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科技创新发展 > 正文

我们对科技创新为何有信心和底气?这三位科学

时间:2021-03-02 16:05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我们对科技创新为何有信心和底气?这三位科学家透了底! 来源:原创 杜军玲 人民政协报 今天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035年,我们的生活什么样?畅想未来,我们的底气...

我们对科技创新为何有信心和底气?这三位科学家透了底!
来源:原创 杜军玲 人民政协报 今天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035年,我们的生活什么样?畅想未来,我们的底气哪里来?科技伦理,如何应对科技进步的挑战?

我们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齐让、朱星,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周玉梅、张德兴,和大家一起聊聊:“科学家眼中的2035”。

张德兴: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进化生物学
把发挥个性和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我们就无敌了

在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沿方面,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过这是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差距。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有传统的,我们缺的是个性的发挥。如果我们把发挥个性和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我们就无敌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底气所在。在人的进化中,除了遗传上的进化,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文化的变化,跟基于遗传的传统进化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化非常快。一些看似顽固的文化现象,也能比较快地改变。

我们社会现在有对孩子溺爱,假货、假药等现象,这些东西我觉得有一个根源,就是我们这一代,包括我们父母这一代,经历的苦难太多,资源非常稀缺,财富非常少。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有钱很重要。但这扭曲了一些我们原有的好传统。

我是1999年底回国的,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1600块,和在海外收入差太多。但要看到,从那时到现在,再从现在到2035年,变化会同样巨大。我爱人就老说我,你怎么老在家里留着那些“垃圾”?我舍不得啊,小时候穷怕了。

到2035年,我们基本上实现全民富裕,那时候,精神、心理状态会积极向上,并且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会发生积极转变。我觉得大家就会意识到,不管做什么工作,个人兴趣得到满足而开心最重要,不会再那么在乎职业差别。家长可能就不再老期望孩子一定要考北大。他考随便哪个大学,只要孩子满意,这就好,不用纠结。这就为个性发挥和创造力的发挥打下了基础。

周玉梅: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

一说“卡脖子”,好像就觉得我们的基础什么都没有。不是这样!

谈到信息技术领域或者说芯片、集成电路领域,大家会提到一个词“卡脖子”。一说“卡脖子”,就觉得像喘不上气的感觉。我觉得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这种说法确实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我们国家要做到“自主可控”,需要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把它列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但一说“卡脖子”,好像就觉得我们的基础什么都没有,其实不是这样!

集成电路从发明到现在,62年。没有一个技术,仅用了60年就可以对人类生活的产生这么大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集成电路顺着摩尔定律快速向前推进。大家希望新手机上有新功能,这个推动就靠集成电路的芯片,从最早的微米开始,一直到现在的7纳米、5纳米、3纳米,推进速度相当快。

但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从头做到尾,它是一个全球的产业链,因为它发展得太快,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做。我们有很多前辈,包括黄昆院士、王守武院士、林兰英院士,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当初我国发射的东方红一号上面的锗晶体管,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但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么快速地跟进到世界前沿?

首先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这个领域的发展,是要财力堆起来的。第二,这是一个人才高度聚集的行业。我们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足,造成我们相对滞后。第三,需求牵引不够。大家可以想象倒推20年、30年,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并不是很高。

但从2006年开始发生了转机,国家开始部署16个重大科技专项,在这16个专项里前三个专项都跟集成电路相关:01专项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02专项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03专项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在这三个专项推动下,无论是集成电路的基础研究、技术应用,还是产品研发,都在快速推进。当然,全球整个行业都依然在遵循摩尔定律继续往前走,别人没有停止,我们也在继续追赶。

从集成电路行业的产值来看,我国连续三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数,我们自己的能力在提升,中国的市场也在扩大。比如CMOS图像传感器,中国在全球市场出货量排在了第二位。你做出来的东西质量好、便宜,你就能占到市场。

这个行业是一个开放行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闭环。开放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享受到最先进的技术,从而有机会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将近15年的支持,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奠定了很好的一个基础,但是还需要持续支持。未来可期。

朱星: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纳米科技

我国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层面已经达到了国际第一梯队水平!

纳米科技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刚发展起来的。

过去20-30年里,我国纳米科技得到国家较高强度的持续支持,因此,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层面已经达到了国际第一梯队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第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几乎每周都可以看见,以前我们大概一年也看不到一篇。

我们展望2035年纳米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时,除了需要持续的科学基础研究之外,其他重要的还有纳米科技教育,一流的纳米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国家科研经费的大力投入。

目前在中国大学里,虽然在研究生阶段有很多人从事纳米科技研究,但纳米技术或者纳米科学还没有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点,这件事情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西方不少国家从K12教育,即小学到高中教育中已经引入纳米科技知识。我希望未来我们的教育体系能从高中开始,就有纳米科技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体会到纳米科技带来的好处,不断提高对纳米科技的兴趣。

