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科技进步前沿 > 正文

习近平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

时间:2021-04-18 08:52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习近平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人民日报 新华社2021年4月16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4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

习近平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
人民日报 新华社2021年4月16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4月1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三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习近平强调,我一直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就应对气候变化同法德加强合作。我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将是一场硬仗。中方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中方将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希望发达经济体在减排行动力度上作出表率,并带头兑现气候资金出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充足的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习近平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任务十分艰巨。中欧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挑战。要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大方向和主基调。中方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包括法、德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希望欧方也能以这样的积极态度对待中国企业,同中方一道做大做强中欧绿色、数字伙伴关系,加强抗疫等领域合作。中方反对“疫苗民族主义”,反对人为制造免疫鸿沟,愿同包括法、德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及时获得疫苗。中方愿同国际奥委会合作,向准备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提供疫苗。

  马克龙表示,法方欢迎中方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承诺体现了中方主动承担重要责任。法方愿同中方一道,推进法中、欧中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携手帮助非洲实现绿色发展,并就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债作出共同努力。疫苗不应成为大国竞争的工具,法方愿同中方就疫苗公平分配加强合作,就伊朗核等地区问题加强协调。

  默克尔表示,德法中三国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中国宣布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既具雄心,也富挑战,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欧方愿同中方加强政策沟通与对接。中国率先恢复经济增长对世界是好消息。德方重视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给德中、欧中合作带来的重要机遇,愿同中方深化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就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问题加强沟通,对各国企业一视同仁,避免贸易壁垒。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推动《欧中投资协定》尽快批准生效。

  三国领导人一致认为,要坚持多边主义,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领导人气候峰会取得积极、平衡、务实成果;加强气候政策对话和绿色发展领域合作,将应对气候变化打造成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统筹办好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马赛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等重要多边议程,打造全球环境治理新格局;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促进人员健康安全有序往来,维护产业链顺畅稳定,推动国际经贸合作早日恢复正常;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元化方向发展。

  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会议。

附:中法德这个时候谈,有何深意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以下文章来源于玉渊谭天 ,作者谭主

4月16日,中法德三国领导人举行了一场视频峰会,气候问题,是峰会的重要议题。
这样的规格,在最近两年,还是第一次,但中法、中德的交流一直都很热络。

习近平主席最近一次领导人通话,就是跟德国总理默克尔,时间只差了9天。而上一次跟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时间也相差不远,是在2月。

细看他们上一次通话的内容会发现,有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正是气候合作。从这个角度看,这次一起碰面聊气候,水到渠成。

不过,联想到白宫马上要组织召开的气候峰会,以及美日会面重点谈及的气候合作,再来看此时法方主动邀请中法德齐聚,这次会,显然别有深意。
我一直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就应对气候变化同法德加强合作。
面对默克尔总理和马克龙总统,习近平主席开门见山,首先阐明了中国理念和中国立场。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命运与共。气候,事关每一个人。

大家都有感受,今年才过去不到4个月,破纪录式的极端天气却已经屡屡出现——美国史上最低温度纪录,澳大利亚近60年最严重洪灾,日本厚度达2米的罕见大雪……

极端天气,正是气候变化的恶果之一,另一个,是全球升温。2020年,是全球有纪录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之一。
面对这一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与法国和德国的共同语言确实是最多的。

两个数据,就是证明。
2020年以来,中法领导人之间的通话有6次,中德领导人的通话有5次,高居中外领导人通话记录前两位。

通话几乎都会说到的,正是气候合作。中法领导人的6次通话,有4次都重点提到了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调和合作。

合作的细致程度,透过通话内容的两个细节就能看出。
2020年1月22日,中法年初的第一次通话里,双方都提到了,要相互支持原定于2020年10月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生物多样性大会只能延后到2021年举办,之后的两通电话,主要聚焦在守望相助,共克疫情。

等到2020年末,12月9日,最后一次电话,双方直接达成了一个共识:
动员国际社会更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年初共同谋划,年末一起再出发。
另外一个细节是,在年末的这次通话中,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还共同倡议:
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支持办好今年12月12日气候雄心峰会。

