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国科协十大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2021年5月30日◎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5月30日,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式。闭幕...
中国科协十大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
2021年5月30日◎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5月30日,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式。闭幕式上,大会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开展“自立自强 创新争先”行动的倡议,由陈薇、薛其坤、叶聪、张荣桥、乔杰等12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宣读倡议书。
倡议全文如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深切感受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呼唤。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开展“自立自强 创新争先”行动。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筑牢信念信心,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人生理想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业中。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矢志爱国奋斗,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构筑国家永续发展、持久安全的科技长城,共同书写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精彩篇章。
创新创造、勇攀高峰。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勇闯创新“无人区”,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
扎根大地、自觉奉献。践行科学家精神,严谨治学,全心投入,做清新学风、清正作风的营造者。甘当人梯、奖掖后学,协力托举人才成长。主动投身科技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新知,倡导科学方法,助力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向世界、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钟南山在人民大会堂的最新报告!信息量很大
◎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5月30日,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式。闭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围绕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主题做了报告。这场报告谈了哪些内容?钟南山院士有哪些观点?
问:中国疫苗安全吗?
答:中国的疫苗做完二期临床试验之后,就没办法在本土做三期临床试验,因为没有什么病例了。在外国做疫苗试验很繁琐,要经过条件苛刻的谈判。中国在几十个国家做疫苗实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重大事故,中国的疫苗还是非常安全的。
问:疫苗怎么选择?
答:目前的疫苗对预防新冠感染的死亡、住院及加重,均有效果;疫苗的试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地理位置进行,很难进行头对头对照;疫苗的典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发热、疲劳、头痛、肌肉酸痛、寒颤和腹泻。疫苗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保护力持续多长时间;对变异株是否有效。
问:多高的接种率方能达到群体免疫?
答:计算方法:(1-1÷R0)÷疫苗有效率×100%。中国接种疫苗人数超过6亿人次,但是还不够。
问: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答:时刻关注社区的防控措施;建立群体免疫,研发抗变异株的疫苗,群体疫苗注射越快,新变异毒株越少。
问:防控疫情的两个重要途径是什么?
答:1.一旦出现本土病例,局部地区的全民核酸检测十分必要(预防社区传播);
2.要戴口罩。佩戴口罩能有效预防病毒传播。外科口罩和N95口罩能有效减少飞沫和气溶胶传播。不应该将戴口罩行为政治化。
问:群体免疫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答:自然感染(无感染下的感染),意味着70%-80%的人被感染,5%的人死亡;大规模接种疫苗,需要2-3年时间,需要全球协作。自然免疫不现实、不科学、不人道。
问:不同国家应对疫情有哪些方案?
答:世卫组织总结了不同国家的4种应对方案:
1.强力控制(aggressive containment);
2.压制(suppression);
3.遏制(mitigation);
4.不采取有效措施(no substantive strategy)。
问: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的挑战是什么?
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预防传染?先挽救生命还是先挽救生计?封锁还是重启?这是艺术,也是政治指挥战略。有些国家开放得太早,应该强力控制,逐步重启,不应抢跑。在中国,为了防控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中国对人权的保障。
问:世卫组织专家对疫情防控有哪些重点建议?
答:建立Global Health Threat Crisis Council。坚持国际主义,而非国家民族主义;制定全球抗疫共同政策;将疫苗作为世界的公共产品,消除疫苗“民族主义”,使疫苗在世界得到均等分配;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只有得到最高级别政治领导的关注,才能确保“大流行的准备和应对”能够在未来得到落实及持续,而不会被遗忘或忽略。
问:印度输入中国病例有什么特点?
答:截止5月30日,印度输入中国病例集中在浙江、重庆、上海、香港、台湾、广东。累计输入病例超过40例。广州市荔湾区确诊阿婆携带病毒为在印度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病毒变异株与人体细胞受体ACE2亲和力高,传播性强;潜伏期较短,一般为2-4天。此外,对老年人及婴幼儿均能传播。
问:为什么说冷链运输有导致新冠肺炎感染的可能性?
