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科技进步前沿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领导在院士大会报告

时间:2021-06-03 10:38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凝心聚力 继往开来 为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而奋斗——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2021年5月29日)侯建国各位院士,同志们: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

凝心聚力 继往开来 为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而奋斗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
(2021年5月29日)
侯建国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在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盛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昨天的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系统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5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四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五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殷切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在昨天下午的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出了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对营造良好环境、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做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今天下午,刘鹤副总理也将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就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对两院工作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亲临院士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对广大院士和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学部主席团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院士审议。

一、过去三年的主要工作回顾

2018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三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其中包含着我们院士群体的创新和贡献,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昨天重要讲话中,提到的许多重要科技成果,都是由院士牵头或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完成的,体现了院士群体的科技领军和学术引领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以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中科院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奋力开展科研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首次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在病原鉴定与溯源、检测技术与诊断设备研制、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科技抗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院士从不同角度为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积极建言献策,两院还联合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科技能力建设”应急咨询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支撑。

三年来,许多院士作为院士群体的杰出代表,受到党和国家的褒奖和表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于敏、王大珩、王选、孙家栋、吴良镛、陈景润、程开甲、潘建伟8位院士获“改革先锋”称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敏和孙家栋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叶培建、吴文俊、程开甲3位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此外,卢永根、陈俊武院士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曾庆存院士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胸怀祖国、献身科学、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科技界和全社会学习与弘扬。

这三年,有58位院士不幸辞世。他们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学部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科学精神和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在此,我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过去三年来,在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的领导下,在广大院士的积极支持和努力下,学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学部建设和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绩。
(一)坚持政治引领,党对学部工作的领导显著加强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广大院士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要会议精神。2019年下半年,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九项重要指示精神,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进行了专题部署,组织学习研讨,把广大院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上来。广大院士还在本单位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组织修订院士章程,体现新发展阶段对院士工作的新要求。2018年初,学部主席团决定启动院士章程修订工作,并成立专门小组,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形成了院士章程修订稿。在此过程中,学部主席团、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多次专题研究。新修订的章程凝聚了广大院士的共识,体现了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对院士群体和学部工作的新要求。这次院士大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讨论和审议通过修订后的院士章程,为学部长远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制度基础。

三是院党组加强领导,积极支持学部主席团履行职能、发挥作用。院党组多次专题研究学部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学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中央巡视整改要求,院党组建立了定期研究学部工作制度,学部建立了定期向院党组报告工作制度,并明确了相关重大事项和工作流程,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学部和院士工作全过程。院党组还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听取院士意见和建议,为院党组加强和改进学部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完善增选机制,2019年院士增选工作顺利完成

一是严格院士标准,把好院士队伍“入口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院士候选人组织审核把关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对候选人投诉调查处理的工作程序,完善了公示机制,更加重视考察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和科学道德与学风情况,努力把德才兼备的优秀科学家选进院士队伍。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优化院士队伍结构。制定了院士增选特别推荐评审暂行办法,单列名额指标,加强了对重点领域候选人的特别推荐和评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外籍院士选举工作的组织引导,增加了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名额,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科技实力较强的中小国家的候选人。同时,继续加强对新兴和交叉学科的支持。

三是严肃增选纪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在增选工作各环节,学部主席团都对院士、被推荐人和工作人员提出明确纪律要求,及时进行提醒,并组织签署诚信责任承诺书,还向候选人发布公开信强调纪律要求。增选会前,院党组向全体参会院士和工作人员印发了严明增选纪律、强化纪律要求的通知。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19年共有6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位外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院士队伍注入了新的力量。其中,4名新兴和交叉学科、5名国防领域优秀科学家当选院士,5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当选外籍院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次院士大会只能为近期在国内工作的3位新当选外籍院士颁发证书。借此机会,我代表学部主席团向所有新当选的外籍院士表示祝贺。