彼时,距离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召开只剩3天,这场峰会旨在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进一步动员国际社会强化气候行动。中法,提前给大会召开注入了信心。

透过这些细节,明显可以看出,在气候合作问题上,相互支持,已经是中法德之间互动的习惯。
这样的合作习惯和互动模式,总台驻巴黎记者江华也深有感触。

他专门采访过法国外交部负责环境事务的大使亚纳·韦林,也了解到,韦林曾多次到访中国,参观过中国沈阳等地的许多自然保护区。

按他的话说,对于气候问题,中法两国有基于科学的共同判断。中法两国的合作,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峰会上,中国诚意满满,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
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告诉谭主:
这个议定书主要用来解决全球臭氧损耗的问题,它的前身《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国早在1991年就已经加入,承诺到2010年完成议定书,而2007年,我国宣布提前两年半完成承诺。

而这个修正案主要用以减少“超级温室气体”排放,虽然没有纳入到《巴黎协定》框架,但中国选择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主动作为。
中法德的信任与合作不止彰显在气候问题,更是已经渗透在三国日常的经济往来当中。

习近平在峰会上专门说了这么一句话:
中方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包括法、德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希望欧方也能以这样的积极态度对待中国企业。

如果说气候问题是中法德合作的重点之一,那在此之上,还有更纵深,更广阔的合作脉络。
中法德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并不是第一次。
早在6年前的2015年,相似的故事就曾经上演,甚至连背景都相似。

当时,电影院正在上映一部电影《火星救援》,而那时的巴黎,同样在上演一出“救援行动”。那一年签署的《巴黎协定》,被全球各国领导人形容为“拯救地球的最好机会”。

此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由于美国的“暗箱操作”,协定被认为是大国操纵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公平,因此会议没能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慧告诉谭主:
美国的操作表明,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博弈的焦点。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想抛弃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然后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
被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大会没有达成太多共识,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6年后的巴黎。

2015年10月,在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一个多月前,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他这次访问的最大目的之一,是同中国共同发表《中法应对气候变化声明》。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这份文件,在《巴黎协定》的签署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这种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气候上,更体现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绿色复苏上。

在本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提了一句:
一道做大做强中欧绿色、数字伙伴关系。
这两个伙伴关系,几乎贯穿于中法德三国合作的历史当中。
总台驻柏林记者余鹏给谭主分享了一个细节:
德国在去年6月份,才上线了新冠疫情溯源追踪的APP。

根据欧盟的数据,2020年数字经济排名中,德国仅排在第12位。而疫情,又暴露了德国在数字化上的短板。

相比于德国,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第二大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已经接近40%。中德的数字化合作,将带动德国制造业向着智能化和绿色的方向发展。

这也让谭主想起了2020年,法国宣布推出的一项名为“法国重启”的经济复苏计划。
当时,马克龙总统悄悄开了一场小型的视频会议,邀请了八家大型跨国集团CEO,推介这个复苏计划。而与会的人员当中,有一位中国面孔,是中国一家绿色科技公司的CEO。

这家公司在全球风电、动力电池和储能以及智能物联网领域均有布局,也在2019年成为首个承诺在2025实现100%绿色电力消费的中国大陆公司。

相对应的,马克龙总统的投资资金一开始也打算投向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可持续的项目。

这样的做法与中法、中德合作的大布局不谋而和。

早在2020年9月16日中欧领导人举行会晤时,三方就明确提出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和“中欧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的长远规划。

中法德一直在谋合作,也一直在谋未来。

4月16日峰会这天,距离22日将要举行的气候领导人峰会,已经不足一周。

中法德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谈气候问题,值得玩味。

美国是全球历史排放总量第一的大国,其人均碳排放也居高不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

抛开这样一个碳排放大国谈“气候变化”,似乎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美国的不作为,也使得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努力,化为泡影。

1992年,美国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要求签署国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

但在这之后的15年间,美国的排放量仍在高速上升。

2010年,美国承诺到2020年,要在2005年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全经济范围减排17%。但这一目标,美国连60%都没有完成。

从2018年开始,美国更是拒绝履行“国家信息通报”的义务。

同其他国际组织一样, 美国拖欠了不少关于气候治理的国际组织的会费。全球环境基金95.7%的欠款方,都来自美国。

这样一个频繁“开倒车”的国家,如何合作?

