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介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是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批准,于1989年成立,是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创新研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的研究机构,是开放性和国际化的科技管理研究和交流智库机构。
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宗旨:
构筑科技管理研究与培训、交流与合作以及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科技创新高地,整合科技管理学术资源,努力建设成为在科技管理研究领域独具特色与优势的研究机构,探索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地,为完善我国管理科学在科技管理工作过程中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努力成为中国科技管理人才基地和科技管理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定位:
1、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开展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
2、运用和发展多学科的管理知识与理论,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研究;
3、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力争成为高层次的管理科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4、成为中国科技管理人才基地和科技管理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试验区。
科技管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
1、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2、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研究;
3、科技创新人才研究;
4、科技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研究;
5、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6、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国际环境研究。
附: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章 程
(2019年6月21日制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为 科技所)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下设直属机构。
第二条 宗旨:在本院院务委员会领导下,广泛团结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探索管理科学及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宣传推广科技管理经验,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事业努力工作。
第三条 指导思想:紧跟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经济社会发展部署,精心组织学术研讨;积极承担广大企业的科技管理和管理创新培训工作。
第四条 学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中国科技管理和管理科学水平,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管理
第五条 遵照中管院院长办公会议精神,科技管理研究所由所长(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副所长及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六条 科技所实行集体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所长由具有较高学术和实践声望的专家学者担任。
第七条 常务副所长(秘书长)在所长领导下工作,协助所长召开科技所会议和主持日常事务。
其职责是:
1、做好科技所内外的协调工作;
2、组织制订本院所学术规划,报院办公会议审定;
3、组织课题研究及管理;
4、组织筹集科研经费及管理;
5、负责科技所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管理工作;
6、负责制订科技所内部各类人员的工资和奖惩制度。
第八条 科技所根据课题要求和学术活动,可对外聘任兼职副所长。必须严格按照管理条例规定聘任兼职副所长。
第三章 业务范围和发展目标
第九条 从事科技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着重党中央倡导的科技管理创新研究及其相关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促进中国管理科学和科技管理发展。
第十条 指导各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开展学术交流、研讨、管理、培训工作。本着政、研、企、产、学、用相结合原则,服务基层,服务各大中小微企业。
第十一条 面向社会组织开展管理培训、咨询和承办企业或有关国家机构的科技管理课题的研究或调查等业务。
第十二条 主要业务范围
1、整合社会智力资源,吸收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和大学院所内下属机构的优秀领导和专家学者担任科技所兼职副所长,逐步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科技管理研究团队;
2、积极开展院所内人才培训,培养新型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本院所科技管理干部和科研人员的素质;
3、学习中央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研究、探讨当前理论与实践问题,设计前沿性课题和重大课题等,组织学术交流研讨;
4、组织学习研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和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中央领导人的管理思想和领导艺术;
5、不断提升科技所在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研究与学术交流方面的品牌价值。
第十三条 近中长期目标:
1、近期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
2、中期目标:成为政府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知识库、思想库、智囊库的重要智库信息平台。
3、长期目标: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政府、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知识库、思想库、智囊库的智库信息平台。
