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科技创新发展 > 正文

“科技三会”院士、代表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时间:2021-05-31 15:40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努力肩负时代重任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三会”院士、代表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原创 中国科学报 2021年5月31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强化国...

努力肩负时代重任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科技三会”院士、代表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原创 中国科学报 2021年5月31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高雅丽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让广大院士深受鼓舞和鞭策。

当天晚上,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士代表座谈会,院士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奋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

中国科学院要积极发挥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研管理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了详细阐述,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既有指导意义,又带来新的任务和挑战。例如很多矿产都是深部地质过程所致,有了成矿构造背景的认识,才知道能在哪里找到国家需要的资源和能源,这是与国家需求和目标紧密相关的基础科学重大问题。但目前绝大多数探测技术和装备都是国外引进的,因此我们要在深地探测和资源、能源等方面前瞻布局,进一步发挥好中科院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列举了一组广东省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数据:2020年广东省科研投入3200亿元,其中企业出资超过80%,企业研发人员约占90%;深圳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在基础研究上需要政府层面多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的担当和‘有为’。”王曦说。

“习近平总书记对目前信息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讲得比较清楚,例如材料领域在集成电路芯片、工业软件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支撑解决‘卡脖子’关键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表示。

创新,建设人才培养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

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是一名高校教师,她认为:“我们要甘当人梯,积极投入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为一位来自祖国西部地区的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感慨道:“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客观地说,新疆高端人才有缺口。我们要改变‘孔雀东南飞’的窘况,通过事业留人、引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我们要承担选拔青年‘千里马’的责任,要培养年轻人,特别是要在西北地区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前沿的高水平人才。”肖文交表示。

引领,不断弘扬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

于吉红认为,作为一名院士,要身体力行地弘扬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实际行动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发挥引领作用,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带领科研团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力争取得更多标志性的原创成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进步作出贡献。

“在西部地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很重要,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普及。当前新疆的公众科学素养与全国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要开展科普工作。这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标对表,坚定不移地做好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肖文交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院士群体提出了‘四个表率’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工作和生活做起,带头践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专业科研活动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院士群体应有的贡献。”侯建国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立自强 不负使命
作者|郑金武 李晨阳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院士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

当晚,中国工程院组织院士代表召开座谈会,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畅谈在科技创新征程中的伟大梦想。

深化改革:维护院士称号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革院士制度,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在院士评选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加强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表示,要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把科学评价落到实处,主要看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效。

“有些人一个奖都没有获,但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增选院士,要甘为人梯,把这样的人选出来。”

“身为院士,应当争做学术道德的楷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切实维护院士称号的荣誉性和学术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说,“我本人在高校工作,面向广大学生,对自身的学术道德要求理应更加严格,要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保护创新: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这段讲话,引起了掌声雷动。

“我非常欣赏赞同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句话:‘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直言,“这句话真了不起!”

钟南山表示,院士们应景性和站台性的活动太多了,对安心做研究工作有非常大的影响。
“例如许多科技评审会,很多都是院士,如果没有院士,就会认为级别不够高,开会如果没有院士参加好像就不够规格,这也是不大好的理念。”
“谈到院士的时间,我个人也很有触动,大家已经忙到连认真讨论问题的时间都没有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说,“做人工智能的都知道,1956年的一场会议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会议开了8个星期,只花了7000美金,只有10个人参会。现在大家花8周时间讨论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希望,工程院的院士每年能有几周的时间静下心来,讨论一个真正的问题。”

自立自强:肩负“四个面向”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锡城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要把科技自立自强这件事,落实到科技工作当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这些年,我国科技发展已奠定了雄厚基础,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在高铁、航天、船舶,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院士们都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需要院士们继续前进,在一些差距还很大的领域,做出颠覆性的东西;我们有志气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们的科技工作做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则表示,一个没有自信自强的民族,无以自立于世界之林。 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今天没有的,明天一定要有。
“为了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我们在科学重大理论、重大发现、重大发明上,不仅要书写历史,而且要改写历史,在人类文明史、发展史上烙上更多‘中国印’!”

“四个表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同时也使我们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说,“科学无国界,科技工作者和院士要心中有祖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则表示:“我们处于承上启下的年龄,现代化的建设要一代代的专家人才接续奋斗,因此我们要甘为人梯,努力培养后学,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则表态道:“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一员,我们一定带头回归学术,扎根科技一线,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科技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发出总动员 吹响“冲锋号”
作者|胡珉琦 沈春蕾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向科技界发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动员,再次吹响“冲锋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引发热烈反响。

殷殷嘱托激发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如数家珍般一一列举2016年‘科技三会’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展开了一幅新时代党领导科技事业阔步前进的壮美画卷,擘画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

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不无兴奋地说道,这将极大鼓舞和鞭策全国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汇聚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样热血沸腾的还有“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提到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这是团队前后四代科技工作者100多人20多年努力的成果。”
姜鹏说,“我们深深感受到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荣耀,一定会继续努力,绝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作为从事基础前沿学科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詹仁斌表示,一方面,要继续瞄准甚至引领国际地层古生物学前沿,取得更多重要原创成果;另一方面,还应更加积极主动服务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主动与产业部门对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为产业部门解决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卡脖子”的基础地质问题。