尽管现任政府上任后,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八项重要外交政策之一。即将举行的气候领导人峰会,更是邀请了4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

白宫发表的声明中也称,美国将会宣布“具有雄心的”减排目标。即便白宫有所行动,但美国,需要重新赢得信任。

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关注的话题,不过30年。在这30年里,美国政府已经多次出尔反尔:
1998年,克林顿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2001年,小布什政府正式退出;2016年,奥巴马政府签署《巴黎协定》;一年后,特朗普政府则退出该协定。

现在,美国政府又重新加入这一协定。现任美国政府,将锅甩给了前任,表示自己要“重新领导”全球气候治理。

但要知道,最好的领导力,是行动。

NSNA公布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过去近20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有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位居全球首位。

25%,是行动。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绿色新政》,宣布到2050年欧洲要成为第一个“碳中和大陆”。

承诺,是行动。

2020年,中国也给绿色贡献细化了时间表。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这也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雄心,是行动。

只有切实的行动,才能解决这场全人类面临的危机。

而在白宫相关工作人员的表述里,提到这样一句话,格拉斯哥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也是最好的希望。

格拉斯哥,是英国苏格兰最大的城市,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将在那里举行。因为疫情,这届大会已经延期一年。

至于“最后的希望”这样的表述,12年前的哥本哈根,美国提过,6年前的巴黎,美国提过。现在,又变成了格拉斯哥。

但要知道,最好的希望,一定不能开倒车。


默克尔、马克龙力挺中国,拜登黄粱一梦,计划泡汤...….

4月17日,德国著名媒体《明镜周刊》(Der Spiegel)网络客户端报道,在昨天下午刚刚结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德中法领导人视频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相继对中国国家领导人表示,不管世界局势,如何发展;也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德国与法国同中国合作的决心,永不改变。法国与德国,也反对任何针对中国去设置各种人为“壁垒”,包括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壁垒’。

德国媒体说,峰会结束以后,默克尔和马克龙分别在柏林和巴黎,举行了记者会。会上,他们各自,再次强调了自己国家和政府的上述外交立场。

默克尔对记者说,“德法中三国,加强合作应对世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中国宣布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既具雄心,也富挑战,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欧方愿同中方加强政策沟通与对接。”(德国《图片报》网络媒体平台4月16日)

默克尔认为,“任何排除中国的国际行为,不但无理,而且非常危险。德国不喜欢针对中国,去设置名目繁多的‘壁垒’。因为,这会严重损害德国和欧洲的经济与安全利益。德国希望其他欧洲国家,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同时,也期望美国拜登政府,能够像德国一样,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
对于默克尔的观点,马克龙无论是在峰会上,还是在峰会外,均表示了认同和支持。

马克龙说,“没有中国参与的任何国际行为和国际合作,都是缺乏法律效力,和现实说服力的。法方欢迎中方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的承诺体现了中方主动承担重要责任,也反应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精神。法方愿同中方一道,推进法中、欧中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法国《世界报》融媒体新闻平台4月16日)

马克龙说,“当今世界,正在蔓延一种不健康的情绪。那就是,尝试把中国孤立起来。同时,他们还企图在西方与中国之间拉起一堵墙。甚至,有他国的政治家,竟然当着我们的面,去威胁利诱法国,同中国彻底‘脱钩’。”

马克龙希望自己的美国同事,同法德和欧洲一道,本着务实合作的态度,和共克时艰的精神,积极携手,共同努力,团结中国,一道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巨大的难题!包括消灭新冠肺炎、共同提振疲软的经济,大力发展世界前沿科学等等。
法德领导人,关于抵制各种针对中国的“壁垒”的消息传出以后,迅速引发了世界舆论的强烈震撼!

