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管理 > 正文

人民标尺——从百年奋斗看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

时间:2021-07-11 08:47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人民标尺——从百年奋斗看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瞭望 今天人民标尺从百年奋斗看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2021年6月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人民标尺——从百年奋斗看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
新华社•瞭望 2021年7月4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人民标尺一一
从百年奋斗看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
2021年6月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习近平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

  1.1历史认同:300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
  1.2价值认同:“奉献指数”赢得“满意指数”
  1.3绩效认同:实实在在的民生成绩单
  1.4文化认同:人民信仰延续千年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人民?

  2.1人民“看得见”的初心使命
  2.2人民“用得好”的民主制度
  2.3人民“信得过”的党群关系
  2.4人民“能管用”的监督机制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什么?

  3.1ABCDE:世界视角中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密码
  人民至上(All For The People)
  蓝图擘画(Blueprint Drawing)
  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
  共享发展(Development Shared)
  高效治理(Effective Governance)
  3.2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福祉的路径选择
  共建型和平
  增益型发展
  互鉴型文明

结语

导论

  全球数千个政党中,历史超过百年的仅有数十个,能够长期执政的更是凤毛麟角。
  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到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成为21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政治现象之一。
  一些外国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有着诸多疑问:民主实现方式与西方国家不一样,却拥有极高的民意支持率;发展起点低、治理难度大,却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一次次遭遇危机考验,却总能在历史关口找到正确方向……
  显然,不能用巧合或运气来回答这一切。当西方学术理论框架已经难以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时,需要建构新范式,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找答案。

  当今世界,各类政党政治立场、组织形态、目标愿景等千差万别,但以“人民标尺”衡量政党,即是否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根本意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是共通的检验标准。
  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言,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的力量来自大地,脚离大地就会失去力量,这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不谋而合。如果脱离人民,政党就会像离开大地的安泰一样失去生命力。

  本报告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关系这一主线,立足比较政治视野,从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什么等问题出发,解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之路。

  本报告认为,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有高度的政党认同,人民与党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看得见”的初心使命、“用得好”的民主制度、“信得过”的党群关系、“能管用”的监督机制等,使其代表性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独特的实践密码,可以用5个英文字母(ABCDE)概括:人民至上(All For The People);蓝图擘画(Blueprint Drawing);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共享发展(Development Shared);高效治理(Effective Governance)。这些经验不仅对中国共产党在新起点上继续奋斗弥足珍贵,也对世界其他政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世界政党政治没有也不应只有一种模式,检验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评判的权力在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

第一章
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

  世界知名调查机构2020年发布的一份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的调查结论也与此类似。
在中国已经执政7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如此高的人民支持率?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这种选择本质上就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以历史认同为前提、以价值认同为灵魂、以绩效认同为基础、以文化认同为根脉,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沉的情感认同,进而形成坚定的政党认同。

1.1历史认同:300多个政党中脱颖而出

  今天世界上仍有人不解,中国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一家瑞士媒体指出了其中的关键:中国人民清楚了解那段因帝国主义、外国势力入侵而遭受“百年屈辱”的历史,也了解“西式民主”曾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极大混乱。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

危局下的叩问

  “当代中国根植于它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是铭刻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历史教训。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多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疯狂的劫掠让曾经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中国如同“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而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英国学者罗思义说:“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每个中国人都在问,谁能来领导中国?”

多种政治尝试的失败

  历史的选择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优胜劣汰中实现的。为救亡图存,君主立宪、议会制、总统制等都曾在中国尝试过,但都未能奏效。洋务派和维新派失败了;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仍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近代以来,中国一度效仿西方实行议会制和多党政治,3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先后在历史舞台登场。人民曾深切期望,又在走马灯式的混乱现实中越发失望。时人称,“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就是历史真实写照。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1911年的革命不能建立起西方式的新中国,重要原因是缺乏人民参与。这证明了没有依靠人民、不能组织发动人民的变革,无法真正获得人民的认可。

小推车推出的人民政权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政党,关键要看这个政党能否赢得民心。谁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和人民就会选择谁。