谆谆教诲指明前进方向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构建引领型国家创新系统,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型领军企业改革以及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国家实验室体系中的一分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意识到,当下的国际竞争就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竞争。
科技不但是“四个面向”之首,更是“四个自信”的时代保障,因此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与自动化和智能科技领域的同仁一起,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发展创新智能科技,力争成为本领域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扩展智能科技的认知边界,掌握定义权并发挥引领作用,使智能科技向善,并真正造福人类。”

过去20年,知乎董事长兼CEO周源亲眼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科技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这为我们科技企业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

周源表示,将以身作则,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温暖鼓励直抵科技工作者内心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真是说到了大家的心坎儿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广大科技人员的共鸣。
倘若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与韧劲,没有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就很难取得重大突破。

龚旗煌希望,不办少办应景性活动,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少不必要的评审评议、论坛仪式等,把更多时间留给科技人员从事研发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未来的人才工作提出了几个要求:首先,要为年轻人创造更快成长的环境;其次,建立专心做科研的氛围,不能让年轻一代跟着帽子走、跟着评审走、跟着虚荣的荣誉走;此外,科学探索带有不确定性,研究领域越前沿,失败的概率也就越高,一定要给年轻人更大的容错空间。

精神支撑引领科技创新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王长林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望。

“作为学会工作者,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广西科技馆馆长黄星华表示,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将从两方面扎实有效地弘扬科学家精神。
一方面,注重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培育时代新人。
面向青少年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激励和鼓舞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建功立业,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风尚;另一方面,注重在科技馆打造线上线下“科学家精神”科普专区。
通过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展品激发参观者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科学教育活动。


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中科院这些成果被总书记点赞
原创 倪思洁 中国科学报 5月31日 作者|倪思洁

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到了来自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战略高技术领域、高端产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民生科技领域、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中有不少来自中科院,总书记的“点赞”对科研人员来说,既是一份鼓励也是一份鞭策。

大国重器助力原始创新

在中科院,有一群人,他们密切合作,全力攻关,用一个个大国重器搭起人类通往自然奥秘的阶梯。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在“嫦娥五号”探月任务中,中科院多家单位承担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及多项工程关键产品的研制。
其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还建成国内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具备“地外样品”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020年7月23日,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中国人的探火之旅正式开启。中科院承担了部分攻关工作,如上海天文台承担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测轨分系统研发任务,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承担了关键材料研制任务,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作承担了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等研制任务……

以大国重器为平台,中国人迈上解开宇宙之谜的征程。2020年12月10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GECAM)——“怀柔一号”发射升空,入轨后很快就观测到了伽马暴、磁星爆发、中子星热核暴、太阳耀斑以及地球伽马闪等各类爆发现象。

2020年8月10日,该研究所“慧眼”卫星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论文,表示观测到迄今为止人类直接且非常可靠地测量到的宇宙中最强磁场。2018年2月27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于4月18日得到国际认证。

在助力人类探索自然方面,中科院也在不断努力。

2018年8月,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研制的散裂中子源建成并开放运行,成为我国首台、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之一。这座被称为探索物质微观结构“超级显微镜”的大科学装置,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提升了我国在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2020年12月4日,《科学》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的76个光子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该研究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2021年5月7日,《科学》又发布了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制的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其为目前公开报道的世界上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

战略突破抢占科技高地

在中科院,有一群人,他们突破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留下中国人自己的足迹。
2020年6月8日,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载誉归来。

本航次中,“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5个月后,2020年11月10日,由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再创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科院全方位参与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如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了北斗三号10颗全球组网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2颗试验卫星,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攻克了星载氢原子钟等关键核心技术。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中,空间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牵头负责。

2020年12月26日,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世界上束流强度最高深地实验设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束流强度达到2毫安,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强流高压加速器制造技术。

2020年6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刊发重要成果,他们利用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实现了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

科技创新服务国计民生

在中科院,还有一群人,他们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创新科技,改变百姓生活。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出现。
2019年12月31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初步确定由金银潭医院送来的不明原因肺炎样品为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2020年1月2日,科研人员确定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月5日第一时间成功分离得到病毒毒株,支撑国内打响科技抗疫战。

2018年11月6日,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发的我国首台国产自主医用大型放射治疗装置——武威医用重离子治疗示范装置开始实施临床试验治疗,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第四个掌握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国家。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为了实现港珠澳大桥120年的设计标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自主研发了“SEBF/SLF高性能涂层加牺牲阳极”联合防护技术,使港珠澳大桥成功打破国内“百年惯例”的设计标准。

2020年11月9日,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院士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通过成果鉴定。该技术采用新一代催化剂,通过对反应器和工艺过程的创新,不需要设单独的副产的碳四以上组分裂解单元,便可实现单套工业装置甲醇处理量每年300万吨以上,流程模拟结果显示工业装置吨烯烃(乙烯+丙烯)甲醇消耗可降到2.62至2.66吨。

