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科技创新发展 > 正文

习近平这样阐释新发展理念

时间:2021-02-17 13:5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编前语】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

【编前语】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作出系统阐释,阐明了许多关键问题。在新发展理念提出4周年之际,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与您一起重温。

  关于创新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中,为什么把创新放在首位?

  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如何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关于协调发展

  ◆在新形势下,协调发展有哪些特点?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推进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关于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要义是什么?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于开放发展

  ◆我国同世界的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为什么说大胆开放是正确的方向?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

  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

  关于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共享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需要从哪里着力?

  第一,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

  第二,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

  第三,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第四,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文化治理
02-17 09:0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同样也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文化治理,实现高质量文化建设的理念先导和思想指引。

 创新是引领文化治理的动力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起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我国文化治理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风云变幻、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多样等现实情况,文化治理如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如何回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如何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态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就是创新”。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坚持创新理念,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动力,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发展阶段文化治理实践。首先,要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合理运用现代表达方式与技术手段,积极推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脑入心,“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其次,破立并举,打破思维定势,树立多元文化发展思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寻找新的创新点和发展点,以新思维、新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最后,加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补齐文化制度供给不足短板。一方面,要将文化治理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推广。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协调是推动文化治理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文化领域,解决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新发展阶段文化治理诸多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这要求在文化治理实践中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我国文化治理实践中的各种关系。首先,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关系,着重补齐文化供给不充分的短板。《建议》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就要求社会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文化供给就要跟进一步,两者要保持步伐一致、协同推进。其次,要处理好“一元”和“多元”、“守”与“变”、“中”与“外”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推进文化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坚守传统,又要立足现代,以扬弃的态度、批判的眼光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要处理好城乡区域的文化协调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东部与中西部等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和发展的不平衡,成为文化治理整体水平提升的掣肘。基于此,要依托乡村特点、地方特色,深入实施“文化下乡”工程,积极推进“以城带乡”文化帮扶,贯彻落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转移支付”等举措,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

 绿色是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亮丽底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迎来了春天,文化领域“百花齐放”。但不可否认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也出现在我国文化治理场域中。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文艺领域也伴随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现象,甚至一些作品刻意迎合搜奇猎艳,成为利益的“摇钱树”,拉低了人们的文化格调,成为文化治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影响文化治理的成效。因此,在文化内容治理上要下大功夫、大气力,激浊扬清。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多元多样文化相互激荡中立稳跟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奏响主旋律。其次,加强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建设、管理、运用,为健康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与发展提供载体与媒介。

 开放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践充分表明,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经过四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表现在文化领域,就是要基于自身文化发展实际,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适应本国文化发展客观要求,做好“土”与“洋”、“中”与“外”的有机结合,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规则体系构建。这是提高我国文化治理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首先要科学合理规划文化开放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保证文化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进一步充实自身文化的内涵,为自身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其次,打造本土文化品牌。通过民族文化元素与世界文化有益元素的有机结合,加快文化品牌的培育,持续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更好地实现自身文化品牌的优化与完善。再次,要着力破解文化开放的“中梗阻”。具体来说,要通过运用新兴数字技术来搭建文化开放平台,丰富文化交流传播渠道,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文企单位、社会文化团体等力量来扩大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最后,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主动开放,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治理的规则体系。在自身文化发展特殊性中寻找世界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贡献文化治理中形成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升我国在文化治理领域的话语权。

共享是文化治理的本质要求和归宿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人民始终是文化治理的主体。共享是文化治理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发展阶段文化治理的使命就是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使人人都能够平等地享有文化治理成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文化治理过程中贯彻共享发展理念,首先要在文化治理实践中共享优质文化资源。一方面,在文物资源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3D技术、新兴数字终端等技术让藏在“深闺”的文物古迹进入公众视野,走进公众生活。另一方面,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和举办公益性的文化展览、演出等,降低人民群众文化资源的获得成本,让人民拥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其次,要加快建构系统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文化共享工程深化、细化、优化,通过借助信息基础设施,使文化治理的资源和成果更有效地惠及各地区。最后,要以文化共治推动文化共享,以文化共享引领文化共治。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仅来源于对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共治过程中主体价值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在文化治理过程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人人参与。通过参与多种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动文化“下乡”、文化“入城”等活动,实现全民共治,不断提高共治水平,扩大共享基础,提高共享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