(三)加强咨询评议,科技智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紧扣中央重大关切,组织开展了一批重大咨询研究。改革咨询评议工作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实施重大咨询项目管理办法,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比如,围绕碳中和、“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我国基础和前沿技术的差距及对策、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科技数据安全等国家战略问题,部署了多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布。

二是发挥院士群体专业优势,组织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咨询研究。聚焦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能源资源环境、信息与网络安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老龄社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发展战略、南海石油天然气综合开发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咨询研究。学部还自主部署或接受国家相关部门委托,围绕我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基础学科教育、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改革、有关国家实验室组建和重大任务部署等问题,组织开展咨询评议,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三年来,学部共部署咨询评议项目112个,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咨询报告90余份、院士建议30余份,一些重要意见建议在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法律法规、重大战略部署中得到采纳,有效发挥了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作用。科技智库制度和支撑体系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研判科技大势,学术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是持续推进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三年来,组织近300位院士和千余名优秀科学家系统梳理学科发展脉络及趋势,科学前瞻未来发展方向,出版“学术引领”系列丛书30余册。2019年,与基金委联合启动面向2035年的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

二是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依托学部加强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各辑学术指标在国际同学科排名中明显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标杆。三年来,以中科院院士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两刊的论文680余篇,院士为“两刊”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以院士大会学术年会、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科学教育论坛等为载体,聚焦科技前沿热点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先后举办了30余场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

三是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学部牵头组织并主动参与全球性重大问题合作研究,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的共同主席单位;主办雁栖湖会议,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学部还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积极推进与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一些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交流合作。许多院士通过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途径,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学部还组织评审了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有5个项目和6位青年科学家分别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和青年科学奖。

(五)加强学风建设,明德楷模作用不断彰显

一是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和学风。2019年,联合工程院发出《关于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做作风和学风建设表率的倡议书》,号召全体院士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精神,以实际行动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去年以来,在“老科学家入党志愿书联播”活动中,展示了50多位院士的入党志愿书,彰显了他们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三年来,学部组织开展了86位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举办了科学道德宣讲等一系列活动。

二是大力倡导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围绕基因编辑、大数据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脑科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组织开展了多项科技伦理课题研究并举办了科技伦理研讨会。2018年底,针对基因编辑婴儿等重大科技伦理事件,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第一时间公开发布声明,捍卫科研伦理,回应公众关切,引导社会舆论,起到良好效果。一些院士还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科研伦理和学风问题调查处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院士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在科研工作中带头践行、大力弘扬负责任的科研理念,推动科技伦理体系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院士行为规范制度建设。落实中央有关要求,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中国科学院学部纪律处分规定》等文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院士工作站清理规范工作。目前,所有院士受聘院士工作站的数量均已符合要求,并建立了常态化的报备制度。同时,继续做好落实院士退休制度及院士兼职情况报备等工作。

(六)持续拓宽渠道,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拓展“科学与中国”品牌科普活动。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及时策划推出“科学与中国”云讲堂系列,围绕粮食安全、病毒与疫苗、碳中和、脑科学、航天科技等话题,以网络直播形式组织院士专家开展多场讲座。同时,通过“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推送院士专家讲座视频“课程包”。在广大院士的积极参与下,“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的高端科普品牌。

二是多渠道推进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策划组织《中国科技热点述评》,围绕转基因、人工智能、5G与星链、疫苗、可再生能源等科技热点问题,向公众提供专业、权威的解读。组织开展了30余场“科学思维与决策”院士报告活动,为中央和有关省区市领导干部培训提供了高端科普资源。学部与央视合作推出的《探秘抗生素》等科普片,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围绕加强和改进我国科学教育,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组织深入研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此外,学部作为全体院士的大家庭,努力做好院士联系与服务工作。在中央领导关心关怀下,在中组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支持下,院士体检、就医服务得到进一步改善。学部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与院士们的联系和沟通,努力帮助院士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年来学部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是广大院士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同志们大力协同、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部主席团,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白春礼院士。自2011年担任中科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以来,白春礼院士带领学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和院士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科技智库建设,为学部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部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向白春礼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新时期学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对学部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人类面临包括传染病防控、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等诸多共同挑战。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成为博弈重点和竞争焦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科技创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中的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学研究体系和研究范式、产业创新体系等,都面临变革甚至重塑,高端人才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第一资源。