答:在青岛,在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阳性样本中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在北京,新发地疫情提示存在冷链运输传播疫情的风险;海鲜销售区员工检测阳性率高达51.5%(52/101)。将新冠病毒添加至鸡肉、鲑鱼、及猪肉之后进行常规4℃冷藏或-20℃冷冻,21天后检测发现病毒的感染性没有下降。所以,我们要高度警惕冷链运输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可能性。
问:为什么说北京新发地疫情打了漂亮仗?
答:从2020年6月17日零时起采取了很多措施:公共卫生应急回应级别从三级提高为二级;立即关闭新发地市场及相关市场;对输入的生冷食物进行严格限制;每天40万人的核酸检测;紧密追踪密切接触者;减少社会活动并佩戴口罩;中小学停课,大学暂不复学。模型预测显示,在疫情发生之后,如果只采取三级响应措施,累计确诊人数将在600人左右,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累计确诊人数将达到20万人。
问:新冠肺炎会产生哪些心理问题?
答:主要有应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问:新冠肺炎患者发病多久后传染性最强?
答:出现症状前5天及后5天传染性最强。发病早期,病毒载量在上呼吸道更多(发病5天之内传染性更强),一周后显著下降。
问:新冠肺炎疫情给科学家留下了哪些问题?
答:病毒来源、传播方式、病毒存活的时间、可引起传播的外包装病毒浓度等等。
报告最后,钟南山强调:一隅不安,举世皆危。
实现碳中和,需要“三端发力”!
科技日报 5月30日◎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就我国而言,人均累计碳排放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小于全球平均。我们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5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坦言。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被人为作用和自然过程所吸收,即净零排放。丁仲礼表示,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
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丁仲礼说。
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碳排放量还在上升;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碳排放尚未“启动”。
欧盟部分成员国率先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也于2020年9月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雄心勃勃但又极其艰难的战略目标。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同人均累计碳排放密切相关,就我国而言,人均累计碳排放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小于全球平均。我们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丁仲礼指出。
在丁仲礼看来,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丁仲礼说。
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的已有成果,丁仲礼表示,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实现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将会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
“‘技术为王’将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丁仲礼强调。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轮“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我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丁仲礼说。
在“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也极其重要。“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提上日程。”丁仲礼表示。
此外,丁仲礼还建议,对未来排放权的分配、碳排放的报告核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科技支撑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科学问题比如二氧化碳对增温的敏感性等需要深入研究。
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创 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
5月29日晚,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结合李薰、师昌绪和郭可信三位院士的事迹,生动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科技报国的故事。
对中国作出贡献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发生了一次坠落事故,飞行员当场身亡。遗憾地是,关于这次坠落的失效分析工作进行了三年都没有进展。最后,英国人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李薰先生。
“根据战斗机制造厂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李薰先生很快找到了事故元凶,合金钢中存在氢,氢导致钢内部发裂造成事故。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设计建立定氢仪器,进而提出消除钢中氢的方法,帮助企业运用这项技术生产出批量合格的飞机。”李依依说。
青年时期李薰。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时间,李薰在英国成为知名科学家,受到学术界高度赞誉,但他时刻想着却是自己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不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信邀请李薰回国建立冶金研究所(后李先生改为金属研究所)。面对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多位领导的升职加薪,加入英国国籍的挽留,李薰先生毅然拒绝,他说:“我永远是中国人!”