荷兰《国家消息报》指出,“在日本首相菅义伟,为了寻求遏制中国崛起的新方略,启程赶赴华盛顿,朝拜美国新当选总统拜登的关键时刻,中德法领导人,突然举行三国领导人视频峰会,这其中的用意,颇为耐人寻味。”
对于荷兰媒体的分析,比利时《布鲁塞尔邮报》深表赞同。

“这次中德法领导人视频峰会的举行,其实就是三国领导人,秘而不宣的一种共同政治宣示。这是中国领导人,在美德法之间,在西方的内部,巧妙地打入了一颗长长的楔子。同时,中国领导人借此峰会,变相警告拜登和菅义伟,在即将举行的华盛顿‘菅拜’会上,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于中国利益的事情。否则,美日将会输得一干二净。”

同时,“这也预示着,拜登总统自入主白宫以来,所奉行的‘结盟遏制中国崛起的’政策,已经基本破产。特别是法德两国领导人,公开反对美国孤立中国这件事,本身就是说明了,风雨飘摇的当今西方世界,已经不是冷战时期对付苏联的‘铁板一块’。”

“由此可见,基于自私自利的结盟遏制中国的政策,是多么的不得人心。由此可见,此时日美拉帮结伙的行为,又有多么地可笑。同时,这也是从侧面证明了,欧洲国家,在新的时代变得愈发独立和愈发不可控制。拉拢欧洲遏制中国,最终或许成为,黄粱一梦。”

最后,荷兰媒体,甚至直接奉劝美国总统拜登,千万不要被美国国内的“民粹势力”所绑架,更不能为了意气用事,而去招惹中国。否则,在特朗普时代,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伟大梦想,不但永久成为不可能,而且它还会加速美国的衰落,直至美国沦为二流国家为止!
“届时,拜登不但成为世界的笑话,而且还将会成为压垮美利坚民族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最近几天以来,最热的新闻,莫过于日本“倾泻福岛核污水”事件了!其实,这一切的背后动因,就是日本在美国的引诱下,基本已经踏上了与中国对抗的“火中取栗”的外交路线。

在实力大大衰落的今天,中国的迅速崛起和迅速超越,以及差距的日益拉大,不但让日本人心理严重地失衡,而且成为三根刺,已经深深地扎到了日本人的心里。既疼痛难耐,痛不可当,又不得不正视。

“这次(4月17日),访问华盛顿,菅义伟就是想利用美国急于拉拢日本的心理,从而要挟美国答应日本人一些阴暗的要求。这些阴暗的要求包括肆意倾倒福岛核污水,妄图永久霸占中国钓鱼岛,以及永远的否定侵略历史,和遏制中国崛起等等。这是日本政府,最近20年以来,在中美之间,玩弄的、最危险的一款边缘游戏。

玩弄最危险游戏的,除了心怀鬼胎的日本以外,还包括美国政府,甚至包括拜登总统!其中就包括他“臭名昭著”的“结盟遏制中国”的战略。

面对美日肆无忌惮的日益勾结,和不断高涨的反华情绪,中国此时参加“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只是牛刀小试。它分明就是以最严厉的方式,警告情绪冲动的美日两国,在反华道路上,不要走得太远。不要拉帮结派,不要组团反华,要及时地收手,要及时地悬崖勒马。

特别是日本菅义伟内阁,更要深刻地汲取历史深刻的教训。因为,中国的崛起,如同北太平洋气势磅礴的暖流一样,势不可挡。

“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亡羊补牢,犹未不晚。”希望美国和日本在得意忘形的反华之际,能够静下心来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理智。

因为,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所有的封锁,所有的孤立,所有的针对中国的各种各样的“壁垒”,最终将会在中国人民敢于战胜敌人的伟大气概下,迅速土崩瓦解!

西方民谚说,“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非要叫醒他,那就用拳头,来让他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