从国内形势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需要依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同时,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领军人才和杰出团队数量、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科研环境和作风学风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较大差距。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擘画了我国未来1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首要任务。下面,我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部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各位院士讨论和新一届学部主席团研究。

(一)坚持党的领导,积极稳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学部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引领,把广大院士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和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学部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科院党组将坚持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学部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支持学部主席团开展工作,进一步落实中央对院士的关心关怀,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部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完善院士制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要求通过深化改革,“使院士制度更加完善,真正守住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去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进一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作出了部署。在昨天的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刘鹤副总理近期在广州就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开展专题调研,也对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院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多次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题研究,广泛征求院士专家意见建议,并与工程院进行了专题会商。广大院士积极赞成改革、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综合起来看,下一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战略需求出发,深入研究院士作为关键少数,如何更好发挥在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找准关键环节和深层次突出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三是坚持系统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又注意选准突破口、抓住牛鼻子,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效。四是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经验相结合,既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人才队伍的实际出发,又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发展和完善我国院士制度。

(二)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努力担当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学部的重要职责。总体上看,中科院院士群体是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领军人才队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党和国家也给予了我们崇高的荣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党、国家和人民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院士队伍。广大院士要以实际行动带头担当时代使命,发挥学术引领和核心骨干作用,带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我们更加专注于科研,尽量减少兼职,更加聚焦本专业领域,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在一线工作的院士要立足本职岗位,聚焦专业领域,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广大院士还要把发现、培养、举荐优秀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责任,慧眼识才、言传身教、奖掖后学、甘为人梯,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培养更多优秀后备力量。

做好院士增选工作,是加强院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这项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们要更加重视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出发,更加重视是否有重要科学发现,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进一步关注新兴交叉学科以及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优秀人才,关注长期甘坐“冷板凳”、勇于探索“无人区”的优秀科学家,持续优化院士队伍结构。要持续改进完善增选制度和程序,坚持德才兼备,质量第一,严格增选标准,强化推荐责任,严肃增选纪律,加强审核把关,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今年是院士增选年,我们要本着对党和国家科技事业负责、对院士队伍建设和院士称号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院士增选工作,把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真正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才选拔到院士队伍中来。

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在昨天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强调了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代表我国科技界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是学部的一项重要职能。广大院士要保持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带头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渠道,提高合作成效。同时,要加强外籍院士队伍建设,适度扩大外籍院士队伍规模,更好发挥外籍院士的独特作用。

(三)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更好支撑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

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一直是学部的重要职能。1955年学部成立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组织全国的中科院院士,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计划等提供咨询建议,第一项工作就是建议和组织编制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十二年规划)。此后,学部持续组织广大院士专家,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及科技发展重大问题,承担了一大批咨询评议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很多意见建议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和有关政策法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对学部发挥智库作用提出明确要求。在昨天的开幕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总结经验,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

加强科技智库建设,要紧扣党和国家决策需求。当前,国际形势和格局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党和政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决策咨询与服务。我们要围绕党和政府所思所想、所急所需,聚焦重大关切,发挥专业优势,以科技咨询支撑服务科学决策,从“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发展”两个维度,提出有针对性、务实管用的咨询意见建议,为国家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聚智赋能。

加强科技智库建设,要加强前瞻研判和战略谋划。要基于科学精神、全球视野、专业责任和独立立场,前瞻分析和研判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敏锐感知和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提出能够烛照现实、引领未来的科学思想和政策建议。当前,特别要围绕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十四五”科技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重大战略和重大问题,组织开展高质量战略研究和咨询评议工作,努力产出有深邃科学思想、有重要应用价值、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高水平成果。