但是,李薰的回国路却不是一片坦途。“英国拖延他的回国申请,几经曲折,1951年8月,他才回到了沈阳。”李依依说。
与李薰先生一样,在海外求学的师昌绪先生的归国路同样曲折。他是美国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
为了争取尽快回国,1953年,张兴钤、李恒德、师昌绪等15人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他们在信中说:“我们远隔重洋对祖国热切的怀念与日俱增……然而驾驭在这一切之上的是从祖国一次次传来的好消息,这些消息鼓舞着我们,使我们在痛苦中充满着希望、信心和勇气,也使我们更迫切地渴望着早日回去!”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以此信据理力争,才得以用美国空军战俘换回中国留美学者。“直到1955年6月,师昌绪先生才回到祖国的怀抱。”李依依说。
师昌绪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我们要做别人做不了的老祖宗的工作
老一辈科学家不仅热爱祖国,在科学研究上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研制出铸造空心涡轮叶片,大幅度地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我国也有人也提出要搞铸造空心涡轮叶片,但很多人认为这种技术受到美国严格封锁,中国想要做出来是异想天开,不可能完成。
1964年,师昌绪接受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与大家一道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
“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科研人员仅用一年时间就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研制出九孔铸造镍基高温合金空心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也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李依依说。
李薰先生一生也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他曾在学部评议金属所总结时说:“我们要做别人做不了的老祖宗的工作,让世界各地来朝拜你。”
“李薰先生为我国研制的关键材料用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以及第一艘核潜艇,作出了创造性开创性的贡献。”师昌绪曾如此评价李薰先生。
同时,郭可信先生也是一位科学研究的先行者。比如,他带领团队先后发现了五重旋转对称和钛-镍-钒二十面体准晶。其中,钛-镍-钒二十面体准晶被称为“中国相”。
郭先生曾总结说:“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果,一是充分发挥我业务上的长处,在合金学、晶体学和电子显微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二是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光是博学还不够,还要学以致用,要别出心裁;三是我们有一支学术精、学风好的科研队伍。”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国家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不断学习,不畏艰苦,勇于创新、勇闯国际前沿的科学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李依依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
中国科协官网消息,5月30日下午,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一春作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人选和常务委员会组成的说明。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协“十大”主席团执行主席、大会秘书长怀进鹏主持。
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协十届全委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办法》,通过总监票人、监票人人选。经过无记名投票,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委会主席候选人1名、副主席候选人18名和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56名,均获得到会全委会委员半数以上票数,全部当选。万钢当选主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是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科技界盛会,备受国内外关注。共有49 个代表团的1600余名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承载着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海外地区亿万科技工作者的重托,共商科技发展大计,共议自立自强大事,共谋科协事业大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修改草案)》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选举产生了中国科协新一届领导机构。学会推荐的夏扬同志经大会选举程序,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名单
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万钢
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共18人,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伟明 尤政 邓秀新 包为民 乔杰(女) 向巧(女、苗族) 杨伟 怀进鹏 陈薇(女)
陈学东 孟庆海 施一公 袁亚湘 莫则尧 高松 高鸿钧 黄璐琦 潘建伟
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6人,按姓氏笔画为序)
万钢 马伟明 王博 王合清 王进展 王恩东 尤政 巴桑旺堆(藏族) 邓秀新 卢怀玉 叶聪
叶玉如(女) 付巧妹(女) 包为民 宁允展 吕昭平 吕智强 朱蓓薇(女) 乔杰(女)
向巧(女、苗族) 刘庆峰 刘若鹏 刘明侦(女) 李元元 李党生 杨伟 束为 吴孔明 吴曼青
怀进鹏 宋永华 张 杰 张进华 张荣桥 陈勇 陈薇(女) 陈红缨(女) 陈学东 陈维江 武向平
罗琦 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维吾尔族) 孟庆海 赵巍胜 施一公 袁亚湘 莫则尧 殷皓 高松
高鸿钧 黄璐琦 龚旗煌 韩喜球(女) 潘建伟 薛澜 薛其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在京闭幕。
中国科协九届主席万钢连任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等18人当选副主席。
中国科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为:马伟明、尤政、邓秀新、包为民、乔杰、向巧、杨伟、怀进鹏、陈薇、陈学东、孟庆海、施一公、袁亚湘、莫则尧、高松、高鸿钧、黄璐琦、潘建伟。
怀进鹏连任中国科协第十届书记处第一书记,孟庆海、束为、吕昭平(挂职)、殷皓、王进展任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