  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权关键的淮海战役中,为解放军运输给养的民工车辆,如果首尾相接将超过1000公里。据统计,战役中有500多万支援解放军的百姓,平均1名战士身后就有9名百姓“护航”。

  人民的小推车,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一个强大的政党,阻止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解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认为,“百年屈辱”不仅是对过去的深刻教训,在中国形成了一种“绝不再重演”的心态,也是对未来的警示,这是中国与西方的一大区别。

1.2价值认同:“奉献指数”赢得“满意指数”

  20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和平年代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中,1800多名党员干部牺牲。

  支撑这一决心与行动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价值认同是政党认同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奉献指数”赢得人民“满意指数”,是获得民众高度认同的“谜底”。

“基因”与“内核”

  人民至上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冒“杀头”危险建党的初衷,是要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找到一条生路,“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具有鲜明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甘愿牺牲一切,甚至生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中,陈独秀两个儿子被国民党杀害,李大钊被军阀处以绞刑,毛泽东有6位近亲牺牲。新中国成立前的171名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近四分之一牺牲、遇难。革命战争年代留下姓名的中共党员烈士共计370万,还有大量无名烈士。

  人民至上的“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内核”。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革命如此,建设如此,改革也是如此。 1998年长江抗洪的危急时刻,带头跳入洪水抢险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将军。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抵达震中救援的是大批中共党员。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支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护人员中,56.1%是中共党员。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知行合一的价值选择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她一心救中国,她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她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这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网络投票中入选中国人最喜欢的歌曲之一。歌曲表达的是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

  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主要来自身边党员的言行。“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说。红军长征路过,3名女红军借宿,见她家靠稻草御寒,临走时要把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她,徐解秀坚拒,女红军就把被子剪下一半留下。

  青年入党积极性是价值认同的“晴雨表”。2020年北京大学4000多名本科新生中,1500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随着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青年对党的拥护和认同达到新高度。2020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开展的一项覆盖全省近52万团员青年的网络调查显示,97.7%的受访青年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比上年调研结果进一步提升。

不断践履的价值承诺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有深沉的价值承诺,与人民构建起基于政治伦理的独特互动范式——党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奋斗牺牲;人民对党产生价值认同、行动支持,凝结成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血肉联系。

  为了践履价值承诺,中国共产党的奉献与牺牲举世罕见,党与人民之间“领导—拥护”“付出—认同”“主动代表—接受代表”的默契程度越来越高。这种信任与默契作为一种内隐的价值认同,超越制度层面而直抵民心,更为稳固持久。

  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纪律严明、深为人民爱戴的政党,之所以取得节节胜利,是因为能把满足人民大众迫切需要的纲领付诸行动,并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1.3绩效认同:实实在在的民生成绩单

  执政绩效是形成政党认同的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如果用大数据“画像”,生活在1921年的中国普通女性很可能是这样的:
  文盲;裹小脚;对外部世界极度缺乏认知;在新婚之夜才和伴侣第一次见面;因为战乱、缺医少药,可能只能活到三四十岁……

  而生活在2021年的中国普通女性很可能是这样的:
  在大学生人数高居世界第一的国家,靠努力就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有稳定工作;有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中一员的权利;按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来估算,一般都可以活到79岁……

  个人命运的天壤之别,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缩影。

  19世纪中叶后,中国积贫积弱。到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中国人至多不过勉强维持生存而已”,一度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时,即使是西方最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否认中国和中国人“超越想象”的改变。

  曾经“近半数人关心的是中午能不能吃上一碗米饭”的中国,如今已成为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人能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国家发展,并分享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惠及大多数人口的非凡收入增长”。中国追求的发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多个领域,被认为是真正全面的发展。虽仍面临挑战,但中国人离现代化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

  民族独立、持续发展和空前开放也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根本改变,14亿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激情被充分激发出来。英国知名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状态”。

  在对“民富”与“国强”梦想的坚定追寻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为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成功故事之一。一个曾有被“开除球籍”危险的国家,如今已是全球事务的核心参与者。