加强科技智库建设,要坚持以学部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院士专家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发挥好学部主席团、咨委会的顶层策划和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好各常委会和专委会的选题、组织和审核把关作用,发挥好各类智库平台机构的支撑保障和综合集成作用,广泛汇聚院士群体和国内外高水平专家的智慧。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抓大放小,重点抓好重大选题、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提升智库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要加强开放合作,深化与有关决策机构的需求对接和联系,拓展与国外科学院及国内外著名智库机构的交流互鉴与合作。

(四)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带头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院士群体提出殷切期望,在这次大会上又对我们提出“四个表率”的要求。学部是一个有着科学民主、唯实求真光荣传统的学术团体,是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的科学殿堂。在学部历史上,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主动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他们的光辉事迹激励了一代代科学家的成长,也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和尊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手中。我们要把加强作风学风建设作为学部长抓不懈的根本任务,持续组织开展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宣讲活动,进一步发挥好院士群体的明德楷模作用,持续推动学术生态建设。在昨天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障科技人员的科研时间,减少科研人员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强调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我们要从我做起,从日常工作生活做起,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头践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追求学术卓越,崇尚学术民主,恪守科研诚信,谨遵科研伦理,坚守学术道德,涵养清风正气,为我国科技界纯净科研作风学风、厚植创新文化根基发挥表率作用、做出应有贡献。

(五)加强学部自身建设,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学部事业是个有机整体,学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要根据学部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这次学部主席团和各常委会、专委会换届,稳妥有序做好工作衔接,进一步加强学部组织建设,优化学部领导机构职能。要结合《院士章程》修订工作,全面加强制度建设,系统梳理修订各项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要坚持以点带面,统筹做好科学普及、学术活动与出版、科学传播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学部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发展。

联系和服务广大院士,是学部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要加强学部工作机构能力建设,统筹学部、院部有关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密切和加强与广大院士、特别是人事关系不在院属单位院士的联系,努力在事业上、工作上、生活上,为院士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把学部这个全体中科院院士的大家庭建设得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学部工作,新一届学部主席团和各常委会、专委会,将根据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院士们在会议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系统研究,做出具体部署。希望各位院士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积极关心、参与和支持学部工作,共同推动学部各项事业不断开拓新局面、努力再上新台阶。

各位院士,同志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部工作也正处于承前启后、破题开局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继往开来,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坚持报国为民,矢志科技创新,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5月29日)
李晓红

各位院士,同志们:

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我们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2021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疫情阻隔了我们去年的相聚,在抗疫取得重大胜利后,我们在此共商院士队伍建设大计,显得格外珍贵。首先,我谨代表院主席团对各位院士表示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代表主席团向大会报告工作,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二是关于两年来的主要工作;三是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思考;四是关于做好本次院士增选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5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作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更好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战略引领,推动关键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

昨天晚上,我们召开了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们深入交流了学习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在全体大会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此,我对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提三点要求。

一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总揽全局,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作用提出殷切希望。讲话立足我国科技工作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回答了事关科技事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我们开创建设科技强国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二是充分认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是有效解决事关国家全局的现实迫切需求和长远战略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主动担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大使命。

三是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两院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指出,两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好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在新时代建设高水平院士队伍、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希望各位院士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转化为投身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个面向”,勇担建设科技强国重任。

二、两年来工作的回顾

工程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动工程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牢政治机关意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做好巡视整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治机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坚决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放在首要位置,高度重视、狠抓落实,闻令而动、雷厉风行,高水平高效率圆满完成中央批示的各项任务。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倚重的高端智库,主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切的紧急重大事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两年多来共立项476个咨询研究项目,完成中央交办任务51项,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院士建议》91份。“航空发动机”“粮食安全”“京张智能高速铁路”等高质量研究报告产生重要影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纳。

第二,疫情前线展现使命担当,科技抗疫铸就光辉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院党组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疫情专项工作组,组织院士尽锐出战,累计400余人次围绕疫情防控、科学救治、复工复产等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和提出疫情防控建议,凝练形成51期建议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其中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开设方舱医院等多项高质量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承担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职责,推动“三药三方”应用;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环境风险防控”国家应急攻关项目,开展环境应急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