2017年,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预热燃烧技术,实现半焦、残炭的高效燃烧和氮氧化物的低排放,打破了低阶煤分级分质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为这一链条上的最后一环——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的高效清洁燃烧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9年,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河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通过成果鉴定,实现了常规和非常规污染物排放优于超低排放限值,使钢铁行业实现整体超低排放。

“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科院科技工作者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攀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动员令”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奋斗方向
新华社05-31 12:49新华社官方帐号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题:攀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动员令”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奋斗方向

  新华社记者

  在一场事关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盛会上,中国向世界发出了“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宣言。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新时代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使命和奋斗方向,是新的科学“进军号”和“动员令”。

  参加大会的两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创新驱动发展”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技不断勇攀高峰,创新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定方位、抓关键,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8日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是科技强起来的关键支撑。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自主创新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概括了我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问题。”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院士说,“讲话中蕴含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创新无论在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上都呈现加速度跃升趋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会场的热烈气氛,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琪院士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事业所处的方位,面对新一轮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党中央主动识变应变,为中国科技制定了从自主创新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整体战略。”

  “嫦娥五号”、火星探测,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这两项重大研究任务,让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倍感荣幸。“如果当初不能承担风险,往后退了,恐怕就达不到现在的创新高度。”吴伟仁感慨,“我们科技工作者就是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国产大飞机取得的每一个新突破,都让习近平总书记挂念。

  “目前,C919客机正在全国多地进行试飞,力争今年年底取得试航证。”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说,“我们要把总书记的关怀和对大飞机的要求带回去,激励大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立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说,我国的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相对以往来说,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今后要在科学思想上不断创新,在空间技术上不断突破,为航天强国、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蹲得深,爆发力才强;助跑快,才能跳得更远。
  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郭雷院士从事的控制理论研究,是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郭雷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是低级重复,我们要力争在数学算法、控制算法等方面做出更多自己的高水平成果。”

  长期从事芯片材料研究的王曦院士,对缺“芯”之痛有着切身感受,也深感责任重大。“大硅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过去完全依赖进口,通过这几年努力,自主制造的大硅片已经实现量产,正在努力进一步扩大规模。”王曦表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做减法、促活力,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总书记说的这些话真了不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由衷地称赞。
  面对自己工作安排的日程表,钟南山有时也无奈:“我有时也不得不‘站台’、拍视频!”经常,只有忙完累完诸多琐事到了晚上,老院士才有时间做点自己领域的研究。

  对于科技工作者这些“难言之隐”,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
  这次大会上,总书记专门指出:“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此话一出,台下掌声雷动。”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说,“总书记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这些话一下子说到关键上。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科研人员自己也要自立自强。”

  专注科研、聚焦主业,是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答题”。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科研事业是科技工作者的挚爱,如果不是一些外界原因干扰,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希望呵护好自己的事业。”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院士说,“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很振奋人心,作为院士,一定要带头扎根学术。”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还是举世瞩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院院士展现出的专业与风骨,在历史和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院士应有国士精神,真正践行人民对院士‘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的内心期待。”多位院士表示,一方面要科学报国、勇攀高峰,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也要带头抵制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坚守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要有人才,要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表示,高校要更加注重在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各类实践中去培养一流人才,学会要成为各个行业领域创新型人才聚集的高地,引导各领域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空中,闪耀着一代代科学家奋力前行的夺目光芒。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总书记的这句话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特邀代表、“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大庆“新铁人”王启民深有感触,创新要培养更多领军人才,“要有铁人的‘拼’,‘十年磨一剑’的‘傻’,向各种人物、事物学习的‘智’”。

  “‘破四唯’‘立新标’‘创新不问出身’……总书记的话让人振奋。”中国科协十大代表、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永明期待,建立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潜能。

  推改革、解束缚,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指明了方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感到责任重大:“让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双轮驱动’,是我们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必由之路。”
  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科技界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底气。

  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红说,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高效的科研创新组织体系,以“大兵团作战”模式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加速攻克“卡脖子”难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人员一定要多做以原创性、引领性为导向的创新。”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所长郝伟说,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就需要完善的评价制度来“保驾护航”。

  “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改革蓝图令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
  作为一所新型科研机构,之江实验室采取“宽进严出”的科研经费额度授权制,允许科学家灵活调配或按需追加资金。“这种制度安排是基于对科学家本人的信任和对科研项目的尊重,极大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之江实验室副主任郑宇化说,科研活动要回归本质,就要遵循科研规律来设计关键制度保障。

  大会继续召开,部分院士将围绕科研诚信等话题,举行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中国科协也将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相关倡议。
  “像珍惜眼睛一样爱惜自己的学术声誉,绝不触碰科研‘红线’。”参加大会的院士和科技工作者代表纷纷表示。

  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说,袁隆平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吴孟超96岁还坚持上手术台,这给我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长远看,要注重营造和培育先进的学术与创新文化,要从孩子们抓起,培养诚信、求真、创新的文化。科研人员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说。
(记者陈芳、董瑞丰、王琳琳、张泉、温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