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科技进步前沿 > 正文

科技部:创新不问出身,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

时间:2022-02-25 21:0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科技部:创新不问出身,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科技日报 2022-02-25 18:29◎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刘垠 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科技冬奥”成果怎样广泛应用到各领...

科技部:创新不问出身,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

科技日报 2022-02-25 18:29

◎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刘垠 


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科技冬奥”成果怎样广泛应用到各领域,高新区怎样做实做好“高”和“新”这两篇文章……在2月2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等就公众关注的热点科技问题详细作答。


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


王志刚表示,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科技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他认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主要从几个方面看:


一是要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参与度、话语权。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王志刚说,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推动更多任务由企业提出,并且让企业成为主体。同时,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让更多企业加入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


二是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王志刚透露,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是由企业投入的,但是在结构方面,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较少,不同类型企业研发投入也不够平衡。这方面,国家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政策上给予鼓励。


三是大企业如何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同时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机遇、生态和保障。


王志刚强调,基础研究方面,企业也要成为主力军、生力军。政府要营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在金融及其他各方面提供支持。


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大家在创新方面都一视同仁,享有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王志刚说。


科技是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


“科技是(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个重要支撑因素,也是冬奥会各项活动中的一个亮点。”王志刚说。


王志刚介绍道,在北京冬奥申办成功以后,科技部就牵头与相关部门一起组织科技冬奥相关项目的研发,从科技的维度把冬奥活动作为需求,把冬奥涉及的环境作为场景,用需求牵引、用场景驱动,在科学、技术、工程、应用等方面找课题,开展“科技冬奥”重点专线,形成了200多项成果,最终应用在比赛中的一些器具、运动训练中的模拟比赛场景、(赛事)转播、交通等各领域。


王志刚表示,“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中产生的成果对冰雪运动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这当中形成的一些模型、方法、理论、科学的研究范式,使我们的认识、知识边界都有了新的提升、扩展和深入,同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驱动方面形成的成果,不仅对我国冰雪运动有用,而且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中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可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都是贡献。


国家高新区以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3%的GDP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科技的聚集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重要载体。”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表示。


邵新宇总结,高新区发挥了改革探索试验田的作用,强化了创新策源地的作用,发挥了高端人才的吸引、全链条的孵化、国际资源的集聚辐射等作用。


高新区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


邵新宇介绍道,目前我国高新区集聚了全国约1/3的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壮大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家高新区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初步核算,2021年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超过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利润总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以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3%的GDP。


邵新宇表示,科技部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做实做好“高”和“新”这两篇文章,更好发挥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高新区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高新区构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向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和推广中关村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在政策创新、园区治理、商业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创新能力进入全球排名前十


“科技创新创业纵深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王志刚说。


科技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科创高地、内地与港澳科技合作情况,成为本场发布会的热点。


邵新宇将粤港澳大湾区取得的具体成效,归纳为四个方面: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的研发支出,预计超过36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7万家,专利授权量预计达到78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北京、上海分别排全球第三、第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现。


——创新能力建设布局不断优化。国家支持在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建设了散裂中子源、驱动嬗变装置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推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能级。


——新兴产业引领能力大幅提升。深圳、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快速发展,科技部支持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财政科研经费和人类遗传资源过境港澳,推动科研仪器进口免税政策惠及港澳高校在内地设立的研发机构。


“香港和澳门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与港澳特区政府充分协商,推出一系列惠港惠澳科技措施,推动港澳科技力量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介绍,深入落实中央惠港惠澳科技政策,中央财政科研经费过境支持港澳科技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个基础前沿类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向港澳开放。4家香港高校在内地的分支机构成为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的试点单位,可以独立申请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


与此同时,支持港澳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香港建设了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香港伙伴基地,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创新平台;支持澳门建设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25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7个获批使用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如何支撑实现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也是大众关心的话题。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介绍道,在疫情防控方面,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动物模型、病毒科学溯源等五大方向,持续开展攻关,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


比如,通过五条技术路线对疫苗研发进行了部署,目前已有25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其中有7个获批使用。截至目前,全国已经累计接种各类疫苗超过31亿剂次,同时有68款核酸检测试剂产品已经上市,特别是高灵敏度、大通量的检测产品已经取得了突破,目前最快的检测结果可以在半个小时左右出来。同时,首款中和抗体新冠药物联合疗法已经获批附条件上市,多个小分子药物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方面,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一批一类新药获批,从2008年前的只有5个到现在已经达到了75个。百亿元以上的药企已经由以前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22家,同时,系统部署了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加快推进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惠及了亿万百姓的生命健康。


在绿色低碳方面,科技部已经启动了氢能、新能源汽车等20多个碳中和科技重点专项,以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先进煤电技术,引领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祝学华表示,科技部将在民生科技领域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先进适用技术转化成果应用,深入推进“双碳”技术的攻关,加快新冠药物、疫苗的研发力度,持续加强癌症等重大慢病科研攻关,以科技进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支持一批人从事安安静静、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


谈到加强基础研究,王志刚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尊重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围绕人加强基础研究、真正能提出基础研究问题、改进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评价。


“我们还是要不断去完善基础研究的体系和顶层设计,不断探索支持基础研究的方法手段,真正把握住基础研究规律性,持之以恒加大投入。”王志刚说,研究工作越往前端,越具有不确定性,越是要把政府的投入用好。


王志刚还强调,基础研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发展、对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的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都非常大。“历史上几次工业革命都是因为基础研究的突破而发生的。”


同时,王志刚表示,在基础研究的评价、激励、支持、服务等方面,还会持之以恒不断加强和完善。“总的来讲,就是支持一批有科学精神、有科学操守、愿意献身于科学的人,来从事安安静静、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



科技部:健全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激励制度

科技日报 2022-02-25 12:20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改进项目经费管理,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


2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透露,我国健全了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激励制度,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实施了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始终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贺德方介绍,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全面推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43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多点突破。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正式实施,将这些改革成果全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持续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机制。凝聚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模式,在“十四五”首批重点研发计划中已经部署实施87项“榜单”任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科技攻关上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大局。


贺德方说,我国建立了贯穿科研活动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尊重科技规律,积极探索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的“两条腿走路”发展路径。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深化自然科学基金改革,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政策链条。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达到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已达6.09%。


科技体制改革交出的成绩单不止于此。我国还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创新政策,优化了科研学术环境,在50多个地方和单位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


比如,推动重大研发任务更多由产业界出题,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全面实施,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了100%,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通过实行提前清缴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的减免税额3300亿元,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的扎实落地作为2022年的工作重点,下一步,科技部将有哪些部署和考量?“我们将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贺德方表示,要狠抓改革落实落地,着力优化科研攻关组织机制,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完善科技人才精准性支持政策,着力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国际开放合作,确保科技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