  在这样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单面前,就不难理解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绩效的认同。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不是因为她本身的名字,而是因为实实在在的成绩……她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1.4文化认同:人民信仰延续千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5000年文明孕育了家国一体、崇德修身、以民为本的政治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根脉,也是其赢得人民认同的文化土壤。

家国一体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许多人家境殷实却舍家弃业,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不同寻常的选择背后,是中国自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这些觉醒者身上的延续。

  与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的伦理价值不同,中国文化以家国为本位,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是隐藏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密码,形成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向心力。从秦朝统一中国起,虽有朝代更替的分分合合,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近代以来,由于外敌的频繁入侵和统治阶层的腐朽,中国四分五裂,社会长期动荡,人民苦难深重,渴望有一个能捍卫主权、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核心,中国共产党“以救民族于危亡”为己任,顺应了人民期待,建立了新中国。在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家国情怀,把爱国之志转化为强国之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追求,凝聚起勠力同心、拼搏奋进的民族力量。

崇德修身

  2020年9月8日,中国以最高规格表彰医学专家钟南山、陈薇等抗疫英雄,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风雨来袭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传承发扬崇德修身的传统政治智慧,倡导“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力量。在要求党员成为“先锋”的同时,对党的领导干部,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通过层层严格筛选,让兼具崇高美德和卓越能力之人脱颖而出。习近平就是从陕北的一名农村大队书记起步,在基层和地方经过数十年历练,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

  加拿大政治学者贝淡宁认为,这种中国式贤能政治的优势非常明显,只有那些表现卓越的人才能走上高位,领袖们不是浪费金钱和时间投入选战,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民本思想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罗马被问及“当选国家主席时的心情”时,他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坚定践行者,同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到“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断丰富和超越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心怀为民造福的文化自觉。“无论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是近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中共过去一百年的成就堪称翻天覆地。”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思说,伟大成就源于中共始终没有脱离广大人民。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人民的命运深刻改变。

  这一苦难辉煌进程中,百年相濡以沫、生死与共,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价值、绩效、文化等认同不断增进,生成“为了人民的党、人民自己的党”的情感认同,内化于心、外见于行。这是政党认同最深沉、最持久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人民之选”,得到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人民?

  一些政治学者研究发现:在西方国家,当代公众对政党忠诚的消蚀“清晰和惊人”。公众对政党的支持和信任下降,政党的“代表性”陷入危机。

  但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并且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以人民为标尺,是解释这个现象的有效工具。“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界人士认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看得见”的初心使命、人民“用得好”的民主制度、人民“信得过”的党群关系、人民“能管用”的监督机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有效地解决了代表性问题。

  当旧的范式变得日益不能解释新的事实时,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说明这些事实的新的范式就必然要取代它。面对一些国家政党深陷的“代表性断裂”危机,中国共产党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2.1人民“看得见”的初心使命

  政党执政如在大海中航行,什么是穿越迷雾与风浪的航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航灯,是其根本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盏航灯,照亮她的整个航程。

  世界上不少政党在竞选时都会高喊“造福人民”,但执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持久赢得民心?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初心使命贯穿于理论创新、目标规划和发展实践之中,使其持续发挥“航灯效应”,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引领前进脚步。

理论创新顺应人民需求

  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也是坚持理论创新的100年。在300多年的世界政党史上,一些大党老党衰落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固化、理论僵化,脱离了时代与人民的需求。而中国共产党从初心使命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彰显了坚持与创新相结合的理论品格。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贯穿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基本原理,又包含基于时代和实践需要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黎巴嫩共产党中央委员阿德汉·赛义德说,中国共产党用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又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指导着共产党人不断前进。

  在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人民需要”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原点。从1956年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1981年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2017年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演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断顺应人民实际需求,从人民立场出发破解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的理论导向。