第四章 学术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条 开展论坛、培训、咨询等学术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按照制订的制度规范运作,不断提高诚信度和公信力。
第十五条 倡导严谨的学风和宽容的学术风格,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学术活动规则;在开展学术活动中,相互交流不同的见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能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
第十六条 科技所成员的个人学术观点只代表本人,并不代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或科技管理研究所。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章程由科技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章程自科技所通过之日施行。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简 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是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
中管院是我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是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
于1989年8月25日,国家人事部人中编函[1989]31号文批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为国家事业编制,国家财政部拨给开办经费。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精神和中管院的实际情况,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审核决定,批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在2012年7月15日进行了重新设立登记为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行政领导班子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1000004000019774)。
根据管理和科研的需要,中管院总部机关设有若干职能部门,主要是开展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开发等,覆盖面广,涵盖各个行业领域。中管院成立30多年来,对我国管理科学及交叉学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科研领域享有盛誉。
一、科技管理研究所成立时间: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是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批准(院)字第(018)号文件精神,于1989年2月13日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是促进我国科技管理创新研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的研究机构,是开放性和国际化的科技管理研究和交流智库机构。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强国建设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二、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宗旨:
构筑科技管理研究与培训、交流与合作以及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科技创新高地,整合科技管理学术资源,努力建设成为在科技管理研究领域独具特色与优势的研究机构,探索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地,为完善我国管理科学在科技管理工作过程中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努力成为中国科技管理人才基地和科技管理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三、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定位:
1、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开展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
2、运用和发展多学科的管理知识与理论,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研究;
3、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力争成为高层次管理科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4、成为中国科技管理人才基地和科技管理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试验区;
5、做科技管理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新型高端智库;
6、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实现所企结合服务于中小微企业。
四、科技管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
1、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研究;
2、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研究;
3、科技管理创新人才智库研究;
4、科技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研究;
5、科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6、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国际环境研究。
五、科技管理研究所直属单位:
1、学术委员会、商学院;
2、智库专家管理委员会;
3、大健康产业管理委员会;
4、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管理委员会;
5、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管理委员会;
6、稀土矿产技术开发(兴宁)研究中心。
六、研究成果如下:
1.我所秘书长尚军主管的兼职副所长苏向红带领的研发团队在张家口组建有自己专家团队(院士工作站),在生态环境和水电专业方面取得了发明专利6项、实用型专利14项、软件著作专利3项,共计二十三项国家专利的科技成果;
2.我所副秘书长梁宏林主管的环境保护工程研究中心张国忠、张国军通过10多年的科学研究,攻克污泥好处理好氧发酵技术和污泥除重金属技术,变废为宝,处理城乡的河道淤泥和池塘污泥,将此转化为有机肥料,获得国家4项专利;
3.我所副秘书长徐洁主管的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高雪峰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解决了东北近三千人的就业问题;由我所副秘书长徐洁主管的中医科研中心主任佟鑫海负责的情志体质学说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课题组团队近30名高职高专人员;
