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党政法律法规 > 正文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全文)

时间:2021-09-01 19:1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全文|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不得按考试结果分班;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更多→瞭望 今天◆ 8月30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

全文|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不得按考试结果分班;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更多→
瞭望 今天

◆ 8月30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进行部署,明确提出: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
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一般分4至5个等级
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考试结果在各类家长群传播
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不得组织任何与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
初中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初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
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工作部署要求,严格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通知如下。

一、准确把握考试功能

必要的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目前,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违背素质教育导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予以纠正。各地各校要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功能特点,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监测等方面关系,完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安排考试,引导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大幅压减考试次数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初中毕业年级为适应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可在下学期正常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在总复习阶段组织1—2次模拟考试,坚决禁止抢赶教学进度、提前结课备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仍按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执行,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不得组织任何与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

三、规范考试命题管理

学校期末考试命题要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要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各地各校要加强命题研究评估和教师命题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命题水平。对目前命题能力不足的学校,上级教育部门可委托教研机构组织命题,供学校选择使用,并由各自学校分别阅卷。

四、合理运用考试结果

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一般分4至5个等级。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考试结果在各类家长群传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初中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初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教师要运用考试结果精准分析学情教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科学研判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强对考试结果的整体分析,对教学质量作出科学判断,针对性地加强教师教学指导和培训。

五、完善学习过程评价

各地各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综合考虑学生学科考试成绩与其他表现,科学全面评价学生。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可以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要创新评价工具手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六、加强学业质量监测

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部署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要求,各地要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基础上,完善本地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并参照国家监测办法,采取分学科抽样方式进行,防止用统一试卷统考统测,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多压力和负担;地方学业质量监测要加强统筹,防止重复进行,可在小学高年级段或初中起始年级组织一次,作为评价小学阶段教育质量重要依据,同时作为开展初中阶段教育质量增值性、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基础。

七、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结合实际制定义务教育考试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制度。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肃考试工作纪律,建立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日常监管制度,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简单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对发现的违规考试行为,要追查问责。严禁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或与学校联合开展考试。各地各校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考试结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大幅压减考试次数的要求先在中央和各省(区、市)确定的“双减”试点地区开展,积极进行探索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措施。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8月30日


教育部:“双减”督导列为“一号工程” 已收到8000多条相关举报
环球网 08-30 10:13环球网官方帐号

今天(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教育督导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央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双减”督导。目前“双减”督导已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

建立“双减”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

《关于建立“双减”工作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的通知》明确自2021年9月起,每两周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进行通报。通报内容包括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比例、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比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处置等8方面内容共计21项指标。各地从8月30日起,每月15日和30日前,报送半月报,第一期于本月30日前报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在汇总分析各地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双减”工作专项督导半月通报。《通知》还明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开设“曝光台”,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经多次通报仍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要直接在有关媒体和网络上曝光,并依规启动问责程序。

将“双减”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职督导评价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还印发专门通知,明确将省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情况,作为督导评价的重点内容进行督查考评。在综合考虑各地自查、监测评估、信访举报、地域分布等因素基础上,拟于11月抽取7个省份开展实地督查。

设立“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 目前已收到举报8000多条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开设举报专栏,受理群众对学生作业负担重、学校未依规开展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机构无证照培训、虚假宣传、超标超前培训、超期预收费、违规高收费、退费难等问题的实名举报。目前已收到8000多条举报。下一步,将分省归集有效举报问题线索,印发督办通知,按属地管理原则要求相关省份核查处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问题,将组织国家督学和有关专家进行实地核查,并向社会公布核查情况。

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 公布违法违规典型案例

9月开学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在梳理群众举报问题线索、半月通报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普通性、趋势性问题,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公布虚假宣传、无资质运营、卷钱跑路等机构名单和违法违规典型案例。


教育部发布这些重磅消息!
科技日报 今天◎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各地各校要切实增强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使命感光荣感。之前,教育部已经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各校要按通知执行。而此前教育部印发的作业管理通知也指出,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

吕玉刚指出,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违规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五项管理”的问卷显示,38%的中小学生就寝时间晚于规定要求,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此外,17%的中小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超标,部分学校仍有教师用手机布置作业情况;22%的中小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时数不达标,体育课时被挤占问题突出,初三、高三年级尤为严重。

“双减”督导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

“双减”督导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开设举报专栏,受理群众对学生作业负担重、学校未依规开展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机构无证照培训、虚假宣传、超标超前培训、超期预收费、违规高收费、退费难等问题的实名举报。目前已收到8000多条举报。

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

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要求,新学期要实现课后服务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

学校课后服务既要为学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辅导、指导完成作业,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努力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要关心爱护教师,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课后服务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各地各校要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部:推进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
中国教育新闻网 09-01 10:00中国教育新闻网