目标规划满足人民向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初心使命的航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人民和国家擘画战略愿景,并将这些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世界上很少有政党以百年为跨度来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中国共产党却绘制了“两个一百年”的蓝图: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规划长远目标,还善于把长远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任务,把对人民的承诺体现在具体目标落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滚动规划(计划),已经制定、执行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同步推动,使全国规划(计划)一一分解、逐项落实。目前,“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始实施。

  铁路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实施规划的典型案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仅为2.18万公里。70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快铁路建设规划并扎实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4.6万公里,其中高铁近3.8万公里, “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核心表达。同西式的竞选口号或“福利拍卖”,形成鲜明对比。

  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展开推进的,由此不断增进人民福祉。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22年,将有超过75%的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之间。中国中产阶层扩大的速度十分惊人。

  发展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亿万中国人干出来的。在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仗”中,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复工复产,保障了供应链、产业链,实现全年经济增长2.3%。这一成绩归功于亿万人民在困难中迸发的强大凝聚力、意志力和创造力。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分好蛋糕”。在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的减贫目标之后,中国正在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向人民郑重承诺:“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2.2人民“用得好”的民主制度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一些政治学者认为,“中国式民主”的内在逻辑,可以用“鞋子理论”进行阐释。

  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中国式民主”与国情具有高度适应性,能让人民实现全过程的政治参与,高效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

适应性民主

  民主不是“可口可乐”,不可能全世界一个味道。国情是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存在的必然基础条件。与“分治”传统悠久的欧洲不同,“中国的现代政治体制必须具备大规模调配资源,有效治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巨大国家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民主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适应了中国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需求,是民主原则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制度实践。

  2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邹彬是一名出色的建筑工匠,他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进一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建议已被采纳。一个个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是“中国式民主”实践的生动缩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从中央到乡镇,中国五级政权都设有人民代表大会,262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经由民主选举产生,他们广泛倾听人民心声,真实反映人民诉求。人民通过这一制度参与政治生活,维护自身权益,实现“主权者”的整体意志。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个方面。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从2020年5月到2021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收到委员参政议政的提案5974件,其中立案5044件,办复率为99.64%。

全过程民主

  从一些国家民主实践来看,学者们注意到民主的“休眠现象”: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成为“沉睡的主权者”。但在中国,人民能享有全过程的民主权利。

  所谓全过程民主,是指国家机器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体现民主,而不仅限于投票环节。这种民主打破了“唯选票”的模式,保障了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涵盖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的中国民法典,从酝酿、编纂到表决通过的过程,正是全过程民主的一个范例。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在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

  全过程民主深入到中国社会基层治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随着人民对“身边事”越来越关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通过“微改革”“微创新”,不断拓展丰富人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从浙江走向全国的“枫桥经验”,开放吸纳社会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治理。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屋场夜话”“乡贤议事会”“网上恳谈会”,把全过程民主带到了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掌上指尖。

高效能民主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这是衡量民主效能的重要标准。

  “行得通、很管用”是“中国式民主”的显著优势——“不是急功近利的,不需要向特殊利益集团低头,也不需要担心选票、游说与幕后操作。只要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国家长期利益的因素,中国政府都会毫不犹豫采取行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分工协作、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攻击、相互拆台。在国家治理中,“中国式民主”避免了“为了选举而选举”“为了反对而反对”,能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内耗和资源浪费。一旦做出一项重大决定,中国可以“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长江保护事关中国四成以上人口的民生福祉。2016年1月,习近平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定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基调、大方向。此后,在立法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长江保护法;在行政方面,各级政府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在司法方面,检察、审判机关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捕捞……5年多来,各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推动长江经济带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70余年来,中国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高速增长,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选择的民主制度正确、对路而有效。恰如一个马拉松运动员跑得又快又稳,他的鞋子肯定合脚、耐穿、好用。

2.3人民“信得过”的党群关系

  能否与民众保持良好互动,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

  中国共产党将党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自己最大的政治优势,通过来自人民的党员队伍、深植人民的组织体系、“无限循环”的群众路线,构建起紧密型的党群关系。一些专家学者将这套机制和办法形象地概括为“鱼水法则”。