经费支持,在科技体制改革以后,国家以重点专项的形式支持各个领域发展,支撑一批科学家们,能够集中精力工作。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在“十三五”规划实施中,已经在新材料、新器件、新型医药与诊疗、新的检测手段,以及能源与环境领域显示出重要的成果。

这些年来,我们有非常多的科学家从海外学成归来。包括在座的几位,他们不仅带回先进的前沿科学知识,也有更开阔的科学视野。

纳米科技教育、一流科研人才引进、培养和国家高强度科技经费的支持,这些是我们目前在纳米科技发展中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础。

齐让: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
研究方向:材料科学,科技管理和科学技术普及

我们已经基本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根据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定的目标,2020年我们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参加了评估组,我们的结论是“基本进入”,因为我们还有些主要指标没完成,比如R&D的投入强度,我们当初确定的目标是R&D占GDP为2.5%,现在是2.2%。还有一个结构指标,基础研究投入,多年来我们一直在5%,现在达到6%,但和国际上15%、20%的相比,还相差很大。我们回过头来看,这15年总量在不断上升,基础研究投入绝对量也在增加,但是比值还是小不少,强度远远不够。

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关键还是靠人才。科研人员的时间分配,我们往往重视不够。过去做过调查,大概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时间用在实验室搞研究;三分之一可能是间接和研究有关,用在报项目、报奖励、发论文、学术交流;还有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其他事务。这方面重视不够,虽然也出了一些政策,但是落地还需要下功夫。

公民科学素质我们已经达到了10.56%。但从全国来看,是上海、北京这些比例高的地方,把一些低的地方拉起来的。因为中国太大,区域差别也很大。

日本海啸那年,我国出现了抢盐的现象。日本海啸,我们抢盐,实际上也是科学素质的问题。说明客观上我们确实差距还比较大。这次疫情,多点散发常态化,不容乐观。我们对病毒本身的研究未知的东西太多,特效药也还没有,病毒变得快,疫苗赶不赶得上还有待观察,所以日常防护更显得重要: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

说到未来,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得有底气。现在国家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所有的制造业门类和加工能力我们都有,世界上这样的国家还真不多。再加上我们GDP过了100万亿元,这是很大的底气。而且这次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

但我们发展和生活的标准不能定得太高,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量力而行。这和家里面过日子是一样的。



赵锡军谈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成为当前重点工作

导语:新的起点新的奋斗。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如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如何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如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将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捍卫“房住不炒”底线,确保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健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财经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前瞻2021年“两会”热点。

  中国网财经3月2日讯(记者 王晨曦)去年,我国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将其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不久前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再提“科技创新”,并提出要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今年两会开幕在即,围绕这一目标将作出哪些具体部署备受关注。

  今年“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在哪?如何发力?

  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提到要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那具体来看,今年“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在哪?如何发力?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中国网财经表示,科技创新现在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他分析称,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国家广泛而长远的考虑。从战略纵深角度来讲,第一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创新突破目前受制于人的技术领域,这是刻不容缓的。目前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间,突破“卡脖子”技术可能成为眼下要突破的重点工作。比如芯片、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技术。第二对“卡脖子”技术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取得优势性突破,在入手较早的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里继续扩大优势,如人工智能、互联网在应用性领域有比较优势,未来可以考虑将其拓展到更深入的领域,甚至基础性领域。

  明确了今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方向和重点,具体该怎样做?如何发力?赵锡军认为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首先要建立较好的体制和机制,其次要推动科技创新力量的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协同化,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但目前我国研究队伍相对分散,基础性研究与市场化和应用化方面脱节,不同的研究领域相对来讲比较割裂,资源的配置效率相对不高,特别是一些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的形成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因此未来这些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改革。

  企业如何为“科技创新”发挥主体作用?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主体作用?

  赵锡军表示,以前一直将专业的研究机构作为研发主体,把大量的资源投放在科研机构,但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中重要的核心技术问题。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主体就是企业。他认为,很多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技术研发,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提升竞争力。而我国一些关键领域的企业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被“卡脖子”技术所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主体。

  因此,企业就需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科技创新核心的力量是人才,企业要将研发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并且要将科研机构和企业结合起来,即要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

  “数字经济”、“新基建”如何助力“科技创新”?

  赵锡军在接受中国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经济数字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经济也开始向数字化转型,尤其新冠疫情之后,这种趋势明显加快。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他指出,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即数字经济所依赖的技术的支撑能力及安全性,因此围绕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种制度建设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场规则都要能够及时适应数字化运行的发展需要。

  在新基建方面,赵锡军认为目前普遍对新基建的理解,有相当一部分是只集中在硬件的投资和建设方面,如5G基站、高速互联网、物联网的建设,计算能力的提升等。以硬件的建设投资作为核心,而忽视了“软件”的重要性。在硬件投资建设的同时能够让软件的开发和升级迭代的能力进一步的提升,需要未来国家给予更多的考虑。

  “总之,新基建不能停滞在传统‘硬件’思路上,对‘软件’的投入建设要重视,要加强。”赵锡军说。(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