4.我所副所长罗国宝在兴宁研发中心主攻稀土技术资源开发,取得当地政府的信任、支持,为当地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
5.我所副所长潘焕仪主管的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博领衔的研发团队在互联网+5G+数字经济上取得了傲人成就,并且有海外博士生团队42人专攻新兴产业,取得一定的成绩;
6.我所大健康产业投资运营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晨、副主任刘婷婷带领团队勇敢地带领贵阳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科技创新并推出野生刺梨系列产品上市,将在香港和上海挂牌上市,实现A+A上市模式,为山区人民送去财富。
7.我所副所长尚友龙主管、秘书长尚军负责主管,李朝东特约研究员与贵州省兴义市贞丰县人民政府、贞丰县文化旅游局联合主办的康养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建设产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融合发展新理念。
七、科技管理研究所远景目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作为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旨在通过政、研、企与产、学、研高度交叉融合,推进企业在科技管理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科技智慧+管理文明”为核心,培养具备“政研企、产学研整合协同能力、跨界交叉复合型的商界人才”为特色,预计在3~5年内建设一幢属于自己的科研(科技管理研究)大楼。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将以自身的新型智库专业特色、高端商业资源为抓手,围绕科技创高质量发展及管理科学诚实守信的美好幸福生活项目,有针对性地性导入、引进智库资源和商业合作,为“十四五”科技管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要战胜困难,就要用好科技这个有力武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及企业家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管理的排头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
八、关于“科技管理”的相关知识
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OT)
什么是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是指通过对管理科学的运用,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科技管理存在信息化的趋向,而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指科技管理信息化之速度与成本。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以创造出一长期且整体的竞争利基。
科技的种类:新科技、新兴科技、高科技、低科技、中等科技、适当的科技、有形的科技与无形的科技。
管理是一种技巧,其利用知识、经验和对 人类与组织行为的了解,运用领导与控制的方式帮助组织完成目标。
研究:信息化的产出有很多,直接产岀包括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监管力度、全过程管理、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高领导仁决策的数字化水平。间接产岀包括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终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而提高科技管理信息化的产岀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采用“第四代柔性科技管理系统”
应用:科技管理信息化的成本,除资金成本外,主要是时间成本。降低科技管理信息化的时间成本,关键采用快速信息化的模式,大大降低信息化系统的上线时间、新业务适应时间和系统维护升级时间。时间成本的有效降低,也可直接节约其它三种(资金、受影响的其他的工作、重复投入)科技管理信息化成本。
科技管理的内涵
科技管理的内涵,可分三个不同层次:
1. 主题领域层次
1)科技管理领域:科技发展策略、科技预测与评估、研究发展与创新活动、技术移转。
2)高科技企业管理领域:拓展网络营销、界定产品目标市场
3)科技发展与人文社会及环保政策领域:兼顾科技与人文、环境的永续发展政策。
2. 内部结构层次
1)上游部份:对于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水平,进行有系统的预测。
2)中游部份:强调科技规划与其它业务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
3)下游部分:研究科技规划所带来的冲击影响。
3. 企业活动层次
科技管理可以研究发展定义领域的不同,可切割成知识创立阶段、策略定位阶段与工程发展阶段。
科技管理的特性
1.科技管理的跨领域特性
科技管理的基本概念是结合学术理论与实务的跨领域学科,主要是应用在技术导向型产业。因此,必须要连接科学、工程和管理等相关学问。例如:传统相机、化学、光学;数字相机-电子精密科技、光学
2.科技管理的复杂性
科技管理基于几项主要理由形成其复杂性:互动、系统、动态。由于科技的产生必须透过部门与个体间的互动,此互动的过程造成复杂性的增加。例如:视讯会议。
科技管理的演进
1987年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小组正在进行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的研究,研究小组在《科技管理:被隐藏的竞争优势》研究报告中,建议将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正式编列为一项独立学门,并且在各个领域推广。因此,1987年正式成立了科技管理学派。
在1987年以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向:
国家层面的创新过程
政府部门科技研发及政策
企业组织中的创新过程
新兴高科技事业
在1990年代中,软件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服务部门的兴起所产生的一些新课题,这些新问题逐渐被科技管理学者所重视并加入科技管理的研究:
如何应用软件服务技术的进步
如何整合服务及制造技术
如何整合技术变革及组织变革
如何善用技术工具来管理
科技管理的范畴
科技管理的范畴可分为直接学门与间接学门两部份来说明,在直接学门方面主要连结管理、工程及商业三个学门;而间接较相关的科目,则为法律、社会及科学三个学门,其讨论的范围包括了与科技相关系统之间的互动。
科技管理的跨领域特性:
自然科学
产业实务
企业理记
社会科学
工程
科技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则可分为下列数点来说明:
科技资源分配
科技的取得与移转
产品设计与研发
项目管理
创新研发管理
智慧财产权
科技资源分配
建立研究支持环境
研究与营销
科技绩效评估
科技管理的重心
科技管理是 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每日的运作以及长程的策略规划。