  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曾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民像大海……共产党人像大海中的鱼,生活在大海之中。”

先锋队

  当国际航班、列车、邮轮抵境,迎接人们的是中国边检和海关的“党员示范岗”;从中国首都到边陲小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时刻提醒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中国人民有需要时,总能在身边找到党员。

  经过100年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最初的50多人增长到9514.8万人。今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庞大党员数量和广泛代表性,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2020年12月,有7人被授予或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们中,有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老党员周永开,有一生攻坚水稻育种的科学家卢永根,有带领上千名农村女孩走出大山的中学校长张桂梅,有抗击超强台风抢险救援时牺牲的年轻党员李夏,有经常为群众纾困解忧的纪检干部加思来提·麻合苏提,有扑救山火时不幸牺牲的林业工程师于海俊,还有在脱贫攻坚一线殉职的扶贫干部张小娟。在中国人民眼里,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是先锋和模范,是身边的超级英雄,是最可爱的人。

神经元

  如何快速响应人民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中国共产党480多万基层党组织深入14亿人民,成为国家这个庞大“神经系统”中的一个个“神经元”,与人民的紧密度在世界独一无二。

  通过高灵敏度的“神经元”,中国共产党察民情、解民忧。在浙江嘉兴,每名党员负责联系几户群众,构成“15分钟党员服务圈”,形成了市、县、镇、村、网格五级联动的工作模式,针对不同事项给予不同层级的解决方案。这种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正在推向全国。

  从“支部建在连上”到“支部建在楼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满足人民愈加多样化的需求。在黄浦江畔的上海陆家嘴,基层党组织建在“中国第一高楼”以及周边近70栋大厦中,通过片区联建,近万名党员服务金融城约50万名白领,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环境营造、跨界交流等,成为协调和联络中外资企业及社会机构的独特桥梁。

无限循环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传家宝。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用“无限循环”概括党与群众的互动关系,回答了党组织运转的内生动力来源问题。

  从群众中来。中国共产党相信,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执政本领和政治智慧之源。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历史变迁是这种“无限循环”互动的缩影。1978年,18户农民冒着风险按手印,把集体土地承包到户,实行农业“大包干”,这一群众创造被决策层采纳,由此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到人民之中。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习近平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问计于民,并鼓励支持在互联网上向人民征求意见建议。

  在这样的“无限循环”中,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形成良性互动,人民的意志变为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群关系牢不可破密不可分,党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前进动力。

2.4人民“能管用”的监督机制

  人都会犯错误,政党也不例外。一些西方政要和学者笃信,一党长期执政缺少监督与制衡,不可能实现纠错,终会失去民意支持而消亡。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熵增”现象——政党如生命有机体,如果没有内部革新或外部干预,则将因不断熵增而功能减弱、效能衰退,最终混乱、无序直至死亡。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内外监督的“熵减机制”,即通过内部监督实现净化,通过接受人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消解无序、激发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内部监督

  腐败和特权是人民最痛恨的现象,也是世界各个政党面临的共同难题。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破解这一难题、克服熵增的有效途径。

  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管用的内部监督纠错机制。从党内政治学习到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思想上及时纠偏纠错;从延安整风运动到纠治“四风” ,在作风上高悬利剑;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持续加强纪律约束;从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到国家监察委员会,不断完善监督机构设置;从派驻监督到巡视巡察,有力增强震慑。中共十八大以来,先后制定修订了19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作为党的领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内部监督受到了世界的关注。2017年2月,西班牙人民党决定设立类似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党内监督机构。

  中共十八大以来,“铁腕反腐”查处官员级别之高、数量之多数十年罕见,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414人、厅局级干部1.8万人、县处级干部13.7万人。中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11月进行的民情民意电话调查显示,97.3%的受访对象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表示满意。

外部监督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回应: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认为,一个政党要保持活力、健康,不仅要靠内部力量,更离不开外部监督。

  “让人民监督”不是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人民监督如何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人民的监督权力。人民可直接通过申诉、检举、控告、举报、信访,并借助互联网、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进行监督。

