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管理科学决策 > 正文

坐轮椅的夏森和张桂梅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时间:2021-02-26 12:39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是“燃灯校长”,更是共产党员 来源:共产党员 2月22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她是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的优秀人民教师;...

是“燃灯校长”,更是共产党员
来源:共产党员 2月22日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
张桂梅,年过六旬,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校长。
她虽然病痛缠身,但对外的形象,一直是坚强、果断又风风火火。
她几乎把生命献给了这片贫瘠土地的孩子们。
为了提高妇女素质,保障女孩的读书权益,2008年,张桂梅克服重重困难,建起了一座免费的女子高中。
到2020年,1804个可能辍学的贫困女孩,因为这所高中,因为张桂梅的不懈努力,得以走出大山,甚至走进大学,改变命运。
张桂梅说:我救了一代人,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

  她是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的优秀人民教师;
  她是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
  她是新时代妇女投身脱贫攻坚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优秀党员;
  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她就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
感动中国现场的一个细节,看哭无数人

当张桂梅走上舞台,主持人最先注意到的是张桂梅的手,因为关节痛,张桂梅的手上贴满膏药,不仅如此,张桂梅还要每天吃药,早上吃十多种药,中午吃五种药……

白岩松说:“大姐这是在拼命啊”。

张桂梅说:“拼就拼一点吧,现在是当妈的感觉……”

建校12年,云南丽江华坪女高1800多名女生走出大山上大学。佳绩频出之时,校长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当白岩松提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约定时
张桂梅却问了句:“我会不会失约”?

白岩松说:“我们都不会失约,最好的祝福就是您健健康康……”
看到这里,不少网友立刻泪目……

“救一个就是救三代!”

  1957年6月,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幼年丧母,十多岁时,她跟随参加“三线建设”的姐姐来到了云南。1975年12月,张桂梅参加工作,后来考入丽江市教育学院读书,1990年毕业后随丈夫调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1994年末,张桂梅的丈夫因癌症去世。在不堪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中,1996年8月她要求调到了地处边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

  华坪县地处金沙江腹地,山区面积占97%,2/3以上的大山在海拔1500米以上,散居着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贫穷带来的人口低素质,在山里循环往复。

  山里人穷,穷在意识落后、文化落后。到华坪县中心学校任教后,通过家访,张桂梅发现,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或早早嫁人,是大多数女孩的共同命运。面对山区教育的“锥心之痛”,张桂梅认为,“女孩的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陷入贫困女孩—贫困母亲—贫困下一代的恶性循环,所以救一个就是救三代!”

  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女孩子能够有学上,张桂梅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张桂梅的不懈努力,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9月1日,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终于建成并正式开学!

  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多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残疾人员子女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

  “我把那些姑娘一个个往回捞,哪怕我自己出钱,也一定让她们读书!”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张桂梅孜孜不倦地播种教育脱贫、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希望,并将这一希望撒向云岭山乡。

  建校12年来,在没有入校门槛的情况下,女高高考本科上线率最高达到99%,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100%,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许多曾经的贫困生、辍学生、落榜生,如今考入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读研、读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很重要。”女高的成功,与传承红色基因密切相关。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是张桂梅的育人理念,也是女高的育人特色。

  10多年来,学校坚持每周“五个一”教育: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一次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起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而读书的精神动力。

  在党言党,爱党护党。女高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张桂梅对党的忠诚发自肺腑、嵌入灵魂。

  想当初,建校不到半年,女高老师流失超过一半,学校快办不下去了。最艰难的时候,张桂梅想到依靠党组织的力量,一下子来了底气。她把剩下的6名党员教师召集起来开会,说:“抗日战争时期,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共产党员,阵地就不会丢。今天,我们这么多党员在,还能把这块教育阵地弄丢吗?”随后,老师们在教学楼墙上画了一面很大的党旗,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当念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时候,大家都哭了,坚信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把女高办好!