“讲革命历史,如何创新内容,让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设计一门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应该选哪些内容”“学农课程实施很久了,但一直拿不准应该如何评价学习效果”……在此前走访各类学校时,记者常听到教师这样说。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全球治理日益深入,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提出新的要求,课程教材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如何强化课程教材育人功能,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8月24日,教育部召开2021教育金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近期教育部研制印发和即将印发9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和指导纲要,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安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教育等方面。

“课程教材加强重大主题教育,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课程教材建设水平的本质要求。”田慧生说。

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学校和教师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什么、怎么进、如何教表示关切。

不能面面俱到,要加强统筹设计

长期以来,虽然相关课程教材对重大主题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顶层设计。与此同时,每年两会都有代表委员建议加强各类主题教育,如中医药文化、京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染病防治、防性侵、应急救护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涉及数十个方面。

“这些都很重要,但不能面面俱到,要避免重复交叉、增加学生负担,必须加强统筹设计。”田慧生介绍,教育部遴选重大主题时,坚持目标导向,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内容;坚持素养导向,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遴选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内容。

记者了解到,目前教育部已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理论与实践贡献、方法论等5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部还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深入推进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国家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围绕政治、国土、军事等12个领域及太空等4个新型领域安全的重要性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此外,教育部组织编写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螺旋上升,科学编排不同学段分册内容和呈现方式;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重大意义。

学习一系列指南和指导纲要后,湖南省临澧县第二完全小学教师江玉辉表示:“再也不用天南地北一把抓了!”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闫顺林看来,“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呼应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强化培训指导,遵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自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印发以来,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副校长李筱静就带领教师着手调整教学内容和校本课程内容,以便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指南和指导纲要的要求。

“培根铸魂必须加强重大主题教育,强化相关课程设计迫在眉睫。”李筱静认为,“重大主题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学习的内核。”李筱静所在学校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吹响奋斗号角”研学课程,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的方式带给学生直观体验,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作为历史教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张雪亚很关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明确提出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同时细化了不同学科革命传统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实践中,张雪亚根据高中已经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情况,带领学生做口述历史,让学生运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一段历史,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在亲历中学习感悟家国情怀,往往比坐听式学习更有效,所获也更深刻。”张雪亚说。

从理论学习到实地考察,从只有教师讲授到学生合作学习,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育部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目标之一。此外,教育部在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坚持学段、学科、类型全覆盖,强化一体化设计,纵向贯穿,学段衔接,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横向关联,学科配合,学习内容各有侧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就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在幼小心灵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初中阶段重在感性体验与知识学习相结合,促进形成基本政治判断和政治观点,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实践体认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理性认同,提升政治素质;大学阶段重在形成理论思维,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使命担当;研究生阶段重在深度探究,形成宣传、阐释、研究新思想的素质和能力,做到融会贯通。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介绍,在“怎么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原文原著,还要关注学生与党政干部学习的差异,把握学生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用好各指导性文件,田慧生介绍,教育部将加强专业指导,组织专家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全程进行指导,对重要问题、难点问题及时进行专业指导;加强学习培训,课标专家、教材编写专家都要认真学习好相关文件;认真审核把关,加强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的效果的审核把关。

素质培养为导向,不增加学生负担

根据部署安排,教育部已经印发了5个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导性文件,后续还将出台和研制《“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众多内容走进课程教材,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面对记者的提问,申继亮表示:“发布一系列指南和指导纲要,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使重大主题教育更系统化,克服碎片化,提升育人效果。否则,一件事几个学科都在讲,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讲,没有递进,反而会浪费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克服简单重复交叉等问题,系统地安排主题教育内容,是有利于给学生减负的。”

另外,申继亮指出,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不是增加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强化素养教育。比如革命传统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英雄气概、政治认同、高尚品德;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此外,并不建议所有重大主题教育都开设专门课程,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强调所有学科的有机融合,不建议单独设课。“这些落实好了,对学生来讲是一辈子受益的。”申继亮说。

申继亮介绍,设计这些主题进课程教材时要注重育人方式的改革,比如通过考察、参观、调研、研讨、辩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解决机械记忆、简单刷题等低效问题,既把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又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可见,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关键之一,是一线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给学生带去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对已经印发试行一年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教材局正在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情况调研评估,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机制。这一举措让湖南省临澧县第二完全小学教师刘昌稳“叫好”:“对标方案,编制好相应的评价工具、完善课程内容,让评价导向保障课程实施落地,正是现阶段我们最需要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审核把关,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程度、呈现方式等进行科学研判,才能保证融入的科学性、专业性,真正为提升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