  中国共产党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曾引用汉代思想家王充的话,要求党员干部倾听百姓呼声,接受人民监督。

  中国共产党还不断创新和完善各种监督渠道。“指尖上的监督”让民意搭上网络直通车。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9.89亿。庞大的网民群体催生了世界最大的民意表达场景,也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便捷高效的民意互动平台。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自2019年4月成立以来,已有上亿次的平台访问量、千万量级的留言,推动解决实际问题10万余个,快捷回应民意,及时纠正工作偏差。

  湖南省澧县自2017年开始试点村级小微权力“互联网+监督”平台,村民只需点击手机,就可随时追溯、监督村里的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收支、每一张票据。澧县甘溪滩镇河口村村民周春平说:“事事明明白白,自然心通气顺。”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什么?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能够为世界以及世界人民贡献什么?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宣示了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取向。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日益繁荣富强的成功密码,可以为各国政党建设、治国理政等提供有益经验。从共创世界美好未来的探索来看,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正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认同。

3.1 ABCDE:世界视角中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密码

  当前世界上许多政党都在探索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赢得民众支持,中国的国情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政党价值观等有其独特之处,但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探索也不乏借鉴意义。本报告尝试总结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实践密码“ABCDE”,描述世界视角中的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钥。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不输出中国模式,也没有要求别国复制中国做法。

人民至上(All For The People)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说:“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动和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到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再到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制度闭环,确保一切为了人民。

  欧洲左翼党第一副主席马伊特·莫拉说,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要为人民着想,而不像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为少部分人的利益着想。

蓝图擘画(Blueprint Drawing)

  西方政界有“选举经济周期”的现象,但中国共产党在其执政实践中基本有效地避免了“短期行为”,从而保证了国家大政方针的长期稳定性。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是一部接续奋斗史。她善于紧紧围绕人民利益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设定各阶段目标,并以“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

  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习近平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十九大又对未来中国30多年的发展做了新的战略安排。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感慨:“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定规划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计划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

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中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尤为受到世界瞩目,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拥护、战胜各种考验的关键原因之一。

  一艘穿行在暴风雨中的航船,要想行稳致远,关键靠卓越的船长掌舵领航。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历史证明,拥有坚强领导核心,党和国家事业就充满希望,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和中共伟大自我革命,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对一个政党而言,思想理论建设非常重要。对党员,要通过思想理论建设告诉他们该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对人民,要通过思想理论建设形成社会共识,凝聚起磅礴力量。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毛里西奥·桑托罗等多位海外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长久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坚持不断创新,始终实事求是,用与时俱进的理论思想武装自我。

  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组织原则,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既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可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中国共产党还有一套选贤任能的成熟机制,在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制度。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秘诀之一在于党建优势,组织部门发挥了专业的选拔、培训、约束等作用,而不少政党没有专业人员做这件事,政党领袖只能靠小圈子选择他了解和信任的人。

  反腐是一种自我革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扎紧制度的笼子”,形成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

共享发展(Development Shared)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的最高奋斗目标。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秉持“一个也不能少”理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目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中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正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要逐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南南合作等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共享发展、共同发展的理念。

高效治理(Effective Governance)

  提高治理效能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中国实现高效治理最关键最本质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架构松散的西方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以党委(党组)、支部搭建起来的严密组织体系,保证了对整个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使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无论是常态治理还是应急治理,中国的人、技、物、财等资源往往能跨地域、跨领域实现高效集中。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从抗震救灾到战疫、战贫,从建设港珠澳大桥到实施嫦娥探月工程,以及打造“北斗”“天宫”“天眼”这样的国之重器,无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治理的体现。

  实际上,使得整个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全国人民之力办的“一件大事”。

  也门议会副议长穆赫辛·巴苏拉说,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将各省各层级的人民团结起来保持强大凝聚力的政党,这是很重要的经验。也正是因为有各层级强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治理,中国才取得今天如此大的发展成就。

3.2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福祉的路径选择

  1999年的春天,北约战机飞往当时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发动持续空袭,造成一万多人死伤;22年后的春天,中国飞往贝尔格莱德的飞机上装载的则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疫苗,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往机场接机。

  塞尔维亚人民经历的这两段不同命运,也向人类社会发出了灵魂之问:这个世界是要让霸权主义继续它无情的肆虐,还是应当让人类同舟共济的美好故事不断流传?