科技管理是要将重心放置在组织的策略目标上,以解决先前管理系统中所隐藏的缺点,并改善组织的生产力、增加管理效果和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国家与政府的层级中,科技管理的重点在于公共政策必须适用于促进科技,并得以利用科技的变革来增进人民的福祉。科技管理探讨科技对整体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在达成持续经济成长方面。 其它如科技的变革对人类、教育训练、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都是属于科技管理所讨论的领域。
科技管理所需的核心知识
转变中的世界
科技管理面
面对的挑战
技术变革的速度
范围的变革
竞争的变革
贸易联盟
十、关于领导力的论述
领导力不是权力,而是影响力。领导力来源于付出,而不是索取。
领导者唯一的任务,就是带领团队共同达成使命。衡量领导者成绩的唯一指标是团队整体的成果,它和领导者本人的直接贡献无关。
领导者有三项任务:
短期:团队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达成。
中期:激励团队成员,使其处于比较良好的精神状态。
长期:通过辅导和锻炼,使团队成员的能力边界拓展,从根本上提升团队的战斗力。
普通的领导者思考:“我要怎么做,员工才能按照我的想法做事?”优秀的领导者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员工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同时,达成团队的共同价值。”
领导者说到底是一个服务者,通过提供一种叫做“领导”的服务,增进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这是领导力的源泉。不为他人创造价值的领导力没有基础。
普通领导者关注某项具体任务。优秀领导者关注可复制的制度和流程。卓越领导者关注团队文化和员工士气,这才是一个组织的灵魂。
领导者一定要懂得一个道理:你的团队是你领导能力的结果。如果你认为你的团队成员不够聪明,不够勤奋,不够主动,是谁造成了这个结果?就是领导者本人。
为什么你不把那些真正不够优秀的成员淘汰出队伍?为什么你不去好好培养那些有潜力的菜鸟?为什么你留不住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这些都会让你的队伍走向平庸,而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有人认为领导者应该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这确实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这往往只会在低阶领导层面发生作用。真正高阶的领导力不是“我比下属做得好”,而是“我比下属想得透彻”。
“透彻”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要能看得到“我们在哪儿”,我们在整个世界、整个历史当中,处于哪个位置?只有知道这一点,我们才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什么,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二是要能看得到“我们到底在干什么”,也就是我们做的事情的本质。对本质的清晰理解,才会让我们在充满干扰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不轻易改变初心。
思考是领导者的本分,身先士卒则让领导者更加有人格魅力。
说到底,领导力是一种能带领团队赢得胜利的能力,以上所述都是为了达成胜利而采用的手段。
领导力与权力无关,领导力是经营人心,领导力是使人追随的影响力
所属专栏:领导艺术与领导力提升
真正的领导力不可能通过奖赏、指定和指派而获取。领导力只能来源于影响力,不可能由外人授予”。
领导力的核心是你能够影响多少人,而不是你的权力有多大。
提升影响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细节
中国人习惯从细节来看人,尤其是基层的员工。由于与领导者的直接接触极少,所以基层员工会从看到和听到的一些言行细节中,感知和判断一个领导。
出色的领导人正是在小节上彰显本色,脱颖而出。 同样,致命的错误,往往也始于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有时候,说什么,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说,如何做。
员工往往通过观察他们的领导,决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制定工作计划,如何自我管理以及如何面对压力。
二、坚持公正
有位哲人说过:“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崇高。”或者,你不一定能使自己崇高,但请一定使自己公正。
不公正的领导会导致员工彼此之间的妒忌,员工对组织的埋怨,甚至是消极怠工、恶意破坏等极端行为。
明代思想家朱熹曾说过:“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稍。”
三、增加价值
领导者应不断进步,自我增值。麦克斯威尔博士指出,成功的领导者从内心深处感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领导者还应为员工增加价值。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会主动帮助下属,提升下属,全方位地影响下属。他有一种让下属迅速成长进步的热情和渴望,并使其具备这样的能力和魄力。
如果一个领导者仅仅是因为权力和职位去“领导”,其影响力不可能有效,更不可能持久。
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
在优秀企业里,敬业员工与消极员工的比例大约是9:1;但在普通公司里,这个比例大概只有2:1。毫无疑问,敬业的员工更高效、更能创造利润、更加注重客户服务、更有开拓精神、更愿意合作并注重推动企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成就敬业员工?如何提高员工效能?这需要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组织支持度,
而这些其实都涉及到领导力的问题,巴菲特说过:领导就是能够促使他人来完成工作的人!
因此,除了这些具体的措施以外,更为重要的,还需要从更宏观地视角、更深层次地关注员工最核心的共性需求。
第一是“信任”
不信任公司领导的前提下,员工专心工作的几率只有1/12;而信任公司领导的前提下,员工专心工作的几率达到1/2,提升了将近六倍!信任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第二是“关怀”
凡是认为“我的领导看上去挺关心我的”追随者,忠诚度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客户关系更好、创造价值也更多。
第三是“稳定”
稳定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力量与支持,而这些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第四是“希望”
满足了最基本的安全需求之外,领导者还应使追随者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清晰了解未来可实现的蓝图,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提升员工忠诚度。
员工要的并不多,只是我们给的不一定是他们要的!当企业家知道如何满足追随者的四大需求时,就能够使众人发自内心的追随!
员工那点“小心思”,您都了如指掌吗?
员工敬业度已成为企业在实施人才管理方案时最为关注的关键点之一。然而,相比敬业度,提出了更为重要的绩效衡量指标,员工效能。这将更为全面地展现企业的源动力以及业务绩效的表现。员工效能的有效提高,需要企业能够充分地将员工敬业度与组织支持度相结合。
如何有效地提高企业组织支持度?又或者说,您的员工究竟需要什么?