院士们在患难时期以仁心大爱忘我奉献,即刻奔赴抗疫的第一线。钟南山、张伯礼、陈薇、王辰、李兰娟、黄璐琦、乔杰、董家鸿、程京、曲久辉等院士们围绕疫情研判、疫苗研发、中医药应用、病患救治、病毒溯源等自觉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各领域院士通过药物研发、大数据分析、防护技术和医用设备研发等多种科技手段,为武汉医院建设、应急预警、医废处理、农产品销售、复工复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绘就了一幅众星云集、各显神通的抗疫英雄谱。他们是全国人民无比信赖的精神支柱,是科技抗疫的钢铁长城。

经此一战,科技力量护佑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身处疫情阴霾中的人们提供了抗疫利器;经此一战,中国工程院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响亮名片闪耀神州;经此一战,院士们的崇高精神传颂中华大地,院士们的风采走进千家万户,广大院士功勋卓著,战果辉煌。

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伯礼、陈薇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李兰娟、黄璐琦、乔杰等多位院士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工程院应对疫情专项工作组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刘鹤副总理对我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工程院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十分出色,向大家表示由衷感谢!望以革命的人道主义为宗旨,坚持科学精神和忘我奉献,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院党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院士群体跨行业、跨领域、多学科的智力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运用科技力量推动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会泽和澜沧两个深度贫困县从扶贫前贫困发生率40%以上到如期实现脱贫摘帽,逐步探索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构建协同推进机制”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多年来,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腹地山区到边陲高原,遍布大江南北,跨越祖国东西,覆盖机械、信息、化工、能源、土木、环境、农业、医药、工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120余位院士自觉深入扶贫一线,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市(县)广泛开展科技扶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农民院士”朱有勇长期扎根澜沧扶贫一线,把来自拉祜族的土豆带进了人民大会堂;“木耳院士”李玉深入白山黑水,带动“小木耳,大产业”;“柑橘院士”邓秀新带领江西赣州等地农民谱写21世纪的新《橘颂》;“油菜院士”傅廷栋把油菜花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脱贫花”“致富花”;唐华俊在乌蒙山上示范推广十多万亩燕麦新品种;陈剑平心系留守儿童,打造农业综合体新模式;方智远让“冷凉蔬菜”在阴山脚下“热”起来。

院士们不畏艰难困苦,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甘做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找准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书写了科技支撑脱贫攻坚的新篇章,涌现出一大批扶贫典型,生动诠释了科技报国、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第四,科技合作落实落地,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进优化院地合作协调机制和组织结构,规范和促进地方战略研究院健康有序发展。两年多来新成立浙江、云南、上海、吉林、山东、江西等地方研究院,积极筹建雄安研究院,形成了覆盖长三角、粤港澳、东部沿海、成渝、中南等重要省市和片区的布局,为地方集聚创新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以地方战略研究院为依托,组织院士专家围绕福建生态文明省建设、江西吉安电子产业、成渝双城经济圈、广深高速磁浮、海口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等地方重大任务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聚焦高速列车轮对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集中科技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打造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平台。组织“荆楚院士行”“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两院院士四川行”“民营企业院士行”等活动,深入企业与科研一线研讨调研,推动加快院士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近年来的院地合作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院科技合作的平台前景广阔,地方对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服务地方和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五,积极拓展智库职能,扎实推进第三方评估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工程院评估工作,国务院专门赋予我院评估职能,以工程院的评估结果作为有关工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按中央要求,对国家实验室和重大工程专项、对最具挑战性的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等开展独立第三方评估,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形成和不断提升第三方评估能力,制定了《第三方评估工作管理办法》,组建了专门化的评估队伍,初步建立了规范的评估流程和标准,奠定了以数据为支撑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基础。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政策法规、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项目实施等,积极组织院士开展科技评估,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意见,扩大咨询研究影响。先后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周年评价”等项目评估工作。