  中国共产党给出的答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增进人类福祉的建议和倡议,而不是强行推销和推广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政治主张。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国别、种族、制度等的差异,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有利于人类社会持久发展进步的重大理论创新,符合国际社会根本利益和普遍期待。

  本报告认为,中国共产党从推动共建型和平、增益型发展、互鉴型文明三个维度,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多突出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了实现路径。

共建型和平

  和平是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础,而和平是需要各国共同争取和维护的。大国能否保持战略克制,能否提供有效维护和平的公共产品、凝聚起维护和平的全球力量,将对世界和平起到决定性作用。

  面对冷战对抗思维、零和博弈思维,面对唯我独尊、迷信武力的霸道行径、强权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始终践行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理念,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1954年,时任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团出席在瑞士万国宫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度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亮相国际多边政治舞台,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2017年,也是在万国宫,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呼吁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万国宫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和智慧的不变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巨大贡献。执政之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向世界作出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庄严承诺。

  纵览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唯一一个不依靠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走上富强之路的大国。这开创了大国以和平方式发展的新模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随着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更加积极地在国际上发挥捍卫和平、维护安全的作用。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维和官兵的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黎巴嫩、南苏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6名中国官兵为世界和平事业在异国他乡献出宝贵生命。 中国的维和行动有助于保障战乱地区的和平与人民生活的安定。

增益型发展

  1976年,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竣工,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进入21世纪,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

  从坦赞铁路到“一带一路”,中国共产党坚持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之路不断延伸。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战略,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你输我赢、赢者通吃,为促进共同繁荣注入新动能,全面增益世界发展。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的举行,为世界各国商品提供巨大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等一系列双多边合作取得进展和成果,为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

  多年来,成千上万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技术人员等奋斗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广阔的土地上,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实现发展梦想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共产党还从自身能力和大国责任出发,在应对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性挑战方面,努力贡献智慧和方案。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号召各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说,中国不但自身绿色发展很有成效,还与他国分享经验、开展合作,这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互鉴型文明

  冷战结束后,“文明冲突论”的幽灵一直在国际舞台上盘旋。近年来,这一论调更有变本加厉趋势,损害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

  不同文明是冲突还是对话、是对抗还是合作,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百年奋斗历程和理论思索给出的答案。习近平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中国共产党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并用自身实践为人类社会探索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之道。

  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生命力也与文明交流互鉴密不可分。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随着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支持各国人民加强人文往来和民间友好,为各国文明平等对话、相互启迪不断搭建新平台。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遵循“多彩、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观,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为世界文明繁荣进步提供了正确路径。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表示,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只有积极对话才能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智慧带给世界很多启示。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不断推进共建型和平、增益型发展、互鉴型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日益丰富,路径日益完善,日益成为国际共识,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六成以上海外受访者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认为,中国正在身体力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表示欢迎,期待中国为建设更和谐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然而,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头脑清醒。

  环顾全球,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仍处大流行状态,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复苏乏力,愈演愈烈的保护主义、霸凌行径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诸多干扰与冲击……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

  审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如何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课题。

  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过往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未来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正如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已向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百年只是序章,奋斗仍在路上……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英文缩写NCR)是中国国家高端智库方阵中唯一媒体型智库,以政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围绕国内外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挥调查研究、全球布局等优势,以开放思维和国际视野开展国际智库间交流合作,组织召开各类国际智库论坛。

  2019年,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中外15家知名智库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中外130多家智库参加,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和思想交流,促进理论创新、成果共享、知识传播和人员往来的国际化平台。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由六个研究中心组成:国情与战略研究中心、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传播战略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和舆情研究中心,形成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智库成果。

  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联系邮箱:zhik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