1.授权
如果组织认为可以通过完全放任自流的方式赋予员工权利,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员工会弄不清他们的权利范围,反而受到边界的束缚。
解决办法:明确划分员工的权利范围,这样他们在决策时就不会有“是否越界”的担忧。
2.培训
大部分组织都会对新员工和更换职位的员工进行培训,而通常会忽视对所有员工的持续培训。公司在不断发展改变,如果没有相应的培训,员工可能无法迅速适应新的工作需求。
解决办法:完善培训体系,让培训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3.绩效管理
组织常常擅于给员工分派一堆需要处理的工作,但却不擅于为员工按照优先次序安排任务。
解决办法:告诉那些压力大的员工,哪些任务是最重要的,应首先完成或必须完成,而不是让他们花时间自己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
4.资源
员工需要信息来完成工作,只要组织付出努力和关怀,通常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类需求。
解决办法:尽快填充有空缺的职位,同时对员工进行交叉培训,让他们能胜任其他职位,从而减少因职位空缺而带来的影响。
5.工作架构与流程
好的流程能帮助员工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但随着公司的发展,旧有流程或许就会过期失效。
解决办法:由于有效的执行只有在对准目标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公司应定期评估工作流程,以使其与不断变化的工作状况保持一致。
6.合作
有效的团队合作,要求员工与其他成员之间保持强健的工作联系,且能明确各个成员的工作职责。但如果某个经理只致力于满足自己部门的目标,那么就很难在更高层面上关注整个公司发展。
解决办法:组织需要平衡更高层面团队的整体发展,当公司在进行绩效管理及招聘晋升流程时,需要对此进行强化。
数据表明,如果以上几个步骤能得到有效提升,组织支持度就会大幅提升。组织支持度的提升,又会促进员工敬业度的提高,进而显著提升组织的绩效。
因此,首先要了解员工的那点“小心思”,企业才能够提供最恰当的支持。灵活实施以上六大方面的有效措施,将获得相辅相成、相互驱动的巨大效应,让坚实的组织支持来推进员工的敬业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全员的工作效能。
领导力不是职位赋予的特权,也不是凡事亲力亲为的工作能力,领导力是能够有效经营人心、使他人愿意发自内心自愿追随的影响力!盛景将协助企业家成就更为卓越的领导能力!
关于科技管理未来规划和业务发展
按照国家实施“科技兴国”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推动科技管理进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办法》。为了提高研究所全员的科技进步意识,结合近2年来工程进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办法》为依据,认真贯彻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加大科技进步工作管理,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科技管理和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本年度科技课题立项3个以上。
2、本年度科技研究通过申报和评审,并且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至少1项。
3、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工作力度。
4、积极推广科技成果运用,加大科技工作宣传、学习、培训。
三、工作内容
1、认真完善科技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系,按要求制定相应的科技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档案分类,并设专人进行科技资料收集、分类。采用多元化途径进行科技工作宣传,科技信息交流。
2、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
根据科技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明确目标,对科技工作进行分解、分配,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上,但要明确分工,思想统一,共同协作,搞好科技管理工作。
3、严格执行质量奖惩制度
项目部年终由科技管理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参与科技研究人员进行考核。并依照科技管理制度里的奖励规定进行奖罚。
4、加强员工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
项目部必须确保员工的教育、培训率达60%,参加工程技术管理,参与科技研究的员工的教育、培训率达100%,要通过科技教育,技能培训等,从而增强员工的科技知识,提高员工自身技能水平。
5、认真收集科技情报,科技资料,并做好相关资料分类。
研究所职能部门和各参与研究人员,认真做好科技研究过程原始资料的收集。科技研究资料收集以后由档案室统一管理。
四、 主要措施
1、 研究所领导高度重视;主管领导负责督促落实科技管理各项规定;职能部门极力配合研究所完善科技管理体系。确保研究所科技管理体系正常高效地运行。
2、 研究所所属各单位管理者、各特约研究员、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行业规范,设计要求。熟知研究所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和文件精神,加强工作现场的管理力度,确保质量管理人员职责明确。
3、 职能部门要严格按体系要求进行科技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
从而提高项目质量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确保有据可查。
4、 加大技能培训和科技意识教育。研究所应利用讲座、专栏、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宣传科技进步知识和科技管理规定。
5、 严格执行研究所关于科技进步工作的各项管理规定,科技工作不得随意性。
6、 各部门要按照研究所年度科技工作目标,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研究所科技目标的实现。对不作为,工作不负责,工作指标不达标的将依照管理办法进行处罚。
7、 研究所全体员工要思想统一,认识科技进步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认真做好科技进步工作,为科技管理再上新台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
2019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