第六,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院士队伍,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院士工作的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院士队伍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大局。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改进院士增选制度,落实优化院士队伍结构各项举措。加强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院士增选特别通道建设,优化相关评审程序;在院士增选中明确优先支持专业学科以及具体落实措施,避免马太效应;开展西部边远地区院士增选专题调研,制定倾斜支持政策。

强化院士队伍科学道德建设,修订《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为规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严格执行《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要求,对院士行为提出全方位规范,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全面规范院士兼职和受聘院士工作站。

第七,扩大智库学术影响,打造世界高水平科技期刊

做好学术活动顶层设计,两年多来,举办以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等为代表的学术活动198场,重点打造“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长城工程科技会议”等品牌。不断提升Engineering系列期刊学术质量,在院士们的共同努力下,多措并举,推动旗舰刊Engineering的SCI影响因子达到6.50,在全球工程综合领域期刊中排名第4;6本分刊在全球各自领域期刊中排名进入前50%。

第八,积极参与国际工程科技治理,深化拓展国际合作

深入拓展与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重点国家工程科技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持续推进中外联合咨询研究项目。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云外事”,继续主动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强化我国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权,在能源、可持续发展、工程教育等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坚决反对污名化和疫情政治化,分享抗疫中国经验。主导中美英三国工程院签署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声明》,并联合主办应对疫情系列线上研讨会,在呼吁加强疫苗研发国际协作的同时,提倡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深化创新合作。

各位院士,同志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体院士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经过院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发展,在此,我代表院党组对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对照党中央的要求,我们在院士队伍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狠抓落实,进一步推动我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在完善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昨天在大会上指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根本遵循。院党组对如何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怎么改革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希望广大院士站在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真知灼见,我们将广泛听取广大院士的意见建议,汇聚集体智慧,不断完善院士制度。

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院士制度的本质特征

我国的院士制度是国家设立的重要人才制度。我国院士制度的初衷是要凝聚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是要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我国院士制度的目的是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领军人才队伍,是要打造引领国家创新方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院士制度的核心在于坚持党对院士队伍的领导。要坚持党的政治引领,希望各位院士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铸牢思想政治根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院士肩负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历史使命,这是我国院士制度区别于西方的鲜明特征。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就是要立足我国院士制度,发挥好排头兵的表率与导向作用,让科技报国的传统薪火相传,让学术荣誉的丰碑屹立不倒,让笃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弦歌不辍。

第二,深刻把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紧迫性,敢于直面危机应对挑战

多年来,工程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和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院士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学科、区域结构不均衡,院士增选政策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院士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院士称号承载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院士应邀参加各种与本学术领域无关的活动,不合理站台、撑门面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有的院士在两个单位或多个单位受聘取酬,饱受社会诟病的“跑院士”现象屡禁不止。极个别院士的不端行为,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在院士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是历史性的,有些是机制性的,有些是因为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思想上的,是观念上的。要勇于承认我们是人不是神。要敢于直面问题,正视不足,加强自警自励,增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紧迫感和迫在眉睫的危机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发挥好我国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导向性作用,建设好服务国家和人民需要的院士队伍。

第三,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几点举措

一是进一步发挥院士队伍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创新活力。长期以来,广大院士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积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为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国家面临重大和危急问题的时刻,我们要挺身而出破解难题,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要求,努力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一方面主动向中央请缨承担重大任务,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科技主管部门衔接和协调,进一步争取有利于院士发挥创新作用的条件,激发院士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希望各位院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实现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把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作为对他最好的纪念,学习他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发挥院士群体作为关键少数的突出引领作用,推动科技界形成矢志报国、潜心科研的良好创新生态。

二是杜绝非学术因素影响,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面的保障机制,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建立保障科研人员科研精力和时间的机制。院士们也要加强自律、加强对团队的管理,更加专注于科研,更加聚焦本专业领域,要自觉抵制应邀参加与自己学术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站台等活动。

