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二级导航 > 管理科学决策 >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明年经济这么干!21位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八大信号!

时间:2022-12-19 20:44 来源: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 2022-12-16 23:28 发表于北京丨来源: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

中国政府网 2022-12-16 23:28 发表于北京

来源:新华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部署。李强作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会议认为,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会议指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又要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会议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稳妥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维护经济金融和社会大局稳定。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要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强化市场保供稳价,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确保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强化安全生产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经济工作。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加强学习,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要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科学精准问责,为担当者担当。

会议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社论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2-17 12:49 发表于北京

砥砺奋进开新局,凝心聚力再出发。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全球居于首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新时代的实践充分说明,做好经济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确保中国经济巨轮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党的二十大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和路径。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完成好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学习、全面掌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明年经济这么干!21位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八大信号

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 2022-12-17 18:35 发表于北京
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并做出部署,释放出多个重要政策信号。

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本次会议再次强调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

与此同时,“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等表述都是新的提法。

这些新提法背后有何深意?释放了什么信号?《经济参考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21位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八大信号。

突出做好“三稳”工作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特别提出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议敲定了明年经济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和工作重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表示,稳增长是主要目标,要加强重点行业有效投资,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提振市场需求。稳就业是重要基础,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就业扩容提质。稳物价是关键环节,要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粮食能源等重要民生产品的保供稳价,确保物价运行在合理区间,更好支撑经济回稳向上。

“在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背景中,稳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指出,会议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和去年提法一致。与此同时,各具体政策不是单兵作战,要形成合力,就要加强协调配合。这就要求包括宏观政策在内的各项工作聚焦高质量发展,共促高质量发展。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 “三稳”的提法与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政策重心调整有关。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预期有所走弱,稳增长紧迫性明显提升。会议将“稳增长”摆在“三稳”首位,通过稳增长实现稳就业。也要注意到防疫政策的持续优化,将扭转偏弱的市场预期,消费需求有望得到释放,但可能会推升通胀压力。未来可能通过保障劳动力供给、稳定资源品价格等方式,稳定物价水平。

加大调控力度
财政货币政策形成合力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是本次会议特别强调的内容,在外需转弱、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明年宏观政策将会继续加大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力度,在保持今年政策力度不减的情况下,可能会出台更有力的需求扩张措施。与此同时,本次会议将政策形成合力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并“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顺应了当下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目标,这意味着明年仍会保持较大规模的赤字和专项债规模。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表示,“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意味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要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强调“精准有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有力”,应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
摆在扩内需优先位置

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看来,扩大内需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当前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对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有利于打造富有韧性和弹性的经济体系,为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入稳定持久动能。

“会议特别强调了消费恢复在经济运行转好中的重要作用。”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说,随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水平的不断提高,拉动消费快速回升是推动明年内需回暖和经济稳步恢复的关键。他表示,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对于重新提升预期,缓解消费后顾之忧有较大推动作用。根据会议,房地产相关消费和汽车消费等将会成为拉动明年消费的重要抓手。同时在以政府资本为基础之上,社会资本的有力参与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从全面促进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八个方面作出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撰文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仍大有可为。他指出,我国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空间,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将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会议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扩大市场准入”“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指出,其中有两个亮点值得关注,一是要“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经贸协定,二是“主动”对照国际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在高凌云看来,这意味着明年我国将着力于创造制度开放红利,打造有利于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制度体系,力争形成开放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提出,2023年我国加大吸引外资更多聚焦两方面:一是推动高水平开放,便利跨国公司进入,包括针对市场准入限制较多的现代服务领域,加大市场准入开放力度,对标国际高标准的规则制度,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等;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跨国公司在华经营创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在更多领域,给予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同等待遇,为外资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市场准入的扩大以及对于外商来华洽谈的重点保障,将促使更多外商把想要开拓中国市场的想法转变成来华考察投资的行动;积极推动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并加快规则、规制等对接,有利于建立更加自由公平开放的环境,也将为要素的流动和优化提供更好的支持,进一步加速中国开放进程。

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
“国企民企平等对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特别提到“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强调“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这些表述有力回应了外界和舆论关切,有利于稳定和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发展信心,将对恢复和焕发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活力起到积极作用。”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称。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当前不少领域的国企“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国企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必须深化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落实并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深化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推进分类核算、分类考核。

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瑞明认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表明在国企民企良性竞争秩序构建方面,将转向深层次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和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清除目前部分领域存在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现象,消除不合理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使得国企民企能够公平参与竞争,下一步的企业改革和市场改革将迈向新阶段。

