批能力全面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措施,持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