  如今的女高,已经成为一所设施齐全、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学校。一次家访中,学生的母亲拉着张桂梅的手,哭着说:“女子高中不收钱,让娃娃有书读,你是恩人,我们都感谢你。”她却说:“不要谢我,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女子高中是各级党委政府出资修建的,你的梦,是党和政府,是社会帮你圆的。”

  女高的毕业生,很多人选择医生、教师、警察等相关专业和职业,在求学、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扶贫项目,主动投身偏远艰苦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张桂梅倍感欣慰:“共产党后继有人了,而且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种精神撑着我,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没有子女、没有房和车,也没有任何个人财产,张桂梅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党,也献给了党的事业。

  她淡泊名利,把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200多件奖状、奖杯、荣誉证书,全部捐给华坪县档案馆,说:“这些年,我只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力所能及地为山区女孩教育做了一点事情,我只是尽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应尽之责,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应该属于党和人民。”

  她固守清贫,对自己和亲友“抠门”,吃、穿、住、行、用节俭到了极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却把奖金、工资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共100多万元全部用在了学校和孩子们身上。

  她看淡生死,多次向华坪县领导提出,“如果自己突然走了,葬礼就不办了,骨灰直接撒到金沙江,能不能提前把丧葬费预支给我,我想把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她一心扑在事业上,面对繁华和荣辱,私情与大爱、利己与利人,她分得很清,教师本分,她守得很牢。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这份质朴和纯粹,是共产党人的真本色。

  张桂梅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白,“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有病却不死,比正常人还苦得起,男老师被我拖垮,女老师累得哭,两个单位来回跑,我没倒下。有种精神撑着我,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40多年来,在红土高原上,张桂梅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用无私奉献精神谱写出教育脱贫的红梅赞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全面提高,离不开无数个像张桂梅一样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努力奋斗。张桂梅身上集中体现的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崇高境界,生动诠释的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不仅属于一个个体,更是代表一个群体;不仅属于这个时代,更是从古至今师德风范的赓续传承。



总书记弯腰颁奖的夏森老人是谁?是近百岁的夏森
02-25 18:1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官方帐号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颁奖时,一位老人两次尝试起身向总书记致意,总书记轻拍她肩膀,俯身为老人颁授证书,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她就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森。

这位1937年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98岁老人,一生艰苦朴素,却累计捐出200多万元用于改善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目前已资助180多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因为,夏森认为,扶贫重在扶教,治穷先治愚。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根据社科院资料显示,夏森曾在根据地待过多年,吃过很多苦,对吃不饱、穿不暖感触很深;她有着强烈的同情心,如今看到影视作品中穷人被不公平对待的镜头,依然会热泪盈眶;她很早就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等先进书籍,以及早期共产党领导人的先进思想,认为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只要看到贫困的人、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竭尽所能给予关注。

而作为社科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都是革命老区,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两县还较为贫穷落后,被中央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006年,夏森重返延安这片土地,也正是在那一年,她亲身体会到了陕西省丹凤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教学环境的艰苦。从此,夏森便与丹凤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始了她不寻常的捐资助学之路。

2006年,夏森捐资2万元为龙驹寨镇西街小学添置了课桌、课凳80套,使学校的教学环境有了极大改观;2008年,她又为该校捐资2万元,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各165名。2008年,她捐资20万元,建起了龙驹寨镇赵沟小学教学楼,使8名教师、124名学生得以在宽敞明亮和安全的教室里教书、学习。

在上犹县,夏森新增“夏森助学金”5万元,并从2016年起,每年从“夏森助学金”中安排5.5万元,资助11名当年录取的家庭贫困大学生上学,直至这些受助学生大学毕业。2016年,夏森另捐6.3万元,为社溪中学安装、配置教学广播设备。

上犹县社溪中学曾在给夏老的感谢信中写道:“长期以来,我校由于经费拮据,教学和广播设备十分陈旧。虽经多次修理,但使用效果仍然极差。当您得知这一情况后,慷慨捐出6.3万元,使这个15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一个多月内得到了解决。”“全校师生面对您和您的先进事迹,面对您的心愿和您的捐资所安装、配置的教学广播设备,我们决心好好教书育人,好好学习向上,使我们社溪中学又快又好地发展,以实际行动答谢您的关心、支持与帮助!”

对于资助贫困学生,夏森毫无保留,而对待自己时,则生活的十分节俭。虽已高龄,她仍然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吃穿用度皆“够用”即可。但在谈及多年来的无私捐款时,夏森说,革命了一辈子,就是希望国家富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如今国家下大力气脱贫攻坚,自己虽然已离开工作岗位,但也应力所能及作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