三是避免院士头衔滥用,加强院士队伍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我们要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院士兼职,尽力解除附加在院士身份上的利益捆绑,推动协调有关部门不要把学术无关的各项职能、利益、资源与院士头衔挂钩。不要当“全能院士”,坚决拒绝无实质性意义的挂名或头衔,不接受所谓“双聘院士”等类似称谓,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要配得上院士证上的庄严国徽。我们要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对违反学术道德、违规违纪的现象零容忍,实施停止一定期限内提名权和评审权等处理措施。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清除影响院士队伍建设的消极因素。

四是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提升院士队伍质量。聚焦保持院士队伍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适度扩大院士队伍规模,院士增选必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必须要不断优化院士队伍学科、年龄和区域结构,必须要适应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科技强国的需求。充分发挥院士增选导向作用,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在院士评选中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接受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拓宽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强化提名责任,向长期扎根一线潜心做学问的专家倾斜。希望大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院士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要求,胸怀大局、着眼长远,为国举才、为国育才,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推动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四、扎实做好本次院士增选评审工作

院士增选是院士队伍建设的关键,关乎工程院的生存和发展。今年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后的第一次增选,是建党100周年关键历史节点背景下的一次增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全局高度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秉持严而又严的学术标准,牢记院士增选庄严使命,选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让科技界心悦诚服的优秀科技领军人物。在这里,我代表主席团强调三点要求。

一是从政治上把关,坚定为党为国举贤荐能的立场。院士增选是院士队伍建设的关键,社会关注度高,希望各位院士在增选过程中,全面把握“四个面向”的深刻内涵和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发展的战略意义,在评审中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德才兼备,更加关注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优秀人才,更加关注长期工作在工程科技一线、优先支持学科、西部边远地区的候选人,更加关注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青年才俊。

二是从学术上把关,坚定以学术水平和重大贡献论英雄的立场。希望各位院士在评审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破四唯”和“立新标”的要求,加强对候选人学术成果的甄别,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选出学术水平确实高、确实有重大技术发明和成果、确实对国家作出重大实际创新贡献的优秀专家。对担任单位主要领导职务的候选人,从多维度对其科研成果进行甄别和判断,特别是要把个人作用和集体作用区别开来,把个人成果和单位成果区分开来。

三是从纪律上把关,坚定驰而不息正风肃纪的立场。铁的纪律是确保院士增选公平公正的保障。希望全体院士和机关工作人员始终绷紧纪律这根弦,严格执行《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高度警惕出现的新型“跑院士”手段,落实回避制度,杜绝拉票助选,千万不要为了自己单位的候选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去拉关系说好话。对于在增选中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候选人,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对不端行为不姑息、零容忍,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充分发挥我国院士制度作用、建设一支生生不息的高水平高质量院士队伍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希望大家秉持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锻造的伟大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经得起历史检验、无愧于人民期待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和院士增选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部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6月1日,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王志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统筹“两个大局”,科学分析了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深入总结了党领导下我国科技发展的百年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向科技界发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动员。习近平总书记对2016年“科技三会”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高端产业、民生科技、国防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和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这些长期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认真加以解决。

王志刚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行战略谋划,并从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五个方面对科技创新作出系统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寄予厚望。

王志刚说,部系统各单位和全体党员干部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作为科技部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坚决落实到位。一是进一步强化政治站位,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意图。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落实推进工作最重要、最基本、最根本的要求,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化思想认识,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的关键作用。二是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决啃下“硬骨头”。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大而化之;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内涵、指向真正研究透,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中央财经委等会议上对科技创新的部署贯通起来,在做好部内任务分工的基础上,站在党和国家科技工作全局的高度,与科技口有关部门深入沟通、协同配合,形成贯彻落实的若干重大主题任务,分层次、有步骤地抓好落实。特别是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加快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认真听取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意见建议,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多出创新成果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三是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推动各项重大科技任务落实见效。在党中央把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关键时刻,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动员的关键时刻,部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始终“在状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到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责任中,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把每一项科技工作都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