发展和安全并举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会议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明确“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时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表示,目前我国已形成健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期受多重因素冲击,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流通阻碍增多,一些环节短板和弱项凸显。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加强区域间、上下游联动,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关键产品供应保障和协同储备。

“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制造业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也在其改造升级中释放更多的内需。”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认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不过,当前金融、科技、产业的脱节问题仍然存在,现阶段要以产业为牵引增强金融主动供给,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项目攻关,推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良性循环。

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
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付保宗表示,平台企业是构成经济肌体的细胞单元,平台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是引领发展、保障供给、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会议的相关部署将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平台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市场信心。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监管方面,常态化监管将取代重点集中专项监管,未来监管将以明确的政策红线,来规范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让监管有法可依,让数字企业、平台企业了解政策红线,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发展壮大。

化解风险 支持刚需
房地产业“稳”是关键

会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短期防风险和推进房地产行业转型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针对短期房地产企业出现债务违约问题,采取国家担保增信的方式,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特别是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恢复行业信用,让这些房企恢复融资能力。允许优质房企上市股权融资,能够改善资产负债表下降的局面,帮助行业恢复良性循环。从长期看,房地产业将转向高质量、低杠杆的新发展模式。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房地产要“稳”,需求端政策或继续优化,特别是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有望加大。房地产市场经历2022年的深度调整后,当前购房者置业情绪、企业端市场信心均尚未扭转,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目标下,提振供需两端市场信心仍是当下解决问题的关键。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2023年政策面将重点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带动商品房销量、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市场先后企稳回暖。预计下一步政策支持空间依然较大,除了有效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后期政策“工具箱”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此外,陈文静表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今年再次提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伴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模式或落脚在住房体系建设、租购并举、盘活存量等方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信心,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2-18 13:18 发表于北京
坚定信心,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党和国家历史上,今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一年来,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一年来,我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下,面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面临这么多的甚至是空前的困难,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回望新时代以来这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全球居于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呈现明显改善和趋势性好转,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特别是过去五年,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增强了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和定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对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前进道路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在复杂多变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能力。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的大势,把握我国发展仍具有的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知难而进、砥砺前行,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勇毅前行,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 2022-12-19 20:30 发表于北京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的基调更加明确,进的要求更加积极,传递的信息十分丰富。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显著积极影响,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越是在形势复杂之时、关键节点,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我们党驾驭经济工作成功实践反复证明的一条重要经验。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只有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从容化解风险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经济具备合理增长的条件,通过努力,能够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促使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明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我国社会总供给充足,粮食、能源保障有力,物价稳定有基础,不会对宏观政策形成掣肘,但也要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发展信心上积极作为。要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在优化要素配置、推进结构调整上迈出更大步伐。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要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提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心,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可信的产权保护制度是稳预期的基石,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生动活泼局面。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握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在优化财政支出上再下功夫,有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金融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产业政策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结合点。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准确把握、一体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明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过1150万人、再创新高,要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必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风险一旦集中暴发,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稳就无从谈起。房地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增长、财政状况、防范风险具有系统性影响,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这是走出房地产泡沫周期循环的治本之策。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容应对风险挑战,我国经济大船一定能乘风破浪向前。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问:如何看待明年我国经济走势?

答: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国际看,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
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今年已经出台实施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显现。明年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三是基数效应。今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客观上造成今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明年只要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风雨如晦的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但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答:明年的宏观政策框架可概括为五大政策加六个统筹。
五大政策就是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明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精准有力,货币政策力度要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投向结构要精准,尤其要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总的看,财政加力、货币有力,就是要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撑,从而使得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平衡,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当然,产业、科技、社会政策都非常重要,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1+1>2”的效果,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六个统筹具有很强的年度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要在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其中关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党中央决定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实施,预计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加快恢复,这将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促进经济循环起来、运转起来,加快向潜在增长速度靠拢。
问:随着优化防疫二十条、新十条落地,各地感染数量在不断上升,如何应对感染数量增多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答: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我们用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抗疫和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过去,在重症率、致死率高的情况下,我们严格防疫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当前,病毒传染性强,但重症率、致死率显著降低,疫情防控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们利用这几年时间加强疫苗和药物研发应用,提高疫苗接种和医疗保障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审时度势,科学优化防疫措施也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平稳转段既是对公共卫生提出要求,也是对经济运行提出要求。实现平稳转段必须做好过渡期管理。为应对短期内感染数量增多造成的冲击扰动,当前关键是做好三件事:一是更好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不出现大范围的医疗资源挤兑。二是保障产业稳定运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不能中断。三是要做好药品、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不能出现断供或价格大幅上涨。总之,困难是现实的、暂时的、难免的,要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曙光就在前面。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问: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找到二者结合点?

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的主线。同时,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都是为了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当前形势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应该有利于扩大总需求,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应该有利于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从而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当前经济工作中有很多领域,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结合点,既能够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扩大当期需求。比如,我们迫切需要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加大制造业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加大新领域新赛道的投入。这些投入既是当期需求,未来产生高质量供给后,又会进一步创造有效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是典型成功案例。再如,今年不少南方省份由于干旱高热出现缺电现象,而在东北、华北、西北一些地方又有大量风电光电无法消纳,加大在电源布局、跨区域电力输送、智能电网等方面投入,既扩大当期需求,又提高能源体系效率,为未来的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创造条件。可以说,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结合点。只要我们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就能够使这些结合点变成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问:当前,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消费,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
答: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提振市场信心

问:当前不少企业感到信心不足,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如何为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发展环境?
答: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会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对此,中央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方面,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比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依规经营。
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的重要作用。比如,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21年,民营经济税收贡献已达59.6%,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96%,比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增强长远发展的信心。
问: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如何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难度加大,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有所上升,这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会议部署,明年要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
一方面,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一揽子政策。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实施都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疫情期间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该延长的就延长,该优化的就优化。另一方面,要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宽准入、优化政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通过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此外,明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重点做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加强就业培训,着力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就业人员与产业结构适配度。
总之,要让产业优化升级中产生的各类就业机会充分释放出来,要让更多市场主体和新就业形态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能够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问:疫情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答:近几年,受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很大挑战。这次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
一要坚定战略自信,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要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我们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
二要聚焦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基础、加强储备三件大事。要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多渠道确保供应安全。
三要实现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对于传统制造业,关键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更加坚实。制造业高端化不是都去搞芯片,服装家具都可以高端化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对于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关键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重视发挥市场力量,大力支持全产业链发展。
四要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全球供应链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欧洲、韩国、日本对华投资增长快,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中国兴趣大,其中很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际技术+中国生产+世界市场是很好的模式。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要拓展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进用好高端创新人才,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问:面对世界经济衰退、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如何更好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和利用外资?
答:外资企业普遍关心自身在中国双循环、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这也决定其在华经营的长期信心。这次会议对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扩准入。会议强调,国企、民企、外企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扩大开放。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
二是优环境。会议要求,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主动对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三是强服务。会议强调,要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也要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
四是抓重点。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保障各类口岸物流运输畅通,多渠道扩大先进技术及设备、能源资源产品和短缺农产品等进口。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加大对重点国别和制造业等引资力度。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守牢风险底线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问: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一些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答: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思路,是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从中期看,我国最大的底气在于城镇化、工业化仍处于深入发展阶段,经济需求潜力大、发展韧性强、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形成;从近期看,最有力的依托在于保持经济合理增速,推动高质量发展,明年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好转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下一步,按照会议部署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标本兼治,短长结合,统筹好化险和改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关于房地产业风险。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明显走弱,近几个月来出现加速下滑,成为影响经济运行中一个重大风险因素。下一步要立足我国巨大需求空间支撑,持续优化需求侧管理,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金融支持力度。中期要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改革完善房地产相关土地、财税、金融等基础性制度,多渠道增加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有序构建房地产健康发展新模式。
二是关于金融市场和机构风险。从市场看,受美联储及多国央行高频次加息、市场预期不稳等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股市下行、资本流出、汇率贬值等压力增大。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类市场联动下行风险,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指挥下,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近来我国股市、汇率、债市总体保持稳定运行。从机构看,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个别中小银行、村镇银行、信托公司等较为脆弱。下一步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严格高管、主要股东资质审核和行为监管,有效隔离产业资本和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不断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是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增速总体放缓,但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增大,县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尤为突出。我们坚持“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坚决禁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加大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下一步要标本兼治,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地方税体系,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我们相信,随着明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各类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会在发展中得到有效化解,重大风险处置能力会在发展中得到不断增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定可以守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
问:明年房地产政策的侧重点是什么?如何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答:这次会议对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会议认为,各部门、各地方只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持续抓好,房地产风险可以化解,市场可以实现平稳发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房地产链条长、涉及面广,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一半,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6成,房地产贷款加上以房地产作押品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对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是外溢性较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行业。
二是要做好应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在前期已出台多项政策基础上,会议从供给端、预期和需求端,以及促行业新模式转型等方面作出部署。
供给端方面。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继续给行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完善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制度。2022年已出台的政策要持续抓好,2023年还将出台新举措,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
预期和需求端方面。要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结合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
三是要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要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人口变化、城镇化格局,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更新、再城市化等,研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摆脱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
总之,要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和风险挑战,同时要看到,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很大。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将逐步见效,各项政策措施还将继续完善。